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标签 梅县 相关博客

tag 标签: 梅县

相关博客

分享 昔日周溪
热度 1 张维耿 2016-9-5 09:45
昔日周溪
昔日周溪 梅江流经梅城下市,汇入周溪。周溪源于梅县石扇镇,流经城东,东郊,在东山口流入梅江,沿途有金盘桥、饶公桥、周溪桥、盘龙桥、状元桥五座古桥。 70 多年前,我在梅桂小学上学,老师曾带领我们到饶公桥去野餐。我们就在饶公桥边的沙滩筑灶,取溪水煮肉粥,吃了美味的午餐。 饶公桥 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四五百年。因当地乡绅饶嵩四出资,砌成三墩四孔石桥,故名“饶公桥”。上初中时,我也曾随叔父过饶公桥,经石子岭,攀佛祖高,一路步行到达丙村镇。 我小时候,常结伴到周溪桥下游水。周溪桥,原称濂溪桥;濂溪为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字号,是为纪念周敦颐于 明代 兴建的。暑假期间,见小伙伴用食指和中指摆动两下,暗示游水,就偷偷地约同到周溪去了。有一回在周溪桥下边戏水,没想到往前走了几步,竟一脚踩空,掉进了深水区。我刚学游水,碰上急流,吓得慌了手脚。好在一位识水性的年长游伴,快速游过来,托住我的下巴往浅水处游去,这才化险为夷。 青年时期,还结伴去过几次盘龙桥游泳。盘龙桥建于清乾隆年前,原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至今三四百年了。盘龙桥下边溪流拐弯处有个水潭,水面宽阔,还有处石崖可供歇息和跳水,是个游泳的好去处。城区的人,夏天都喜欢骑自行车到那儿去游泳,有时游泳的青少年还真不少啊。 时过境迁,现时的周溪河污染严重,已不适宜游泳,更不适于取水饮用了。据说最近政府环保部门已着手整治周溪河,改善周溪河的水质,美化周边坏境。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提升梅城的人文景观,建设宜居城镇,应是大有好处的。 ( 2016-09-03 ) 饶公桥 周溪桥 盘龙桥
个人分类: 客家文史|117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梅县特色古民居——砻宇林
南口人 2016-9-2 10:38
梅县特色古民居——砻宇林
梅县特色古民居——砻宇林 【基本情况】砻宇林,位于梅县扶大所里村(宪梓大道旁),由林氏十一世祖北瞻公创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历代屡有修葺,现保存基本完整。该屋平面布局为纵向椭圆形中轴对称的“二堂四横前后围”的客家传统民居,是一座居住与兼具祭祀列祖列宗功能的祖祠。 【主要特色】梅州市特色古民居,前后包围,全围似砻的客家围龙屋。 【点评提示】其后人在周边做了不少高楼,造成一定的破坏或影响比较大,房屋已经不住人了,进去所见,主要关养一些三鸟类。 【拍摄提示】拍摄方式,找人上楼顶或航拍,但航拍要注意高楼和凌乱的电线等。 注:砻,它是将谷粒兑去壳变成米的作坊辗谷加工器。
个人分类: 旅游分享|2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伯公山的童年野餐
张维耿 2016-9-1 10:56
天伯公山的童年野餐
天伯公山的童年野餐 1940 年,我在梅桂小学读四年级,在梅县地理课的地图上看到有个地名叫天伯公,就在东郊周溪以东不远处。天伯公是个山名,重阳节那天秋高气爽,老师就带领我们年级的小朋友到山上去野餐。 在老师率领下,几位年纪较大的同学带上炊具、木柴和食物,提前 15 分钟先走,沿途标上“ × ”或“ → ” 一类符号,好让稍后出发的同学追踪。我们后续队伍分成两组先后出发,依路标所示,一路跟踪到目的地。 我们来到天伯公山脚,沿着石结路缓步登山。一路山陡林密,走得气喘吁吁的;秋风吹拂,微感凉意。过了半山,走到一处较为平整的草地,老师和先头部队早就在那儿等候我们了。 稍事休息一会儿,大家就忙开了,挖灶的挖灶,拾柴的拾柴,提水的提水。然后生火把大锅的水烧开,倒进洗好的大米;看稀粥快煮好了,再投入切碎的瘦肉、墨鱼片、油盐等作料,滚几滚就熟了。同学们将自带的口盅摆在锅边,老师用铜勺把粥分发给大家。一位年纪最小的同学也许是太饿了,一看稀粥没冒气,端起来就啜下一大口。只听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原来是给稀粥烫了。老师赶忙过来安抚他,告戒同学们:“你别看那稀粥不冒气,还滚烫着呢。凉一会儿再喝吧!” 这顿野餐是大伙儿自己动手做的,吃起来特别有滋味儿。餐后我们就在树荫下围坐一起,吃水果,唱歌儿,翻筋斗,打野战, …… 一路上,同学们都说,这次活动锻炼了追踪技能,学习了劳作本领,好有意思啊! ( 2016-8-28 )
个人分类: 回忆录|31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自驾车游梅县大坪镇尖石笔、上官塘水库、洞天公园、石山公王 ... ... ... ... ... ... ...
乐淡山人 2016-5-8 22:21
个人分类: 自驾游|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陨铁【转帖】附:友人赠送梅江陨石
朱迪光 2016-4-1 12:28
梅县陨铁【转帖】附:友人赠送梅江陨石
  梅县陨铁 【转帖】 友人赠送梅江陨石    羊城晚报记者 林世宁 通讯员 华子   陨石是流星体穿越大气层未燃烧完而降落地面的部分,与小行星、彗星一样被认为是太阳系的“考古”标本,对研究太阳系生命起源与演化及促进空间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流星体能真正落到地面成为陨石的数量非常有限,而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就有两位“天外来客”隐居多年:梅县陨铁和阳江陨石。一所学校拥有两大陨石,这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很难得。作为实验室里唯一可以触摸到的天体,双陨石被誉为“镇院之宝”。    阳江陨石:小巧玲珑,来自远古   陨石通常以降落处地名命名。据《阳江文史》记载, 1954 年 4 月 12 日早晨,阳江陨石坠落于阳江县大泉乡店前村附近,在附近犁田的农民称其像火球般急剧坠入田中,引发巨响。 1954 年,中共阳江县委将陨石移交给华师地理系。《中国陨石总论》根据阳江陨石的标准矿物含量将其划分为 H5 球粒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宇宙射线暴露年龄为 90 万到 1000 万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陨石被一分为二,一截送给中国博物馆,一截仍保存在地理系地质标本室中。这块保存在实验室里的褐色立方体陨石只有篮球大小,重 20 千克,显得小巧玲珑。地科院多数学生都亲手抱过它,学生小黄骄傲地说:“我们在实验室里就能与‘神秘’的天外来客亲密接触。”学生小刘笑称:“记住陨石的基本特征,说不定以后还能发现被埋没的陨石呢!”    梅县陨铁:四五名壮汉都搬不动   梅县陨铁在 1915 年以前坠落于梅县丙村石莨上五谷坑山沟里, 1954 年运至华师,现保存在该校地理科学学院右侧的楼梯口处。透过密封的玻璃,可以看见一块略呈海绵三角形石头,外表呈铁黑色或钢灰色,有大小气孔和化学风化痕迹,局部有高温熔化后的黑色胶结外貌,不清楚的人以为它有辐射,不敢太接近。   梅县陨铁在学术上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只是古代铁。它虽然在学术上不及阳江陨石般备受关注,但却以重量闻名。这块“丑石”虽算不上庞大,却足有 374 公斤。地科院钟巍教授说:“把它转移到楼梯口时,四五名壮汉都搬不动,只能用推。”   当年澳门培正中学地理老师黄就顺前来参观时,曾表达取一小块回去做标本的意愿,系主任刘南威叫人取样,但无论用大铁锤怎么砸,都无法从大陨铁上砸出碎片。事实上,梅县陨铁并不完整,在运来华师前,已被当地村民凿去三分之一去作墙角用。至于当时用什么方法凿开陨铁,至今仍是个谜。 (林世宁、华子) (版权归 "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 020-87133589 。) 阳江陨石 梅县陨铁。 3月30日,友人赠送梅江陨石。 3月30日,友人赠送梅江陨石。
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张家围的八角井
张维耿 2016-3-30 08:07
梅县张家围的八角井
梅县张家围的八角井 记得 1943 年梅县大旱,我们楼下塘附近的几口井都没多少泉水了,我跟着妈妈挑着一担空桶走了 20 分钟到八角井去打水。到得那里,已有好些人前来取水了。见八角井用栏杆围住,要一级一级往下走,到了泉水边,用大水瓢一勺勺舀上来。说也奇怪,那泉水似乎怎么也舀不完,把两只桶装得满满的便挑了回家。 八角井在攀桂坊张家围老祖屋东北边的岗子上, 明代就有了,为张家围裔孙所建。因井口周边筑有八角形栏杆,故称之“八角井”。该井占地五十多平方米,井口宽约 10 平方米,深约 4 米,呈漏斗状,用花岗岩砌成九级回字形的井壁,形成一米深的方形口沿。圜底地下泉水汩汩涌出,水质纯净,清甜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八角井景点至今犹存, 2011 年列为梅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历年周边地基开掘,地下泉脉被挖断,如今的井水已不是当年的清冽泉水了。 ( 2016 年 3 月 20 日) 梅县岗子上的八角井 八角井的回字形井壁
个人分类: 客家文史|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自驾车游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赏百亩油菜花
乐淡山人 2016-2-21 23:19
自驾车游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赏百亩油菜花
2016年2月12日,年初五自驾车游,看了兴宁市径南镇东升村千亩李花后,顺便去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赏百亩油菜花。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 世界客都 · 中国梅州 ” 的中心区域,东北与福建省永定、上杭交界,西北与江西省毗邻。是著名的 “ 文化之乡 ” 、 “ 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 ” 、 “ 全国文化先进县 ” 、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和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梅县西南部,早在明代就有一个中原先民辗转播迁中发现并赖以生存、繁衍生息、风景秀丽的客家山村,这里民风纯朴,也是海外华侨客家人的 “ 胞衣迹 ”— 南口镇侨乡村。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 —— 侨乡村,是一个古老、美丽而纯朴的村落。村子三面环山,满眼苍翠,小河淳淳,绕村而建的客家围屋鳞次栉比,依山而建。在这小小的村落里,留下了不少百年老屋,百年私塾,百年银杏等客家人百年的记忆和见证。 走入村口,一座 “ 十厅九井 ” 的方形围屋屹立在眼前,屋顶升起袅袅的白烟,犹如一个手握烟斗、经历沧桑的老人,正在向人们诉说着悠悠的客家历史,眼里饱含浓浓的客家乡情。 侨乡村位于 梅州市梅县区 南口镇,地处鹿湖山下,有 500 多年的建村史,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侨乡村原名南虎村,自明嘉靖年间( 1507—1566年 )开村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近代以来几乎家家有人出洋谋生,因海外华侨和侨眷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今名。现有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美国的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 3000 多人,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侨乡村。 侨乡村由寺前排、高田、塘肚 3 个自然村组成。距梅县新城 12 公里,地处 205 国道旁,毗邻梅河高速公路入口,交通便利。现有 28 个村民小组,共 650 户农家, 2700 多人;耕地面积 1541 亩,山地面积 7400 亩 , 种植岭南十大佳果之一的梅县金柚、茶园等 1200 亩,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600 亩 。 在这只有 1.5 平方公里的小山村,由 38 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围龙屋形成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客家地区现存世界独一无二的围龙屋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 “ 中国最典型的围龙屋古村落 ” 。