梅州时空 标签 青年 相关博客

tag 标签: 青年

相关博客

分享 在梅县“青宫”的日子里
梅州侯立敏 2015-9-6 11:41
1972年我作为农村业余作者、《梅江报》通讯员、又有一手装裱手艺被借调到梅县文化馆、展览馆(地址在东敎场侧青年文化宫、负责人是张秉健)协助展室的装裱、包括国画的装裱和摄影作品的装裱工作。在文化馆二年多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期间拜侯文发老师为师、在他具体指导下创作了“柑桔丰收”国画、在潘其华师傅指导下创作了黑白摄影作品“喜开镰”并参加梅县美术摄影展览都获得三等奖。我和潘其华师傅配合在文化馆顶层自己动手搞了一个暗房自己动手冲洗参展摄影作品。从冲洗、装裱到上展都我们二人完成。文化馆还有一支宣传队,经常排练演出和配合每年一次的农村文艺宣传队调演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具体辅导。我的同学陈南莎,罗小红也在其中。 梅县文化局当时也在青宫办公。各种文化活动搞得非常活跃,每年都对全县各单位和各农村基层文艺爱好人员进行各种培训。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比如“山歌培训班”由汤明哲,肖建兰老师主持、山歌炳也到场演唱、还有“美术、摄影培训班”、“舞蹈培训班”、“文学创作学习班”等等…。在文学创作学习中认识了不少作家、比如著名作家程贤章、廖振等、并与他们有长时间的交往。我把一篇习作交给廖振叔、(他是我爸在东纵小鬼队的战友。)他在我的习作上批“说说事情而己”、并给我讲解了选材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程贤章老师和我谈到写作语言问题、他说生活中的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的,要用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他后来写的一篇长篇小说书名就叫《神仙、老虎、狗》典型的客家人的口语。有一天晚上他邀请我一起骑单车到廖红球家中座谈。二位前辈著名作家的敎誨使我终生受益,非常怀念他们。各种学习班举办地点大都在青宫,有时在县委招待所、(现原址己改建为金山小学)还不时到农村基层现场、去得较多的是雁洋、丙村。文化馆的人员经常作为各种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除了协助一些会务杂事外也在培训班进行学习,(除了舞蹈班)。有一次聘请了鲁艺美术学院的教授黄心维来授课,文化馆指定我和另一位丙村来的培训班学员跟班学习泥塑。(黄敎授是水车镇人,曾仼黄琪祥将军的副官。文革被下放回乡、文革后平反)我们三人共同创作了泥塑“球乡父子”参加梅县美术摄影展览。老实说我们二位学员只是打下手,但也学到了不少泥塑的专业知识。聘请他来也和我们一样毎天领9角钱工资,他拿着这点钱苦笑。培训班结束后我还专程去他水车老家看望过他。文化局还主编发行《梅县文艺》刊物,由王华老师主编、有一次王华老师有事出发委托我和杨宏海(我的同学好友)主编了一期梅县文艺、我还发表了—首现代诗在封底上。 1974年梅县文化局派我代表梅县地区业余作者参加“广东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可能省局分配给梅县地区的代表名额是业余作者,地区局把名额给了梅县。不然也轮不到我这小人物。)、地点在广州文德路省文化局招待所。会上关山月大谈创作经验,说他画的一幅梅花全部花枝都向上、代表形势大好蓬勃向上。会上我还和画家林慵进行交谈,请教了一些问题。前几年报纸上说林墉大病一场后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祝他健康长寿!。
23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文学青年
未央生 2015-6-17 21:31
一个谈恋爱的文学青年是不是不务正业?这个问题我想来想去,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应该是国家栋梁,一个民族的灵魂,把文学青年去谈恋爱有点大题小作的味道,非但做不好一个文学青年,还容易迷失了自己,这也是文学青年不在恋爱圈流行的原因,因为曾经吃货的我,把恋爱当作了主题,假设我要是个文学青年,那么我要把恋爱置之底下,失去了我最喜欢的爱情话题,这让我有点躇踌,犹豫我的文学青年之路正确性。 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个真正的。试着这种原则性教条,我放弃了伪文学青年的想法,我不能再挂着羊头卖狗肉了,又到了认真对待自己的时候,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 有种情况发生,那么就是说,我要在爱情之中行驶大男子主义作风,对于草根出身的我来说是极困难的,这更加说明,让我明白,让我无悔,我的文学青年之路是一条不归路,是一条真正的创新之路。 草根的谈恋爱的文学青年之路没有来者,也没有去者,是一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的创新之路,一种悲凉之境由此而生,几千种课本上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雄气概也因此生出。 