成为广东旅游 “ 西有开平碉楼群,东有梅县围龙屋 ” 的独特景观。 侨乡村,历史悠久,民风纯朴。这里山环水绕,小桥流水,岸柳成行,翠竹婆娑,菜花金黄,侨建洋楼中西合璧,传统围屋袅袅炊烟 …… 好一派客家山乡风情图。走进侨乡村,随处可见的半月形池塘,形制丰富的各式客家古民居、古宗祠和古井、古树、古桥、古私塾、古碑刻、古牌匾、古楣杆、古寺庙、古作坊、古辗槽、古陂头、古渠圳,以及村民收藏的古地契、古房契、古族谱等丰富的文物遗存和遗迹,历经苍桑,见证了古村落的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传承和弘扬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客家文化,成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和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的 “ 文化圣地 ” 和“精神家园”。 侨乡村, 2009 年 被公布为广东省古村落。目前,梅县区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 “ 当好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排头兵、建设广东山区科学示范县 ” 和 “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梅县 ” 的核心任务,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侨乡村,动员全体村民,形成共识,同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正积极将侨乡村申报为 “ 中国古村落 ” ,按照梅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努力将侨乡村打造成 “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 ” 。 广东省古村落 — 侨乡村的典型乡土建筑与独特的客家民俗: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侨乡村保存完整的 108 座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总占地面积 155757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93165 平方米。早在明末清初 , 侨乡村就建造了形制丰富的客家传统民居,尤其是近代清末民国初期建造的“围龙屋”和“中西合璧式”的“华侨屋”,美轮美奂,在村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围龙屋”,其整体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的纵向椭圆形,立面为前低后高。通常坐北朝南,由南轴端至北轴端的布局依次为半月形池塘、横向禾坪、堂屋、天井、弧形化胎、周匝厢房与堂屋两边连接的横屋,屋后种植四季常青的乔木 — 封围树。围龙屋前的半月形池塘与屋后周匝廂房成为客家围龙屋的标志性构筑物。 围龙屋居住生活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是中国汉民族中聚族而居的典型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极具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被称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中的瑰宝。 侨乡村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以硬山式和悬山式为主,个别为歇山式和含有哥特式的西式建筑元素。夯墙、灰瓦面、土木石结构,木构架大多为抬梁式,或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同时汇集了石雕、木雕、泥塑、彩绘、书画和槛墙壁画等“成教化、助人伦”与“诗言志”的建筑艺术与装饰工艺。 侨乡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客家传统民居有 108 座,其中:百年以上老屋 57 座;客家“围龙屋” 38 座,“合杠屋”、“走马楼”、“锁头屋”、 “中西合璧式”等各式客家传统民居 65 座,具有客家建筑风格的私塾 3 处和古寺庙 2 处。民居屋名有祠、围、堂、庐、楼、居、室、屋、小筑、別墅等。尤其聚族而居的“围龙屋”最具特色,形制有单围、双围和三围。此外,还有高堂府第式的堂屋、如同排云列阵的“合杠”至“多合杠”的“走马楼”、形似挂锁的“锁头屋”、守望相助的雕楼、“中西合璧式”的“华侨屋”和彰显重文重教的私塾学堂、以及当代传承仿建的客家传统民居。其中南华又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德馨堂、承德堂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单体民居,形制丰富,其建筑面积少则数百平方米,多则上万平方米,绝大多数依山麓地势或沿村道两边而建,个别建在田畴之中;不但建造历史相对年代明确,还有不少具有建造的绝对年代,时代烙印鲜明,历史文脉清晰,是梅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历史缩影。 侨乡村世代口碑相传的“一担箩挑来的村庄”等民间传说富于传奇色彩。村民所操客家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村中列入国家三级保护的百年银杏、玉兰树 …… 众根皆恋土,树大根深,是侨乡村海内外乡亲的家园象征。客家山歌、客家童谣保持着中原古韵,是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村中明月夜,扎根客家文化沃土的嘹亮山歌,从围龙屋门前宽敞的禾坪上空飘荡,唱响了近代侨乡村华侨在五大洲自强不息的乡恋之歌!唱响了当代薪火相传的客家文化之歌、生命之歌!高吭悠长的山歌音符,飘落在麓湖山上,染红了烂漫的山稔花;村中历尽沧桑的百年参天银杏,年年花开,岁岁结果。见证了侨乡村落的生存、发展与兴旺。毅成公家塾庭院中伟岸的白玉兰树,花开馨香幽远,伴随着稚嫩的书声,醉了古老的山村,伴随着村中蜿蜒东流的三星河溪河一路欢歌汇入梅江、汇入大海 …… 让广大侨胞见闻了家乡的佳音捷报,祝福侨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侨乡村美食,风味独特。黄皮豆干、仙人粄被列入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梅州十大客家名菜之列的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红焖肉、捶丸、鱼丸等在侨乡村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佳肴。 客家人自西晋“五胡乱华”以来,在颠沛流离的漫长迁徙中,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深切地感知团结的力量和重要。侨乡村世代聚居着以潘氏旺族和刘、黄、钟、彭、谢、李、张、罗、温、濮等姓氏的中原胄裔。更有两姓、三姓人家共建房屋祠堂,同住一个屋檐下,实为罕见,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和亲睦邻的优良传统。慎终追远、敬祖念祖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宗祠文化。信奉佛教、敬奉伯公等多元化的民间宗教活动,讲究“风水”的五行山墙、五方龙神和大门偏离中轴线的“歪门正厅”,以及用石狮“挡煞”、种植“封围树”等,反映了侨乡村人的民间信仰和“风水”习惯。 侨乡村堪称“人文秀区”,其独特的乡土建筑和民俗文化吸引了海内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纷至沓来开展田野调查,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油菜花,在梅州南口镇侨乡村,号称与江西婺源相媲美。 近日,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油菜花竞相开放,绵延不尽的油菜花海金黄一片,成为春日里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市民及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个人分类: 旅游|10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丽的客家古村——梅县石坑岭村
龙行天下008 2016-1-29 23:29
美丽的客家古村——梅县石坑岭村-梅州新闻资讯 http://www.meizhou.com/article-12611-1.html
1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古今联选》正在编辑
曹杜荣 2016-1-21 16:31
为保护古今联家心血,传扬楹联文化, 《梅县古今联选》正在编辑, 欢迎梅县区、梅江区和市直联家赐稿!本月底截稿。 来稿古今兼收, 请写清楚题目、作者和联语,并附作者简介和联络办法。 这是开头部分。文末有全书要目。 来稿可发: cdur@sohu.com 谢谢您的宝贵意见和大力支持! 一、山水风光 1. 山川湖泉 山岭 梅县南口麓湖山 谢梅兴 碧水清波浮玉镜; 湖山烟雨醉鸣琴。 梅县阴那山五指峰 谢梅兴 扶摇曲径凌霄汉; 俯看群山拜下风。 梅县松源王寿山 佚名 王山竞秀九峰翠; 寿岭争妍千岛幽。 丘逢甲 此山界闽粤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灶冷,帝子岩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残世界风华, 万柄青莲,九品台高开宝座; 我佛以慈悲为本,何惜津梁,仗西竺经遗,南宋钵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 一庵黄叶,三生石古证枯禅。 梅江区百岁山 谢梅兴 登攀极顶云千里; 漫步松间绿满坡。 五华彩旗岭 陈平 彩笔题诗酬锦句; 旗岭酹酒对黄花。 长城 肖靖海 一龙横卧,千秋胡马难侵扰; 群虎踞蹲,万国游人总震惊。 飞龙凌叠嶂,千秋气象吞山海; 烽火接层霄,万里旌旗动地天。 江河 梅江两岸 廖水平 一江美景招群彦; 两岸高楼聚众朋。 梅江四题 李维书 十里长堤铺绿带; 一船笑语壮诗情。 南岸红梅,敢斗冬寒常傲雪; 北堤丹桂,不争春暖尽开花。 南岸换新颜,璀璨群芳欣国泰; 新城披锦绣,缤纷百卉庆民康。 大厦耸云端,一塔凌空,长天作赋; 古城留胜迹,八桥飞架,绿水鸣琴。 梅江夜色 曹杜荣 金水一湾融月色; 风情万种乐梅城。 平远松溪河 廖省南 一水烟波千里秀; 双桥风雨百年雄。 湖水 梅县洞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余兰香 衣食无忧人自乐; 湖山有幸客常来。 【注】梅县洞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原称梅西水库。 梅县雁鸣湖 佚名 雁鸣福岭风光丽; 湖荡轻舟景色幽。 梅江区清凉山水库 李维书 龙坑晓雾迷人眼; 圭竹炊烟绕屋梁。 井泉 梅县松东狗颈礤瀑布 李维书 流水淙淙,帘挂悬崖飘玉带; 沉雷隐隐,声鸣峡谷撼山村。 梅江区曾井 杨 圭 曾氏井泉千古洌; 蒲侯心地一般清。 王仕云 曾公凿井,狄公祷泉,程处士应配享万年香火; 郑侯择里,陆侯肯堂,王令尹恐难对异姓高僧。 丰顺温泉 廖省南 岁月流来泉逾秀; 风尘洗去水尤清。 平远热水温泉 谢梅兴 温汤流玉韵; 清水洗凝脂。 绿水波光浮玉镜; 苍山烟雨伴鸣琴。 九江庐山天下第六泉 古直 满山丛桂宜招隐; 一勺寒泉可结邻。 山 水 山行 廖省南 飞泉细语敲石老; 落叶无声隐径深。 平远蕉岭名胜 姚生平 神佛卧地,南台奇观尽收眼底凭地设; 夜月清波,长潭胜景和盘托出夺天工。 2. 楼阁亭榭 楼阁 梅州客天下亭阁 王华 百步亭,千步阁,水绕山镶,聚春光无限; 五州友,四海朋,你熙我攘,醉痴客流连。 梅县大坪光华楼 佚名 光宇层明,祥云笼吉地; 华堂高筑,春风拂新轩。 梅县丙村大屻头松岭憩所站 钟如九 松下问前程,栖栖过客何为者; 岭头呈紫气,仆仆寻仙大有情。 梅县雁洋南福金云楼 佚名 金山聚秀耀新宇; 云霞交晖映玉楼。 梅县塘心汝云楼 佚名 汝建新楼流宝气; 云绕玉堂耀光华。 广州镇海楼 古直 凭阑欲对雄风,佗蹶龙头,天纵异人开大业; 观此如惊鲁殿,台荒銮邈,神扶栋宇壮南州。 浮船直下牂牁,溯从杨仆济师,千古兴亡皆在目; 飞宇宛承虹蚬,付与元龙高卧,百城冠盖尽趋风。 肇庆披云楼 古直 七岩在北户; 明月照高楼。 昆明大观楼 宋湘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山一水楼。 山东蓬莱阁 叶剑英 蓬莱仕女勤劳动; 繁荣生活即神仙。 亭榭 梅州客天下牡丹亭 陈平 玉茗堂前,堪叹古今情不尽; 牡丹亭畔,可怜风月债难酬。 满引唱新词,花花草草,风流万种亭前柳; 千秋传彩笔,死死生生,潇洒一枝月下梅。 梅州客天下荑香亭 梁庆森 心血遗篇,幽光化碧; 亭碑立传,女史留芳。 梅州客天下彩云归凉亭 陈平 花影凉亭留客梦; 白云绿树是知音。 梅州剑英公园湖边亭 陈礼昌 暗送秋波一水秀; 细裁春色满园芳。 梅州文化公园湖心亭 陈礼昌 亭外烟波牵柳岸; 湖中风月醉游人。 梅县南口同心亭 佚名 两岸稻田生秀色; 一条玉水绕侨乡。 欲东乎,欲西乎,聊且坐坐; 为公乎,为私乎,何事忙忙。 莽莽乾坤,能得有几日清闲,每遇好时光,雅集志士良朋、农夫俗子,促膝漫谈家国事; 茫茫世路,须认清那条康庄,老逢巧机会,请教苍翁白叟、识时俊杰,虚心聆听指南针。 梅县丙村公安亭 管翰文 公余缓步溪桥,快听书声牧笛; 安坐放开眼界,饱看云影天光, 梅县丙村大屻头风薰亭 钟如九 风卷松涛,小憩岂无炎热态; 薰留花径,相逢应有主宾情。 梅县雁洋雁鸣湖湖滨亭 陈礼昌 四野青山呈画卷; 一泓碧水涤尘心。 梅县松口梅岭亭 李廷璜 世间重任实难挑,菱角坳中,亦可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足漫斟茶 【注】梅岭亭,即松口梅教村菱角凹茶亭。 梅县松口往峰市孔道中茶亭 佚名 身肩重任敢辞劳,且招四面亭风,来扶健足; 事到中途无辄废,好借三分茶话,去趁前程。 悯行路多艰,偶然急雨飘风,中道皇皇谁缩地; 喜乐亭得所,暂此停鞭驻足,前途缓缓再烹茶。 梅县隆文庆源楼昆仲亭 李冠汉 亭前柏景荫三径; 园内花香扑四方。 梅县松源政家村望儿亭 刘松生 望子成龙,天下严慈同此愿; 思源饮水,世间儿女报春晖。 梅县松源桥背村师贤亭 刘松生 师传祖训,披荆创业声蜚远; 贤翼孙谋,乐善扶乡誉饮芳。 梅县白渡罗寨得雨得亭 宋湘 云浓公且停踪去; 川广吾曾待渡来。 梅县半岭亭 佚名 亭营半岭安行李; 茗煮深林慰望梅。 梅县美荫亭 夏心根 此地有修竹茂林,啜香茗一杯,恰喜清风留过客; 何处是程江梅水,认长亭十里,不须前路问征夫。 梅县羊角凉亭 叶辕 有亭翼然,醉在庐陵重记笔; 我客戾止,快期羊角共抟风。 梅江区东南头塘亭 黄绍庭 小住惬幽怀,野叟作宝僧作友; 此间无暑气,绿杨为幄草为茵。 梅江区东山亭 杨惟徽 小立片时,何妨饭后课余,与偕童冠来风咏; 凭高一望,勿论雨奇晴好,直把溪山当简编, 梅江区百岁山百岁亭 陈礼昌 百年康寿养为本; 岁月长安练乃先。 梅江区泮坑观瀑亭 罗鸣白 几疑此去为盘谷; 料得其中有子期。 谢梅兴 飞流百尺来天外; 古木千株耸碧霄。 熊采滨 观澜寻泮水之源,响震九霄,惊起玉龙腾涧壑; 瀑布自悬崖而下,澄清万虑,闲吹铁笛倚山亭。 梅江区泮坑海龙亭 佚名 明湖映碧波,翠柏苍松翠欲滴; 朝霞盖龙亭,金顶丹桂金正流。 想当年从师学武,谆谕善德诚忠义; 看今朝饮水思源,聆遵教诲慎言行。 海阔襟怀,坦诚忠义,缘结三江豪杰; 龙亭矗立,水绕山环,聊慰一代英雄。 三山胜境,翠竹苍松,群峰毓秀成林海; 五彩云天,明湖碧镜,流川清彻任腾龙。 梅江区西阳珠湖屻甓聚亭 黄钊 行人身到清凉境; 居士功同窣堵坡。 梅江区兴强纪念亭 曹杜荣 兴邦托业山河美; 强体健身天地新。 揭阳姚朵云署后园亭 张其 一咏一觞,正不必峻岭崇山,茂林修竹; 此亭此榭,真受得清风素月,快雪晴云。 梅岭驿站茶亭 宋湘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 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 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几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潘祥初绿天香海亭 彭炜瑛 绿树接天,盛夏无暑; 香雪成海,严冬亦花。 大岃头熏风亭 张丹九 松下问前程,栖栖过客何为者; 岭头呈紫气,仆仆寻仙大有情。 担子岃老凉亭 张丹九 谁曰行路难,坐片时气翻添壮; 由来渴易饮,吃一盏舌带馀甘。 延月亭 彭炜瑛 坐看山月上; 时有水禽啼。 对明月时,莫谈往事; 向无人处,且听啼鹃。 茶亭 叶新莲 来不招,去不辞,礼谊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酌,悠闲自得大罗天。 3. 园区别墅 园区 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 翁瑞文 客乡待客,客敬客,客天下迎天下客; 仙界寻仙,仙逢仙,仙境中遇境中仙。 梅州客天下文化殿堂 刘福良 以文会友,迎来雅士遍天下; 凭艺传情,频出名篇此苑中。 梅州客天下客家小镇 渠芳慧 问何时宝阁悬空,静倚嶙峋,闲绕烟霞,仰目缥缈间,见几个仙姝来去; 喜此处幽园沁翠,横流围屋,斜遮梦牗,支颐雅适里,听一双画鸟嘤鸣。 梅州客天下评为中国楹联文化示范园区 幸勇 客天下,楹联研习,育三乡赤子; 梅故乡,国学弘扬,培四海精英。 梅州剑英公园 谢梅兴 剑气高扬三粤秀; 英风长伴满湖春。 碧水青山,四面景观浮眼际; 红亭翠阁,一湖春色壮人寰。 梅州文化公园 陈礼昌 文风扬正气; 化境育英才。 肖靖海 旧雨廊桥文化味; 幽塘蛙鼓武陵风。 李维书 岸柳石桥朝雨润; 堤杨绿树晚霞红。 梅县雁洋雁南飞风景区 佚名 雁宿青山茶树茂; 南飞高阁桂花香。 梅县人民广场 佚名 九龙石刻骚人醉; 四季花开墨客描。 梅县三乡人文公园 幸勇 三村水聚三乡,蔚人文昌盛; 百姓情融百载,传世代图强。 朱建叠 宝地毓先驱,乡族依龙山昂首; 文风被后世,贤才聚甲水流芳。 梅县岭园 杨绮修 岭海仍多事; 园林别有天。 梅江区泮坑旅游区 梁庆森 泮坑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胜境公王,法力神通内外乡。 广州抚署东园 吴兰修 关心旧雨还今雨; 爱看山云似水云。 果熟渐闻禽语密; 荷深常觉雨声多。 燕语频来红雨外; 鸠声时在绿云中。 潮州落落园 宋湘 城收万景近; 天放一山来。 洗襄园 宋湘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惠风和畅,游目聘怀。 别墅 梅县松口走马冈温氏精庐 温仲和 此冈马可走; 斯地凤仍栖。 梅江区羊桃墩巷矩园别墅 杨兆清 干霄林木齐名节; 平地楼台待子孙。 居有修竹茂林,且喜开轩面塌圃; 性爱培兰植桂,会看平地起楼台。 放意乐余年,披襟当风,举杯邀月; 无事此静坐,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桃李长新阴,养洁兰陔,祇此束修供寿母; 绣纹添彩线,阳回黍谷,倍思寸草报春晖。 杨威 虚檐让树,移栅就藤,煞费苦心,只此是闲中经济; 借雨添池,凭风洗地,忏除机事,那管他空外云烟。 张资溥 虚檐让树,移栅就藤,煞费苦心,只此是闲中经济; 借雨添池,凭风洗地,忏除机事,那管他空外云烟。 矩园盆兰开放 杨兆清 花好月圆人寿 国恩家庆年丰 恰逢黍谷回春,称觞梓里 采得松枝酿酒,式燕嘉宾 今夜月常圆,仲子吹笙,一朵慈云萱嵩屿 明年桃再熟,鲁侯受祉,九重湛露沛萱庭 欣看西母蟠桃,统部下白叟黄童,一齐献寿 为祝北堂萱草,似庭畔苍松翠柏,千岁长春 琴堂帨设,恰喜阳和协律,月正团圆,松柏与萱花并茂 梅阁筵开,欣看春酒介眉,民怀慈惠,台莱叶箫管而歌 梅江区东门外小墅 黄绍庭 容膝本易安,秋溢溪僻,嚣尘何避,但对兹一壶浊酒,几卷新诗,乍酌乍吟。居然位置高凡辈; 浮生原若寄,穷通悉化,得失胥忘,惟爱趁两袖清风,半庭皓月,时坐时立,已自逍遥号地仙。 题友别墅 黄绍庭 朱阑几曲,绝无人世埃尘,双膝幸能容,其馀藓砌苔垣,可任闲鸥分去; 禄水一泓,饶有天然画意,万籁忽俱寂,不尽花阴竹影。又看明月携来。 4. 塔桥牌洞 塔桥 梅县松口元魁塔 李士淳 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 峰呈天外秀,万年为奎璧之光。 梅县三乡文祠塔 钟汝和 墨嶂西擎,知宿应长庚,此后笃生学士; 祠峰东挺,恰位符鼎甲,当前利见大人。 梅县丙村锦江桥 钟雨芹 锦水有情流大德; 江干无恙树长亭。 张公晋 锦水挂长虹,当知为义集成,万古传芳声价远; 江亭标大碣,试问百年巨富,千秋留取姓名无。 张丹九 锦水绚虹腰,百丈桥车马纵横,尘梦飞驰南北路; 江村留雪爪,千万贯金钱慷慨,义声常绕短长亭。 廖汉梁 锦洲锁钥,锦里屏藩,规模壮锦渡新桥,铁掌马蹄通锦市; 江水长流,江山无恙,姓氏泐江干竣碣,雪泥鸿爪认江亭。 梅县松口铜盘桥 温仲和饶一梅 忆昔日小溪方涨,大河前横,正柳边人待归船,茫茫彼岸; 喜今朝樵子负薪,牧童驱犊,看桃洞花随流水,隐隐飞桥。 梅江区梅江桥 管翰文 梅邑殷繁,论形胜允推重镇; 江流会合,作砥柱喜有长桥。 陈展骐 地近百花洲,望大河驰风闪电; 香分大庾岭,胜杭州三竺六桥。 跨水疾追风,贯是邦三十六堡; 填河作周道,胜扬州二十四桥。 梅江区状元桥 黄绍庭 日暖有啼莺,柳影花阴,沿岸行人常不断; 月明谁坐钓,荻寒枫醉,隔江渔笛正堪听。 梅江区叶剑英大桥 谢梅兴 古邑新桥通道岸; 波光云影醉游人。 五华华城狮雄山塔 丁思深 狮山胜迹连今古; 雄塔文光射斗牛。 古求能 雄塔此登临,凭栏送目,观难尽无边景色; 红尘何纷扰,把酒问天,书不完大块文章。 群山秀美来天地; 宝塔雄奇阅古今。 大埔至龙岩石拱桥 宋湘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仙藏丹桂宫中。 牌洞 梅县节孝坊 宋湘 苍黄风雨昔茫然,苦事苦心,惟向灯前同鬼泣; 信誓山河今已矣,奇名奇节,直将天上遣人传。 梅县南口荷泗仰林祠道牌坊 赵仁淦 仰止寄豪情,牌坊耸立标民富; 林园添盛景,道路宽宏振世声。 题梁母百岁坊 李象元 身经三万六千化日; 眼见二百廿七孙枝。 梅县南田石洞 佚名 仙客有灵千古在; 洞门无钥四时开。 昆明西山云华洞 宋湘 只合任他顽,谁又来凿开混沌; 既然如此怪,我亦欲粉碎虚空。 石洞 黄锡铨 广寒宫遥接尘寰,有客飞升,手拨烟云捧初日; 金银气高腾霄汉,问谁守藏,眼看风雨护神龙。 5. 城市乡村 城市 梅州市 黄遵宪 万户常开双寺磬; 二桥空锁一溪烟。 阴那山头多瑞彩; 梅州大地尽朝晖。 刘春林 中国广东,建成深圳如香港; 梅州松口,唱出雁洋胜白宫。 陈文 中原回望,六次迁移,客属千秋途漫漫; 大海扬帆,九州崛起,环球万户乐悠悠。 梅州四题 王友华 玉洁冰清花气馥; 园奇阁秀绘图新。 四月牡丹花斗艳; 一城彩画景生辉。 远客慕名来,梅州美景含诗画; 新知如愿去,假日欢情入梦魂。 七姐寻芳,这绿那红,便在醒时疑梦境; 八仙览盛,彼新此美,错将梅水作漓江。 梅州春 古美华 嘉应呈祥,神州焕彩,枝头抱绿春风暖; 梅香绕舍,竹影临窗,楹上贴红客府姣。 世界客都 李轩才 月照围龙屋, 掬一江碧浪飞来, 怡情远黛; 霞燃产业园, 牵万树红云托起, 振翼长天。 世界客都, 叶帅故乡, 赏十里梅花, 今宵圆梦境; 岭南春意, 龙人脚步, 偕一园墨韵, 广宇敞襟怀。 客都梅州 谢梅兴 文明古邑,画卷长留。巍乎!阴那山林木葱茏,铜鼓嶂冈峦层叠,五指峰岩壁峥嵘,南台石丹霞烂漫。 纵观辖内名区,多处堪称胜景; 锦绣梅州,人文蔚起。壮哉!程处士品行高尚,宋芷湾政誉清廉,黄遵宪诗才飘逸,叶剑英戎马倥偬。 细数岭南俊杰,此间尽是贤才。 客天下 钱继和 梅花天地心,我读岭南春一片; 霞彩江山景,谁游画里梦千重。 邹伏享 裁故乡云,补异乡天,莫教此身成过客; 沾莲蕊末,和梅蕊粉,但求斯苑散奇香。 张强 凭栏舒画眼,看客来天下,花放岭南,丹青点染梅江水。 把酒荡诗怀,喜名士风流,时贤云集,翰墨飞扬柳岸烟。 卜用可 境辟奇园,争把客家故事,岭南风韵,融于片石茎花,沿地如铺千载史; 情迷胜景,难携别径清幽,小镇繁华,幸有黄莺紫燕,许人得撷一枝梅。 李忠云 一境牵魂,总撩起情思万缕,赏梅花、住围屋、唱山歌,有幸相逢天下客; 此间醉我!且邀来珠履三千,喝娘酒、啖荔枝、酿豆腐,不辞长作岭南人! 王传文 信步游园,红艳艳鹃花摇影,梅蕊飘香,听翠鸟、掬清泉,哼几曲歌谣,神飞天外; 怀诚阅史,呢喃喃石刻轻言,铜雕低诉,倚长廊、抚方鼎,感千秋风骨,情定客都。 乡村 程乡 古玉如 程水清甜滋万物; 乡风纯朴泽千家。 梅县丙村新圩门楼 余达勤 新景宜人,看红楼绿树; 圩容添韵,听笑语欢声。 梅县村居春日联 黄绍庭 扶杖得遐观,喜野菜数畦,乱飞粉蝶; 擎杯时小憩,爱垂杨一树,正啭黄莺。 梅江区三角镇三龙移民新村 曾红安 嘉风凝古韵; 丽日照新村。 丰顺黄花村门楼 余达勤 流明秀水,环碧绿山,喜十里良畴饶物产; 聚象狮形,得龙虎势,欣一方宝地盛人文。 平远人民欢迎您 梅州市楹联学会 一佛卧南台,腹纳今经行日月; 五峰撑北斗,腰缠玉带插云天。 仙洞仁居 黎红明 仙人仙洞仙心境; 仁者仁居仁品行。 【注】丰顺县有仙洞村,平远县有仁居镇。 潮州南门 张其 每岁上元时,捍卫无忘贤父母; 此方离火位,发祥会有大文章。 怒江泸水古战场 宋湘 千秋出师表; 五月渡泸人。 题太乙邨邨门 彭炜瑛 且当从黄绮; 何必升华嵩。 题燕泥香 彭炜瑛 春草碧如丝,水剩山殘,忍斜阳回首; 红尘飞不到,鸟啼花落,更凉月窥人。 梅县古今联选 分类 一、山水风光 1.山川湖泉2.楼阁亭榭3.园区别墅4.塔桥牌洞5.城市乡村 二、祖祠姓氏 1.城乡祖祠2.家园姓氏 三、宅第居室 1.名人故居2.门厅庭院3.书房轩斋4.纪念园馆 四、政务商肆 1.政务机关2.群团会馆3.宾馆酒楼4.餐饮茶行5.店铺公司6.医药卫生7.娱乐休闲 五、文教体育 1.书院私塾2.大中小学3.幼教职校4.文体教育 六、时令赠贺 1.时令节庆2.婚寿乔迁3.出生晋升4.庆典题咏 七、宗教庙宇 1.佛寺庵舍2.道院宫观3.文武庙宇4.台坛殿堂5.祠宇楼阁6.清醮庙会 八、缅怀悼挽 1.哀挽亲朋2.悼念个人3.缅怀团体4.自撰挽联5.陵墓碑亭 九、集联谐巧 1.集字集句2.谐趣巧对 十、获奖联作
个人分类: 文艺|51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古今联选》征稿启事