我还没有踏上文学青年的创新之路,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我也高兴不起来,我要成为的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不是普通的小丑一般的草根角色,是跨文化和时空的领先者,至少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席位者。 一时文学青年的路大过崇高,可惜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生涯中没有认识过一个国家栋梁,民族灵魂人物更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栋梁和灵魂不像我们草根般竞争激烈,生活上的一点点小事或生死之事就能见著于网络或者报端上,他们都是一些神秘人物,神龙不见首不见尾与我没有了一点点建设性和辅助性作用,我能有的只有一颗客家的草莽的心,在有限的家乡环境中,创出一条客家文学青年的路。
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考感怀
热度 3 张维耿 2015-6-6 13:37
高考感怀 明天就要举行高考了。每年高考,都会牵动千百万青年男女和父母们的心。今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为 942 万人,梅州市为 40345 人,比去年减少近 2000 人。大多数考生高考后虽然都有机会升学,但考上一本特别是重点大学才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回想上个世纪 1958 年之前,梅州市报考大学的人数相对来说较多,能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比例也甚高。我是 1956 年考进中山大学的,那时中文系录取 120 名学生中,梅州市的就占了 15 名。 1957 年中大中文系录取的学生中,光梅县的学生就有 11 人。 1958 年中大中文系来自梅县的也还有 5 人。其后梅州市的学生能考进中大的就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是因为 1957 年的反右派斗争和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梅州市一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不是被打成右派就是惨遭批斗,无怪乎中学的教学质量由此下滑了。文革后梁集祥和李国瑶曾一度到梅州市主政,梁集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梅州市的教育是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重灾区!梅县上个世纪 50 年代有中学三十多所,与广州市的中学数量相当,和中山县并列为广东省鼎鼎有名的文化县。遭受两场运动的严重摧残后,奈何光环尽失了。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梅州市的教育逐步恢复和振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一些先进地级市相比仍有差距,还须努力追赶啊。 每年高考,对于梅州市的文化教育都是一场检验。诚望富有文化传统的梅州学子能在今年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能有更多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我们广大梅州人民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个人分类: 杂感|1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读《给明天一个微笑》
青年作家旺哥 2015-5-21 22:12
读《给明天一个微笑》
读《给明天一个微笑》 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 张钦泉老师 本书是我市著名青年作家,报刊书报发行人,广东省青少年义工团,青年作家义工团团长郑壮旺先生的第四本文集。全书 36 篇文章,四大部分,成长有苦有乐,生活催促我努力,事业充实而快乐,亲情温暖我前行。 我与阿旺相识在网络里,那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缘分,我一不小心成为《梅州教育》的单位联络员,加了 QQ ,飞信,还有微信,偶尔联系,但我经常看他的空间,品读他的文章,知道他的成长经历,现在做的事业,一个把爱好兴趣当做事业用心去做的人,有胆识,敢作为,有爱心的时代好青年,堪称八零后的生活最强者,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潮汕人的积极向上,为生活勤俭节约创业者的光辉形象。