曹杜荣 2016-1-15 15:26
《梅县古今联选》征稿启事 为保护联家心血,传扬楹联文化,梅州楹联直属分会与梅州市梅县区诗社拟编辑出版《梅县古今联选》,特发此征稿启事。 一 . 征稿内容:梅县区人、梅江区人、梅州市市直成员的联作、其他人写梅地梅事梅人的联作,古今兼收。内容包含山水风光、祖祠姓氏、宅第居室、政务商肆、文教体育、时令赠贺、宗教庙宇、缅怀悼挽、集联谐巧、获奖楹联等。 二 . 征稿要求:已发表与未发表的联稿均可应征,要写明对联题目、作者姓名和联语,尽可能附作者简介。获奖楹联类稿件,则要写明征联名称、主办单位、举办年月和获奖等级,如有出句、对句之分的要一并说明。稿末注明供稿人的联系事项。 三 . 截稿时间: 2016 年 1 月 31 日。 四 . 投稿办法:最好发电子邮箱 cdur@sohu.com ,也可邮寄【 514011 】梅县高级中学曹杜荣收。 五 . 一点说明:本书为非盈利出版物,编辑出版方无能力支付稿酬,但可给入选作者每人一本《梅县古今联选》,以表谢意。
个人分类: 文艺|2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为了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记梅县丽群小学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李永老师 ...
罗金良 2016-1-14 12:16
为了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 记梅县丽群小学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李永老师 梅县丽群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少先队员》小记者站、广东省 “ 小公民 ” 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于 1993 年秋开办成立。 10 多年来,学校大队部年年被评为梅县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 4 次 评为梅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评为梅州市少先队实施 “ 雏鹰行动 ” 先进单位、梅州市 “ 手拉手红领巾助残 ” 先进集体、梅州市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先进单位、广东省少先队队刊《少先队员》杂志宣传使用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大队总辅导员李永老师,现年 33 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获梅县优秀少先队总辅导员、梅县优秀德育工作者、梅县 “ 十佳团干部 ” 、梅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梅州市优秀体育教师等 10 多项荣誉。 2002 年 12 月,光荣地当选为共青团梅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李永老师情系红领巾。早在 1994 年,就与当时的辅导员一起组建培训首批学校鼓号队,并代表梅县参加梅州市少先队大检阅获最佳组织奖。 10 多年来,他虽然是 “ 帮手 ” 、 “ 副手 ” ,但毫无怨言,一心一意扑在少先队事业上,积极协助前 3 任辅导员组织各类少先队活动,多次参加省、市、县团委组织的辅导员培训班学习,为其后来担任大队总辅导员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001 年下半年,因工作的调整,李永老师正式担任大队总辅导员。 5 年来,他虚心学习、精心组织,求实创新,与少先队员一起戴红领巾、唱队歌、背誓词,带领少先队员积极实施 “ 雏鹰争章 ” 活动、 “ 新世纪我能行 ” 体验教育活动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为培养队员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 “ 四有 ” 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撰写的教育论文《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培养 “ 五小 ” 新人》、《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分别在《梅州教育》 2003 年、 2005 年发表。 李永老师热爱少先队工作。他积极争取上级团委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创造条件,不断完善队部室、德育展室、实践基地、宣传阵地等少先队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评比表彰制度,加强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并率先在梅州市中小学校中召开少先队代表大会,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听取工作报告、竞选演说、选举产生大队委员等,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了使少先队员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锻炼的环境和机会,他不分节假日,甚至带病坚持工作,默默地耕耘着 …… 。正因为如此,在 2002 年省一级学校评估中,少先队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省评估组的高度评价。同年,学校被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等六单位联合命名为广东省 “ 小公民 ” 道德建设实践基地。 李永老师奉献在少先队事业中 …… 一、开展 “ 红领巾心向党 ” 的活动。 李永老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少先队员深入学习时事、政治及社论,教育队员热爱红领巾,重温入队誓词,唱队歌、国歌,使少先队员进一步明确党、团、队的特殊关系,培养对党的深厚感情,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为弘扬爱党爱国爱乡精神,李永老师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市、县 “ 百歌颂中华 ” 歌唱大赛、市 “ 光明乳业杯 ” 美术书法大赛和 “ 小学生手抄报 ” 比赛,全国青少年 “ 世纪杯 ” 征文大赛,举办 “ 雏鹰随 ‘ 四个梅州 ’ 腾飞 ” 演讲比赛和 “ 我为梅州添光彩 ” 、 “ 我为梅州 ‘ 创优 ’ 出力 ” 的实践活动等,队员们热情参与,纷纷以嘹亮的歌声、优美的文字、五彩的颜色、丰富的感情热情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 二、开展 “ 民族精神代代传 ” 活动。 李永老师坚持做好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制度,每月一次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制度,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少年军校训练制度等,组织少先队员开展 “ 清明祭扫烈士墓 ” 活动和参加 “ 走进清华园 ” 、 “ 黄埔军校 ” 雏鹰夏令营活动等,引导少先队员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增强国防意识。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后,在学校红领巾小广播、黑板报和各中队的宣传栏,充分报道我国奥运健儿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增强了队员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501 中队的李燊田同学感慨地说: “ 看到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听到《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地奏响,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要以奥运健儿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 三、开展 “ 养成道德好习惯 ” 活动。 李永老师认真组织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开展主题队会、队活动,如 “ 我做合格小公民 ” 、 “ 竞选班主任 ” 、 “ 竞选大队干部 ” 等,开展 “ 星期天我当家 ” 、 “ 最佳围裙队员 ” 活动,组织参加环保知识竞赛和 “ 拒绝毒品,远离六合彩 ” 签名活动,建立了晨检礼仪(红领巾、校服)检查制度等。同时,结合 “ 雏鹰争章 ” 活动,把奖章的内容具体量化,做到月月有主题,人人有进步。如 “ 尊师守纪月 ” ,对学生进行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的 “ 五爱 ” 教育,争创 “ 礼仪章 ” 、 “ 友谊章 ” 、 “ 孝敬章 ” 、 “ 服务章 ” 。 “ 安全教育月 ”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自救、自护及交通安全知识,开展了交通安全知识竞赛,颁发了 “ 自救章 ” 、 “ 自护章 ” 。 “ 家庭实践月 ” 颁发 “ 自理章 ” 、 “ 家务章 ” ,进一步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先后涌现出了卢依 —— 广东省 “ 五小标兵 ” ,李燊田 —— 广省优秀少先队员,曾娴、黄宇佳 —— 梅州市优秀小公民,王凌梓等 5 人 —— 市 “ 品学兼优 ” 学生,邹圳根等 20 多人 —— 县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 四、开展学习践行《守则》、《规范》活动。 李永老师把学雷锋 “ 五个一 ” (讲一篇雷锋故事、为社区做一件好事、看一部爱国主义影视片、唱一首雷锋歌曲、写一篇体会文章)活动与学习践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讲、读、背、写、做等形式,在学校广泛开展 “ 校园无纸屑 ” 、 “ 禁买零食 ” 评比活动,举行践行《守则》、《规范》成果汇报表演等,使队员们进一步熟悉、巩固、提高,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消化,形成动力,终身受益,正如钟炜韬、傅愉慧等同学在体会文章中写道: “ 我到人民广场去玩,不但没有丢垃圾,还把别人丢的垃圾捡进垃圾筒里 ” , “ 今天,我回到老家,看见舅舅、舅妈在收稻谷,我也主动帮着 ……” 。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 “ 学习新规范征文活动 ” ,指导洪清、王璐仪两位同学参加梅州市践行《守则》、《规范》征文比赛获三等奖,指导吴婷婷等 10 多位同学的优秀作品在《梅州教育》学生版发表。最近,学校被评为梅州市践行《守则》、《规范》示范学校。 五、开展 “ 手拉手红领巾扶困助残 ” 活动。 李永老师以 “ 学习上帮助,生活上援助,思想上关注 ” 为原则,通过调查、了解、确认,积极筹集资金,认真解决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在校读书问题。发动学校师生捐款,设立储蓄帐户,帮助因父亲不幸去世而面临失学的姐弟俩直至小学毕业。同时,积极组织师生认购 “ 希望工程明信片 ” ,近二年来,共认捐 1 万多元,帮忙解决了多位因父母下岗造成家庭贫困的学生的书杂费等。关心残疾儿童,开展 “ 手拉手 ” 活动,中队辅导员丘筱玉老师几年如一日,对本中队一残疾女孩关爱照顾,使她顺利完成学业,丘老师也被评为梅州市 “ 手拉手红领巾助残 ” 先进个人。 六、开展少先队科技创作活动。 李永老师兼任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与各中队辅导员一起,积极引导少先队员争当 “ 小问号 ” 、 “ 小发现 ” 、 “ 小能手 ” ,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县 “ 科技小制作、小论文 ” 、 “ 电脑制作 ” 、 “ 绘画创作 ” 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少先队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最近,学校被国家科委定为全国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张玮炜等 31 人次获全国科普知识竞试一、二、三等奖;黄瑛等 16 人次获广东省电脑制作、绘画创作比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贝愉雯等 52 人次获梅州市青少年科技创作和电脑制作比赛一、二、三等奖;赖戈文等 100 多人次获梅县青少年科技小制作、小论文比赛一、二、三等奖。 虽然李永老师肩上的任务更加繁重( 2005 年 1 月,被教育局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但他为了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仍在少先队的光辉历程中继续忙碌着 …… 。 2005 年 3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新闻|3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今天到梅县三乡赏梅
朝阳自然风 2016-1-10 18:41
今天到梅县三乡赏梅
今天到梅县三乡赏梅 文、图/自然风 今天上午,受三乡诗文社陈其树社长的邀请,在林期隐会长的带领下,梅岭诗词联学会20多位会员到革命老区三乡青梅合作社的果梅基地采风赏梅。200多亩青梅玉花怒放,远在一公里外就能闻到扑鼻芳香。。。。。。 漫山香雪涌,但觉入瑶台。 玉润年前到,荣繁画境来。 清馨招远客,绝丽引村孩。 忘返流连处,三乡赏果梅。
个人分类: 五律|2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中的美术书法作品 ... ... ...
朱迪光 2016-1-1 17:34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中的美术书法作品 ... ... ...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中的美术书法作品
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开展
朱迪光 2015-12-27 12:42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开展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开展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 122 周年。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发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广义上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结束。 当年梅县知青与全国各地的数千万知青一样,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为中国的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广大知青在艰苦磨炼中了解社会,懂得国情,与广大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而今,当年的知青,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仍然是社会的脊梁。 由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宣传部、梅州市梅县区文广新局主办, 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承办《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今天在梅县区博物馆陈列室展出。以《岁月如此》、《共筑中国梦》为题,共展出记录知青当年劳作、学习、生活的老照片 61 幅、 知青创作美术书法作品 40 幅、创作摄影作品 48 幅、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 41 部。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原梅州市委书记、韶关新丰县农场知青刘日知同志情系梅州、情系知青,应邀特为本次展览提供佳作参展。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旨在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籍此展示当年的知青风采,表达知青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品味人生,陶冶情操,追求艺术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同时激励当年的知青,在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怀知青情,共筑中国梦! 开展仪式由梅州市梅县区文广新局局长廖峰松同志主持,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涂戈峰同志和知青代表古向明先生作了讲话。 知青朋友们、梅州市梅县区文广系统的干部职工等,共 100 多人出席了开展仪式。
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筹展中 ...
朱迪光 2015-12-24 00:29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筹展中 ...
《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筹展中
个人分类: 书画|17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难忘的知青岁月》
乐淡山人 2015-11-5 18:38
《难忘的知青岁月》
当年上山下乡到梅县白渡公社石子岭水库林场的知青,利用互联网创建了石子岭知青群微信平台,把曾经去石子岭水库林场下乡过的知青,逐个拉入石子岭知青群,通过知青群的平台互相联系,互相了解近期生活情况,联络感情促进了缘份,兴趣盎然谈起过去自己的趣闻轶事、缓缓地叙述着往事,知青们相互倾诉着衷情,怀想着旧日的时光。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激昂,也没有低沉,只有一如既往的知青情结和青春无悔。 1974 年至 1977 年上山下乡到梅县白渡公社石子岭水库林场的知青,他们大部分来自梅县地区地直财贸、政法系统机关干部子女与全国所有知青一样,经历了蹉跎奋斗,喜怒哀乐。漫漫人生 , 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 而知青岁月 , 就像一首旧时的歌 , 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青春的记忆非但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去,反而越来越清晰,宛如昨日。仔细想想也难怪,当年我们知青都是住在一个如同四合院的“回字屋”里,一个房间三张床或两张床。每天劳动生活在一起,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浴室(场)里洗澡。一同经历世事变迁,四季更替,酸甜苦辣,那种感情,是没有上山下乡过的人体会不到的。 我们常常会抱怨这一代人是吃苦受累的一代,文革、上山下乡、计划生育、下岗,什么事都让我们遇上了,害得到现在有好些还在为生计奔波。 知青的过去,苦也好,乐也好,蹉跎也好,收获也好,终究让我们难以忘怀。那是我们踏上社会第一课堂,不管怎样,经历了那一场上山下乡的磨砺,我们显得更加坚韧和豁达,也更珍惜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 附: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的概况: 梅县区白渡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东北部,土地面积 187 平方公里,人口 2.7 万人,距梅州市市区仅 24 公里,石窟河贯穿其中 ; 白渡镇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金、银、锑、锰、煤、石灰石、瓷土等。 白渡镇有 205 国道、国防战备公路、雁白公路、平白公路编织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白渡镇自古以来民风纯朴、集市繁荣 : 白渡圩、嵩山圩、悦来圩三圩循环,十日九圩热闹非常,系梅县区各乡镇中为此独有的特色,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这里有驰名海内外的传统特色食品 " 白渡牛肉干 " 、毫无污染的石窟河河鲜、知名度很高的优质金柚 ; 更有蓬勃发展的养猪业、山地养鸡、优质水产品养殖和出产大量的西瓜、蔬菜、玉米等优质农业经济作物,也是梅州市梅县区著名的金柚之乡。白渡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清代中叶岭南第一才子、杰出诗人、著名书法家 - 宋湘的故乡。 石子岭水库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凤岭村,工程始建于 1958 年,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 39.3 平方公里,设有主、副两坝,坝型为均质土坝。主坝最大坝高 27 米,坝顶长 150 米 ; 副坝最大坝高 25 米,坝顶长 120 米,总库容 840 万立方米,是梅县区最大的小 ( 一 ) 型水库 ; 溢洪道由电动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控制。水库捍卫下游人口 6000 多人,捍卫耕地 856 公顷,同时担负下游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溉。坝后电站装机 2 台共计 285 千瓦,是一宗集防洪、灌溉、发电和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小型蓄水工程。该水库是旅游、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丽的客家古村-----梅县石坑岭村
龙行天下008 2015-11-3 21:57
家乡过年印象记 在外漂泊打拼多年,虽无甚成绩,不能像成功人士一样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但在春节这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我还是一如往年,携妻带子,举家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 梅县石坑岭村过年。岭村,是一个偏远的、传统的客家小山村,总人口(含外出的)不过 2000 人,留守村里的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或是通过读书、当兵等途径走出大山,在外谋生。岭村的历史,好像村里也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也不知道是哪一代祖宗从何迁居而来,只是大概知道祖上从中原辗转迁徙至此,建村已有 300 多年。这些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度过了艰苦而又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不管走到哪里,这里都是令我终生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 一家四口,经过 5 个小时 450 公里的车程,终于从繁华的大都市抵达偏僻的小山村,此时,已是凌晨 2 时了。一下车,阵阵带着寒意的山风,偶尔传来熟悉的犬吠声,繁星点点的天空,以及母亲起来的开门声,这一切都告诉我,到家了。知道我们回来,不管多晚,母亲总会打扫好屋里的卫生,收拾好家里的一切,做好吃的饭菜,在家里静静的等着我们回来,偶尔听到喇叭声,也会出来看看是不是我们回来了。我们和孩子们一到家,母亲张罗着给我们端上还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帮忙安顿好孩子。待我吃饱、喝足,一切安顿好了,母亲便跟我说起近期村里发生一些大事,诸如哪位老人去世了,哪家小孩考上大学了,谁家又盖了新房子,谁家姑娘又出嫁了,等等。我毫无睡意,静静的听着母亲的诉说,偶尔也问一两句,说完这些,母亲又跟我说起过年的事情,她从年前 20 多天便开始准备年货了,比如客家酒、腊肠、腊肉、黄粄、煎粄等都已经准备好了,母亲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显得特别高兴,特别满足,我听着这些,也频频点头,看着母亲那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庞,新添的一丝丝白发,突然间觉得过年了,也意味着母亲又老了一岁,我们能够尽孝的时间又少了一年。