因而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作家,也常常在他空间点赞,留下一些赞扬的话语。也就因为在他空间留下一些赞扬的话语,他前几天送我一本书。 在他成长篇里,我除了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作者,父母异乡谋生,租田园耕作,住茅寮,成绩一直优秀,做班长;更理解了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志短,他把自己所走过的坎坷路当作宝贝,视为人生财富,不断激励自己前行,做生活的强者。在生活篇章里,《人生在世少欲则刚》、《人要有点血性》、《很多烦恼都是自寻烦恼》等文章确实是好文章,文字平实,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写出生活感悟,道出生活真谛,实为青年人的励志好篇章。在事业篇章里,《行善积德,收获的不仅是感动》、《给自己一个微笑》等为我们创业竖立了好榜样,把个人兴趣爱好,事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起来,难道不是一个经营人生的好策略?在亲情篇章里,我看到了作者是一个三个孩子的好父亲,常常陪同孩子在剑英公园游玩,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亲情暖暖,绵绵。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泛读一遍,有空我一定再仔细品读,那是一本智慧的书籍,启迪思维的文章,激励人进步的励志篇章。 看到张钦泉老师写的文章,既开心又惭愧,开心的是一个生意人写的文章,竟然得到了教书先生的用心阅读和关注,还写了读后感,惭愧的是我并非张老师文中写到的“著名青年作家”,“生活最强者”,我就是一个喜爱文字的生意人,和文学沾边不上。 不管怎样,老师们的关注和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到今日为止,我也相信自己的事业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具备了良好的做事态度,还有很多一直默默真心支持我的朋友。 不适合我发展的事业,将慢慢淡出;适合我发展的事业,将更加努力。坚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适合我的位置,也一定有真心希望我成长的朋友。 感谢成长路上那些真心祝福我的人,我将带着你们的祝福继续风雨兼程,赋予自己更多梦想的权利。 ——郑壮旺
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香港 與香港作家、學者共同交流經驗,研討學術 ...
林文映 2015-5-11 18:52
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香港 與香港作家、學者共同交流經驗,研討學術 ...
2015年5月9日香港青山道饒宗頤文化館G座博雅堂1樓資源中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崎嶸先生、「人民文學」主編、文學評論家施戰軍先生、「小說選刊」副主編王幹先生、「中國青年報」閱讀周刊主編徐虹女士、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劉醒龍先生等, 與香港50多位作家、學者共同交流創作經驗,研討文藝理論和美學學術,交流甚歡。
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兴宁人比梅县人会营生
热度 1 张维耿 2014-8-17 08:16
兴宁人比梅县人会营生 有一年,我读小学放了寒假在家,见一位带兴宁口音的青年,背了一布袋毛笔,走家串户吆喝着:“卖笔,卖笔,买一送一,刻名免费!”我们孩童听了,有那么便宜的事儿,都闹着父母要买毛笔。买一支,送一支,两支毛笔都刻上自己姓名,真不知有多高兴啊!有位堂叔告诉我:“你看,那兴宁人多有本事,他走村串户,用不了多久,一大包腊肉、腊肠就带回家过年去了!” 有一回,我走到梅城马石下,那里有好多卖旧衣的店铺。我见一位江西人挑了件长衫,穿起来试身,说道:“老板,你看是不是短了点?”那老板是兴宁人,接着说:“老表,你低下头看看,够长啊!”那江西人低头一看,果然不短,高兴地买下了。我们几个本地人见了,觉得那兴宁阿哥真会做生意! 记得以往在梅城街头卖奖券的也是兴宁阿哥。只见他一边热情招揽路人,一边飞快地撮手花,把那有奖奖券夹藏着,而把无奖的一张张卖出去。他就是靠了一张快嘴一双快手来挣口饭吃的。 我到过省内不少小镇,多见当裁缝,理发师傅,做小商小贩的兴宁人,似乎没有兴宁人就成不了圩镇一般。就谋生手段和能力来看,梅县人还真的不如兴宁人啊! 抗日战争期间,兴梅专员公署曾一度设在兴宁。那时兴宁县纺织业盛极一时,城区商贾云集,被誉为小上海。兴宁人比梅县人会做生意,谋生能力也较强,也许跟兴宁这段繁荣史很有些关系 吧。 兴宁老县城北门 兴宁学官 兴宁商业区新貌
个人分类: 客家文史|5480 次阅读|8 个评论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