躺在床上,老婆孩子们都睡着了,看着窗外洒进来的月光,我毫无睡意,回想起在村里的童年、少年时光,自己近几年的工作、生活历程,不知不觉中,已是人到中年,真是日月如梭,岁月如歌。 一声鸡啼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我也从睡梦中醒来,透过窗口往东方望去,天空也露出鱼肚白了,天渐渐亮了。打开屋子大门,看着笔直的村道,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小孩,在路边拿着玩具在玩耍;年轻人,正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往大队的方向飞驰而去;中年男人,迈着稳重的脚步往村口走去;老人,正拄着拐杖缓缓地往村口阿豪叔的小店走去。有喇叭声传来,一辆白色轿车出现在村道上,然后拐进邻居的屋前,从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青年男人和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烫着卷发的时髦女孩,然后打开车尾箱,拎出大包小包的东西,一群人围在车前,帮忙张罗着把一对青年迎进家里,这估计是邻家小孩在城里挣了大钱,领着爱人,衣锦还乡。吃过早饭,一些左邻右舍的邻居也来串门,一些童年一起玩耍的堂兄弟、堂叔伯也过来了,照例是泡茶,拿出一些从城里带回的小吃,大家互致问候,聊聊去年的情况,比如在外打工的收入,种植奈李的收成,小孩的成绩状况,以及村里的一些大事等等。早期做生意比较成功的 L 叔,去年又牵头捐资和争取政府拨款,修通了通往村里剩余几个最偏远小生产队的断头路,功莫大焉;某个生产队的 L 君,近年在某市东山再起,现在以富商的身份回家乡梅州投资,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还有 Y ,虽然前几年做生意发了一些财,但是没注意身体,去年已英年早逝,终年不到 60 岁;这些都是近年发生在村里的一些大事,是村民们心中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贴着欢度春节、语气喜庆的大红对联,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从晚上 8 点开始,炮竹声一阵又一阵,有时持续几分钟,有时持续几十分钟,令人无法安静。吃过晚饭,走上天台,随着一声声的巨响,看到天空炸出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大火球,又如流星般往下坠落,最后留下一团浓烟,整个村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久久无法散去。炮竹的响声、烟花的光亮显示出客家人对春节传统节日重视,也显示出骨子里不服输的基因。此种风俗也许不能简单用好或者坏去评判,但随着外出做事的人逐渐增多,观念发生变化是必然的,节约、环保、务实的作风和习惯一定会逐渐取代华而不实的习俗。晚上 9 点以后,透过对面几户邻居大门和窗户,看到一群群年轻人、中年人正围着麻将台开始热闹起来了,一阵阵的麻将哗啦哗啦声,伴随着一阵阵欢呼声,不知道那个人又和了,估计赢了不少钱。除夕之夜,炮竹声、麻将声、欢呼声,在家家户户灯笼红光的映照之下,烟雾的弥漫之中,一直持续到天亮,一个山村的不眠之夜。 大年初一,不知从何时开始,百年老屋开始聚集了一群群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子们,屋前禾坪上开始挂起了一串串红彤彤的鞭炮,放置完毕,安排专人开始点火,又是一阵阵鞭炮声,夹杂着一些大炮竹的如雷般的巨响,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留下一地的鞭炮红纸,这就是所谓的满地红。鞭炮过后,传来阵阵锣鼓声,一些老人、年轻人敲着不知是哪一代留下来的锣鼓,虽然声音并无规律,也不整齐,但这声音显示今天正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走在村道上,发现两旁新增加了不少红砖混凝土结构的新房,虽然每年都在老家过年,但感觉老家的面貌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新房子多了,道路也大部分硬底化了,车辆也多了。偏远的小山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冲击下,也焕发了它的生机,虽然变化没有像沿海发达地区乡村那么大,毕竟也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定的步伐。往山上望去,一片片的奈李花也开始绽放了,白茫茫的一片,煞是好看,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奈李这几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逐渐打开了市场,成为岭村人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茂盛的奈李花,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初二之后,开始走亲访友,结婚了的要转妹家(回娘家)。我带着老婆孩子照例在村里四处游荡,甚至发现了一些自己从没有去过的地方。在大队经过,偶然发现贴了一张讣告,原来是村里有一位 90 多岁的老人去世了,讣文中有不孝子罪孽沉重、山崩地裂等词句,依稀看到客家人几千年来保留的母慈子孝的影子。大队这幅公告墙,见证了所有上传下达的政府公告,也见证了所有去世老人的讣告,站在此墙前,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从大队往割田窝方向沿着村道走去,经过桂清小学,我们便走了进去。发现几个年轻人正在打篮球,虽然无甚球技,从他们的吆喝声、笑声中听得出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也依稀看到自己求学时代的影子。桂清小学,由慈善家黄桂清女士独资捐赠建设,曾经为岭村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由于农村适龄儿童急剧减少,现已停办,这也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曾经辉煌、高大的三层教学楼,现已成为村民们堆放柴草杂物的场所,令人唏嘘。从桂清小学出来,往胜塘方向走去,看见一颗胸径超过 1 米、高度和冠幅均有 30 米的大树,整棵树光秃秃的,斑驳的树皮显示着这棵古树经历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大树旁有一座泥砖瓦房,也许就是这棵古树的主人家。我们站在这棵古树下,讨论着树龄大概有多少,是什么树,冷不丁一只小黄狗从瓦屋里跑出朝我们吠起来,也许小狗发现我们并无恶意,慢慢的停止吠声。此时正值下午 5 时左右,夕阳西下,古树的枝干的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元曲 作家马致远 创作的小令 《天净沙 •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外漂泊闯荡的游子,远离故土时,不就是在天涯的断肠人吗? 从古树下出来,发现一条小路,我估摸着这条路可以通往径口,就沿着这条羊肠小道往下走,经过两户泥砖瓦房的人家,看到从他们家厨房飘出来的一缕缕炊烟,也许在开始做丰盛的晚餐了。从羊肠小道下来,踏上了由蓝坑至岭村的村道,忽然觉得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片刚刚收割完稻谷的良田,良田边上几户人家依山而建,每户门前一样挂着大红灯笼,贴着大红对联,厨房的烟囱飘出袅袅炊烟,旁边的菜园子种着一片绿油油的的青菜。绿色的远山,依山而建的村舍,绿油油的菜园子, 一片枯黄稻草的良田,还有拱桥,拱桥旁一颗古树,古树下面一座不知何时而建的神坛,这就是径口,岭村人民传统的产粮基地。这座神坛几百年来一直静静地守护着岭村人民的这一片良田,保佑岭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听村民们说,径口这个地方,经常发生一些灵异事件,有很多人都说在这个地方曾经碰到鬼魂,村里的一些鬼神最终也都是送到径口的拱桥边的神坛。走在村民们口中的这片带有灵异色彩的土地上时,天色已晚,路灯也亮了,心中虽有一丝丝害怕,但仍然期待能看到一些灵异的东西。华灯初上,我们沿着村道,带着一丝期待和惊恐,一路走回家,并没有见到传说中的灵异东西。 在家乡岭村度过的整个春节,前后 10 天,时间虽然短暂,但感触良多,充分感受和体验到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特别在春节,客家乡村更能感受到中国几千前传承下来风俗、文化,满足外出游子的心灵在精神家园得到短期驻足的需求。乡村所保留的风俗、人情世故也许不能用现代化的眼光简单用先进或者落后的标准去评判,这也许是从乡村出生、长大,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独有的感觉和体会。如何保留和发扬传统的中国乡村经济和文化,令我想到习大大说的一句话:农村要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
5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梅县电视台28集大型纪录片《美丽梅县—乡村风采》今晚正式播出 ... ...
朱迪光 2015-10-30 22:41
梅县电视台28集大型纪录片《美丽梅县—乡村风采》今晚正式播出 ... ...
梅县电视台 28 集大型纪录片《美丽梅县—乡村风采》今晚正式播出 梅县电视台每周播出时间: 综合频道: 星期五 20 : 00 (首播) 22 : 30 (重播) 星期六 12 : 50 (重播) 影视频道: 星期五 21 : 25 (首播) 星期六 15 : 00 (重播)
个人分类: 人文历史|2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跨世纪的知青聚会
朱迪光 2015-10-5 02:34
跨世纪的知青聚会
跨世纪的知青聚会 1974 年 12 月至 1975 年 10 月 11 日,梅县二轻局系统干部、职工家属子女,先后分为 3 批共 76 名应届中学毕业生,到梅县二轻局设立在松东公社涧田村的知青林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40 年后,当年知青于 2015 年 10 月 2 日相聚于梅州田园酒店。次日重返知青点,首次相聚于松东涧田,村民敲锣打鼓欢迎,执手问候,迎进家门,促膝谈心。堪称跨世纪的期盼,跨世纪的友情,山村沸腾了。今夜无眠,敲键以记之。 时间: 20 世纪 70 年代。 地点:松东公社涧田村梅县二轻局林场。 为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我们—梅县二轻局系统干部、职工家属子女,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告别了熟悉的梅城,来到陌生的松东涧田山村,其时绝大多数的知青还没有获得共和国 “ 宪法 ” 规定的公民的权力与义务。我们稚嫩的肩膀,瘦弱的身驱,曾要完成一天砍回 150 斤以上的柴草以自用,曾要从 10 公里外的松东公社大坪圩粮所挑回自食的米粮,而担负伙房重任的知青,则每天要往返于 20 多公里以外的松口古镇采购食品……更多的是天天从冷水坑、黄米山上用青春热血锻造了坚韧与豁达,感受了 “ 白云深处有人家 ” 的白描、炊烟在山村袅袅飘荡的写意……然而,在当时革命性的大背景和现实生活的艰苦环境中,有那个知青敢有 “ 小资 ” 的诗情画意?!只有过,手执从村民手中点燃的“竹精火”的夜晚,一边踏着曲折凹凸的村径夜归,一边幼稚地吼着“造反有理”的时代强音,打破了宁静的山村,撕破了山村的夜幕,繁星闪烁惊奇地眨眼看着这一盘古至今才发现的天幕下的人间演绎;只有过,在劳作中面对茂密芒林中的马蜂窝、青竹蛇的恐惧,只有过,面对丰收在望的劳动果实惨遭野猪的蹂躏吞没而谓叹与无奈……但是,更多的是我们从涧田村民的憨厚、质朴、善良的品德中获得了自信和坚强,为当时的感动、过后的感悟、而今的感恩,收获了这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感恩润田村养育了我们! 感恩涧田村的父老乡亲呵护教育了我们! 虽然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已成为逝去的口号,虽然 “ 上山下乡知青 ” 已成为时代的符号、历史的烙印,然而,当年少不更事,朝气蓬勃的知青,已是霜覆头顶,脸上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坚毅! 40 年一瞬间,常常想起涧田村:山好水好人更好!萦绕心田的是回去看看,叙叙家常……今天,当年的知青们终于 “ 转妹家了 ” !虽然是,青山依旧,物是人非。但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曾是共和国的一代知青,我们至今仍然是社会的脊梁!
216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梅州梅县桃尧金柚
zamssh 2015-10-3 10:55
梅州梅县桃尧金柚
桃尧镇气候湿润温和,独有的肥沃黄泥土,特别适合金柚生长,所以这里是以金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镇。历年来,柚子的品质和价格均在市场上名列前茅。 欢迎联系、订购! 广东梅州梅县桃尧镇余坑村柚园 电话:15916539607 梅州市经销处(江南路55号)电话:0753-2253608 更多详情可关注 微信:za0753
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参观梅县外国语学校感怀
朝阳自然风 2015-9-22 10:37
参观梅县外国语学校感怀 文、图/自然风 立志振中华,培才育大家。 创新争第一,视野透天涯。
个人分类: 五绝|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林风眠与梅县故乡师友
刘奕宏 2015-9-21 23:09
在梅县的丙村、西阳一带,清末民初也涌现出不少画家,如李云根、吴雨村、李寿垲等人。李云根清末曾在嘉应官立中学堂任教,入民国在梅县东山中学任教,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吴雨村,家名吴星淞,又名吴淞。他是西阳内乡白宫岗子上径下村人,以精于花鸟作品闻名,其画作多为小写意,画作中的花卉、飞禽栩栩如生,见之足以令人赞叹画家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手执画笔的功力。李寿垲则为丙村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也以擅长花鸟作品著称梅县艺术界。 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 1900 年, 20 世纪的中国画坛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大家林风眠在梅县西阳堡白宫阁公岭村出生。林风眠,家名绍琼,又名凤鸣、凤眠、风溟,他出身于一个父祖两辈以凿石刻碑为生的工匠家庭,生活清贫而带有一丝文艺的气息。 林风眠的家乡西阳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早在明代初期就涌现丘俊、张文宝、张纲等进士,龙岗村举人李素是增城籍著名心学学者湛若水的弟子,曾创办“拙庵书院”,崇尚教育的文化氛围浓郁。自清中叶以后,海禁被解除,西阳白宫又成为著名的侨乡,众多人士,远渡到南洋、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地谋生,将辛苦获得的收入,反哺家乡亲属,包括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日后的林风眠能够走出家乡,迈出国门,到遥远的法国留学,除他本人过人的禀赋和才华外,也与获得海外同宗族人的鼎力支持留学经费有关。 林风眠在绘画艺术开创的“中西融合”和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探索取得的艺术成就已为世界所公认,奠定宗师级的地位,而且他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得到中国美术界的崇敬。同时,他一生全心投入艺术探索,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不慕荣利,远离金钱和权力的熏臭,展示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人格。 林风眠的艺术生涯经历了法国留学、杭州国立艺专任校长的 10 年、 1938 年至 1949 年的“艺术调和”个人创作时期以及 1950 年至 1970 年代的“艺术融合阶段”。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苏利文评价:“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这里对他的艺术成就兹不赘述,只着重介绍他青少年时代接受教育的背景、与家乡艺术界师友的交往。 林风眠早年就读于省立梅州中学,在那里,他还与同学组织“探骊诗社”,可见梅县浓郁的诗歌文学传统也对他产生影响。在梅州中学,有两位老师对林风眠影响较大,其中一位是梁伯聪,另一位则是黎茂仙。梁伯聪与他的师生关系较为人所知,因为梁伯聪还曾兼任绘画课教师,而且梁伯聪本人著有《梅县风土二百咏》为世人熟知。 其实,另一位老师黎茂仙也来自书香世家。黎茂仙原名黎璿潢,梅州孔庙旁黎屋巷人氏。黎的祖上黎重光是乾嘉年间的举人,黎重光的女儿黎玉贞则是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黎茂仙与父亲黎惠谦一样,是清朝的廪贡生,而且继承了家传的中医医术。宣统三年,黎茂仙还与张芝田、张麟寓合作编辑《续梅水诗传》,与张芝田合编《梅水诗传再续集》,家中藏书甚富。 林风眠在梅州中学读书的时候,住在城内道前街的林家祠,经常到黎茂仙家学诗和篆刻,其早年的绘画有岭南画派的风格。目前林家祠管理人后裔手中和蓝屋巷总宪第居民持有或流出的林风眠画作,就带有这种风格。林风眠也曾经送给老师黎茂仙三幅画,其中一幅是《双下山虎图》,黎茂仙有诗题记《林生凤鸣为余画双虎图作长句》:“乾坤莽莽白日藏,野原枯黑寒无光。两雄邂逅倏相遇,风云际会惊寻常。大张怒目或下视,眼中碌碌无馀子。风尘鸿洞天为昏,肝胆轮囷向谁是。一或㩳身作狼顾,磨牙奋爪赫然怒。当时恨煞无豪魁,举世喧腾走狐兔。嗟哉天心胡不仁,杀气幻作云鳞鳞。宁无名世出乘运,以杀止杀天下春。白草萧萧朔风劲,登高一呼万谷应。间关万里忍辞劳,要使神州旧底定。吁嗟乎,两贤自古不相厄,虎兮虎兮幸莫逆。色然一怒威八方,小丑纷纷皆夺魄。” 黎茂仙善于教书育人,其四子中,次子黎尚权是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学博士;三子黎尚任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后在泰国经商,著有《嘉应文学史》等;四子黎尚豪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藻类研究专家,是院士级的学者。其因材施教,对林风眠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 1930 年 2 月 19 日,林风眠在杭州艺专任教期间,还为老师的诗集遗稿《茂仙诗存》作序。 林风眠担任杭州艺专校长期间,还曾为家乡梅城城西学校成立 20 周年庆典题词。城西学校的校长梁寅恩,字少琴(邵勤),是梁伯聪先生的堂弟,或许,林风眠正是应老师的邀请才提笔为这所学校题词的。 另外两位对林风眠影响巨大的梅县人士是林文铮和李金发。林文铮与林风眠是梅州中学的同学,是一名回国读书的侨生,出生于印尼雅加达, 14 岁时返国回到家乡广东省梅县,就读梅州中学。但目前,林文铮的早年文献资料仍有所欠缺,在家乡的里籍有待进一步查考。林文铮、李金发都是 1920 年与林风眠一同前往法国留学的同乡伙伴。林风眠、李金发二人在第戎学院分别学习绘画和雕塑,而林文铮则在巴黎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和西洋美术史,主攻美术理论和评论。 可以说,林文铮是林风眠艺术之路的支持者兼知音。 1924 年,国际工艺美术学展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在法国考察的蔡元培先生前往参加。展厅中,林风眠的国画《生之欲》轰动画坛获金奖,蔡元培观看后赞叹不已。巴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林文铮担任中国馆的法文秘书,蔡元培在展品目录上写的序言,由他译成法文。他用法文写了一篇介绍中国美术的论文,论据实逻辑强,词华丽文笔美,蔡元培看后极为赏识。蔡元培把林文铮写的论文带回家中给学美术的长女蔡威廉。后来,林文铮与蔡威廉相识乃至相恋,结为连理。 在林文铮介绍下,蔡元培与住在巴黎城郊的林风眠见面,在林风眠简陋的房子里留住了三天,临别时留下三千法朗资助生活处于困境的林风眠夫妇。 1928 年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立。蔡元培任林风眠为院长,林文铮为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李金发为雕塑系主任、教授。此次蔡元培破格录用人才,那年林风眠 28 岁,是中国最年轻的一位大学校长。蔡元培设置两人在一起办学的理由是:林风眠性格内向不善外交,林文铮善外交且有组织能力;林风眠是个著名画家和美术界精英,林文铮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这对铮友合作可得到互补。 三人个性迥异,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各有千秋,而以个性沉默、低调的林风眠成就最大。晚年时候,三人其实已经各散西东,中断了联络。李金发这位象征主义诗人除文学创作外,还完成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铜像和邓铿将军铜像等作品,同时走向政坛从事外交官的工作,后来在美国定居, 1976 年在纽约逝世。林文铮则像林风眠一样,也曾遭遇丧妻之痛, 1949 年后留在大陆,也经历牢狱之灾的磨难,挺过人生考验,于 1989 年在杭州去世,享年 87 岁。其一生论著丰硕,留下《首都美术展的意义》《国立艺术学校教学大纲》《何谓艺术》《艺术运动社宣言》《西班牙艺术概论》等著述。三位 20 世纪成就卓著的梅县籍艺术家中最后一位辞世的是林风眠,他于 1991 年在香港去世,享年 92 岁。从梅县到巴黎,到杭州,三人的人生终点分别是纽约、杭州、香港。 杭州艺专当时迎来不少投身艺术的梅县青年读书。如梅县水车镇茶山村的青年黄心维, 1934 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 1942 年任教于国立艺专,历任东北美专教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作品有《四平解放纪念碑》、《朱德总司令骑马像》、《邓演达烈士》等。来自攀桂坊张家围的张立观,则在杭州艺专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学习,毕业后曾在梅州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并从事书籍装帧设计、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工作,如黄文英的《抗战八年来的梅县社会回顾》一书的封面就是由张立观与蔡奕中设计。
个人分类: 随笔|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再游梅县福晋老年公寓感怀
朝阳自然风 2015-9-13 04:53
再游梅县福晋老年公寓感怀
再游梅县福晋老年公寓感怀 文、图/自然风 山环翠绕胜琼瑶,乐享余生作舜尧。 福晋人家弘孝善,春风敬老赠年韶。
个人分类: 七绝|1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在梅县“青宫”的日子里
梅州侯立敏 2015-9-6 11:41
1972年我作为农村业余作者、《梅江报》通讯员、又有一手装裱手艺被借调到梅县文化馆、展览馆(地址在东敎场侧青年文化宫、负责人是张秉健)协助展室的装裱、包括国画的装裱和摄影作品的装裱工作。在文化馆二年多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期间拜侯文发老师为师、在他具体指导下创作了“柑桔丰收”国画、在潘其华师傅指导下创作了黑白摄影作品“喜开镰”并参加梅县美术摄影展览都获得三等奖。我和潘其华师傅配合在文化馆顶层自己动手搞了一个暗房自己动手冲洗参展摄影作品。从冲洗、装裱到上展都我们二人完成。文化馆还有一支宣传队,经常排练演出和配合每年一次的农村文艺宣传队调演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具体辅导。我的同学陈南莎,罗小红也在其中。 梅县文化局当时也在青宫办公。各种文化活动搞得非常活跃,每年都对全县各单位和各农村基层文艺爱好人员进行各种培训。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比如“山歌培训班”由汤明哲,肖建兰老师主持、山歌炳也到场演唱、还有“美术、摄影培训班”、“舞蹈培训班”、“文学创作学习班”等等…。在文学创作学习中认识了不少作家、比如著名作家程贤章、廖振等、并与他们有长时间的交往。我把一篇习作交给廖振叔、(他是我爸在东纵小鬼队的战友。)他在我的习作上批“说说事情而己”、并给我讲解了选材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程贤章老师和我谈到写作语言问题、他说生活中的语言是最生动、最丰富的,要用生活中的语言来写作。他后来写的一篇长篇小说书名就叫《神仙、老虎、狗》典型的客家人的口语。有一天晚上他邀请我一起骑单车到廖红球家中座谈。二位前辈著名作家的敎誨使我终生受益,非常怀念他们。各种学习班举办地点大都在青宫,有时在县委招待所、(现原址己改建为金山小学)还不时到农村基层现场、去得较多的是雁洋、丙村。文化馆的人员经常作为各种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除了协助一些会务杂事外也在培训班进行学习,(除了舞蹈班)。有一次聘请了鲁艺美术学院的教授黄心维来授课,文化馆指定我和另一位丙村来的培训班学员跟班学习泥塑。(黄敎授是水车镇人,曾仼黄琪祥将军的副官。文革被下放回乡、文革后平反)我们三人共同创作了泥塑“球乡父子”参加梅县美术摄影展览。老实说我们二位学员只是打下手,但也学到了不少泥塑的专业知识。聘请他来也和我们一样毎天领9角钱工资,他拿着这点钱苦笑。培训班结束后我还专程去他水车老家看望过他。文化局还主编发行《梅县文艺》刊物,由王华老师主编、有一次王华老师有事出发委托我和杨宏海(我的同学好友)主编了一期梅县文艺、我还发表了—首现代诗在封底上。 1974年梅县文化局派我代表梅县地区业余作者参加“广东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可能省局分配给梅县地区的代表名额是业余作者,地区局把名额给了梅县。不然也轮不到我这小人物。)、地点在广州文德路省文化局招待所。会上关山月大谈创作经验,说他画的一幅梅花全部花枝都向上、代表形势大好蓬勃向上。会上我还和画家林慵进行交谈,请教了一些问题。前几年报纸上说林墉大病一场后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祝他健康长寿!。
23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日寇侵华期间梅县民众遭受的苦难
张维耿 2015-8-16 12:32
日寇侵华 期间 梅县民众遭受的苦难 张维耿 我 1938 年随父母从赣州回到广东老家,八年抗战大部分时间在梅县度过。梅州地区虽然没有被日寇侵占,但民众遭受的苦难和全国各地一样,依然是那样深重! 从 1938 年开始,日寇的飞机经常到兴梅一带轰炸。那年春天, 先是出动 8 架飞机,后又出动 16 架飞机, 轰炸梅县古塘坪早已停用的小型军用机场。 1939 年以后,每隔几天,日寇就出动水上飞机轰炸梅江桥等地,不少店铺民房被炸毁。 有一天中午,日机向省立梅州农校投了多枚炸弹。有架敌机俯冲投弹,正好碰上前头飞起来的弹片击中油箱,燃烧着栽了下来。这架装有浮筒的日寇水上飞机残骸,后来一直陈列在东较场一侧的民众教育馆内。由于敌机频繁轰炸, 以致城区周边的学校一度停课,让学生疏散到乡下去躲避。我和同屋的七八个小孩儿,就到了石扇银钱村的一个远亲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 梅县是侨乡,日寇侵占潮汕后,侨汇断绝,广大侨眷生活顿时陷入困境。那时人们大多喝稀粥度日,那稀粥真是稀得“一吹一条浪,一啜一条巷”啊。我们孩子喝稀粥加点盐,还哼着儿歌“盐捞粥,香鸡肉”自我安慰呢。我大哥在毛里求斯,平时会托水客带些钱物回来。父亲 1942 年去世,又无侨汇接济,一家三口多次面临断炊。我眼见母亲向人借钱空手而回,泪流满面,还是好心的堂婶借了点米给我们。有人出主意把我妹妹卖掉,母亲舍不得,紧抱着妹妹大哭了一场。我们家曾一度想回到赣州讨生活,没想到赣州也沦陷了,只好作罢。 日寇海上封锁,煤油紧缺,许多家庭点不上煤油灯,只好用竹枝沾上松香来照明,学生晚上做作业莫不如此。汽车没有汽油发动,也只好车后背个铁炉烧木炭来代替。在梅州到赣南的公路上,更多的是用鸡公车(独轮手推车)和肩挑来运输食盐和大米。梅县不少妇女就是靠了挑盐担上江西来维持一家生活的。 1943 年百年一遇大旱,早造颗粒无收。饥荒瘟疫同时袭来,人心惶惶。街头巷尾充斥着 衣衫褴褛、瘦骨嶙峋 的饥民,每天都有不少饿殍横尸街头桥角,善堂就用简易棺木(梅县话叫火料子)收尸,真是惨不忍睹啊。那些逃离沦陷区来到梅县的潮汕难民,生活就更惨了。有不少难民将小女孩卖给有钱人家做奴婢,我还眼见有难民挖了蚯蚓拿到江边洗净煮来充饥的。为救济灾民,城里 有几间善堂煮粥发给饥民,我也曾经由学校指派到义化社去参加过施粥活动。我们的老祖屋张家围也施粥,我妹妹就捧着碗前去排队,领回来我们一家三口分着吃。 那年闹饥荒时间长,米价飞涨,听说城里有平糶米卖, 20 元法币一斤,人们纷纷进城去抢购。排队的人你推我搡,乱成一团。前头一个男人给挤得摔倒了,后头有人用潮州话连声喊:“人啊!人啊!”意思是叫后面的人别再往前挤了。没想到前头那人爬起来一拳打过来,说:“我给挤倒了,你还叫人来踩我?”原来潮州话的“人”,与客家话口语的“踩”同音,都说成“n à ng”,因而造成误会。 1944 年冬,盘踞潮揭一带的日寇攻占丰顺汤坑镇,进犯到石角坝一带,企图越过猴子岽侵犯兴梅。那时学校停课,我疏散到丙村镇叔叔家里;若情况紧急,就撤到悦来乡堂姐处避难去。后日寇遭我军民奋起抵抗,侵占兴梅的图谋才未得逞。 八年抗战的苦难真难熬啊!直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中断的侨汇逐渐恢复,梅县广大侨眷的生活才好了起来。 ( 2015 年 8 月 15 日)
个人分类: 历史|239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钟用和:清末民初客家学的先驱
刘奕宏 2015-8-16 12:14
在民国初年,稍早于古直,而在文学、史学、哲学领域研究取得较大成就的梅县籍学者中,钟用和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历史人物。钟用和撰写的《粤省民族考原》一书是一部探讨客家源流的早期著作,成书早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 10 多年。 由于钟氏毕生致力于学问,而且行事低调,晚年定居广州直至逝世,和他的弟弟钟动(用宏)一样,事迹不太为一般梅州人士了解,目前梅州地方志书对两人均甚少提及。故笔者将搜集多年的文献成文,特此介绍他的点滴生平,以飨读者。 钟用和( 1864 — 1923 ),又作钟用龢,家名钟钦荣,字履崖,号独佛、用晦,嘉应州东厢堡三坑约松柏塘人氏。他的故居位于梅城江北三坑口,与小说家张资平的故居留馀堂只有几百米之遥,留馀堂在原梅隆铁路线之北,钟用和的故居颍川堂则在铁路线之南。 钟用和生而颖异,五岁习诗书,入口成诵,及长六艺皆毕业,旁及诸史,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秀才)。 光绪己丑年春( 1889 年),钟用和以乡试房荐,由两广总督张之洞擢取入广雅书院读书。时浙江义乌籍进士朱一新以理学名儒主讲是院,因师从学习宋明性理之学,精研沉究。朱一新病逝后,进士廖廷相继主持书院讲席,钟用和继续从学,至己亥年( 1899 年)方完成学业,历时十年。期间于光绪丁酉年( 1897 年)考选取拔贡生。 钟用和出广雅书院后,旋获授教职,分别于庚子年( 1900 年)、癸卯年( 1903 年),任广东四会、徐闻县教谕,后转任陵水县教谕,所至有声。 宣统己酉年( 1909 年),时驻日、瑞、丹、比四国公使杨枢慕其名,聘主文案,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外交官。因此游欧陆三年,簿书余暇,辄研西哲名理,藉以比证中学,融受通识。 辛亥年( 1911 年)回国,不久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民国成立,政改共和。后袁世凯执政,南北异趣。钟用和忧心时局,知政本未立,大乱将作。乃潜心教育,不入政途,但就两广高等师范监学,兼主《七十二行商报》笔政者有年。日事著述,案上常积稿盈尺。 民国八年,李烈钧再次以护法运动来粤,李与钟用和六弟钟动(用宏)友善,夙知其学行过人,特延任参谋部秘书主任,中复屡经变乱。李烈钧以时视师黔桂,部中事务,尤赖钟用和老成,深资倚助焉。 钟用和赋性和易,学问淹博。待人接物,蔼然可亲。民国十二年癸亥夏,以疾卒于广州,享年六十。所著有《修身学》《粤省民族考原》《卷密精庐敁言》各若干卷行于世。尚有诗文集《卷密斋吟草》《节性十书》《寄欧随笔》等著作若干卷,在世时未刻印。有子四人,于民国十三年甲子三月九日,奉其榇葬于广州之鹿鸣岗。 钟用和潜心治学,据其裔孙、华南师范学院教授钟旭元介绍,著有《卷密精庐丛书》,钟用和逝世后,后裔原拟 1935 年在香港天隆印书馆付印,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底稿多散佚。从整理者列出的目录看,有 17 种,研究对象涵盖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领域,另有其本人的诗文、随笔、日记、年谱,遭散失可谓至为可惜。 不过,钟氏的著述部分在其生前曾经出版,如《修身学》《粤省民族考原》《卷密精庐敁言》。其孙钟旭元晚年又曾选编《卷密斋诗文选》,则可推测他的诗文集《卷密斋吟草》书稿应该也留存世上。 钟用和是继大埔林达泉著《客说》之后,对客家问题进行研究的又一位梅州学者,《粤省民族考原》分上中下三卷,对广东族群的分布源流作出考证,特别是下卷对分布在广东的客家族群的源流进行分析,对客家的民族属性作出自己的判断。该书曾在 1920 年 4 月再印,前有本土先贤饶芙裳作序,由钟用和的学生、雁洋桥溪富商朱芷秀赞助出版经费,可见它是早于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的一部关于客家研究的探索性著作。 钟用和在著作中表示,自己在晚清青年时代就从林达泉(海岩)的《客说》了解到粤西土客之争引起社会对客家源流的不同看法。他在担任四会教育官员期间,对有人将客家人污蔑为野蛮民族的说法奋然反击,进一步加深客家问题的研究。转入民国,纷争依然,他著有《土客源流考》等文章,先后在汕头《公言报》和广州《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为客家人的社会地位辩诬。系列文章后经整理,遂成《粤省民族考原》一书。 钟用和的《卷密精庐敁言》主要收录的是作者在《七十二行商报》等报纸上发表的政论性文章,但也收入了一篇《粤人土客意见之离奇》的文章,阐述自己对客族源流的鲜明观点,可以说,他不愧是 20 世纪初广东客家研究的先驱。
个人分类: 学术考证|69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黄慕松:军学称泰斗 勋绩在抚边
刘奕宏 2015-7-26 22:38
【人物小传】 黄慕松( 1883 — 1937 ),原名承恩,梅县松源宝坑村人。早年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被清廷选送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回国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 1910 年再次赴日炮工专科学校攻读。进入民国后,黄慕松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本部第四局局长、北京政府陆地测量总局局长。 1916 年初,他留学日本陆军大学。 1920 年,前往欧洲考察军事三年。回国后,历任中俄界务公署参议、粤军第三师师长等职。 1928 年和 1933 年,曾两次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29 年任参谋本部测量总局局长。先后奉命宣慰新疆、西藏,后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1937 年逝世于广东省政府主席任上,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校史短简】 陆军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 1906 年清政府创设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于保定,该学堂即系陆军大学的前身。 1909 年,清廷成立军咨府,次年将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改隶军咨府 ( 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及军需、军医学堂则改隶于陆军部 ) 。该学堂改隶后,由军咨府命令改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1 年秋,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推翻,学堂停办。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设立参谋本部,将学堂由保定迁至北京,隶属于参谋本部,正式命名为陆军大学校 ( 简称 “ 陆大 ” ) ,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 1932 年陆大由北平迁往南京。抗战时期,曾经长沙、遵义辗转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仍迁回南京。 【综述稿】 在民国时期,他是第一位在中央政府出任部长级职务的梅州客家人,同时以擅长军事地理和军事教育驰名于世,被称为“中国军事测量之父”;他游历东西各国,学习军事理论,踏遍内蒙古、新疆、西藏山水,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业,最后因劳瘁而倒在广东省政府主席任上。他就是代理陆军大学校长、民国上将黄慕松。 近日,梅州日报“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采访组记者走进黄慕松的故乡梅县松源镇以及汕头、广州等地,采访其亲属和专家学者,大量查阅历史文献,向广大读者还原一位客家子弟从戎好学、学贯中西、尽瘁为国的传奇人生。 好学不倦:被誉“中国军事测量之父” 初夏的一天,在广州市荔湾区周门路的一座普通公寓里, 82 岁的黄维藏老人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伯父黄慕松的生平。在黄维藏眼里,伯父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军人兼政治家,通晓日、英、德、法四门外语,曾经多次到日本以及欧洲留学考察。 在黄维藏居所以北不远处,有一间珠江染织厂,其前身彩虹染织厂就是由黄慕松的父亲黄璧池在清末创建。上世纪初,黄璧池从家乡松源来到广州以贩卖布匹谋生,随后经营染织生意。黄慕松曾随父亲在广州生活,不久,他考入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创办的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开始了多彩的一生。 1904 年,从广东武备学堂毕业的黄慕松因成绩优异,被中央政府选派官费留学。黄慕松与同乡、梅城攀桂坊的杨少穆一起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振武学校学习,随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直到他快毕业的时候,与他人生有交汇的另一位中国重要历史人物蒋介石才启程前往振武学校留学。 对于黄慕松来说,这仅是他的第一次留学生涯。 1910 年,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监督任上卸任,他再次到日本炮工专门学校学习。 1916 年初,在北京陆军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任职的黄慕松考入日本陆军大学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成为第一批进入日本陆大的中国留学生之一。 青年黄慕松并不是只顾埋头学习的军人,也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三次留学日本前后期间,他曾参加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期间南京革命政府的北伐行动,还加入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1918 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展示了大量新式的武器,以及伴生的作战战术、战略,给壮年黄慕松极大的刺激。他决心到欧洲进行军事考察,于是申请辞去军事测量总局局长的职务,作为军事研究员远赴欧洲。对黄慕松生平颇有研究的汕头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黄羡章表示,黄慕松是一位热爱军事理论研究的军人,对权位不太留恋。何况他在北洋政府陆地测量总局局长任上,甚至一度需要家里寄钱解决开支。好在当时的家族企业由弟弟黄焯南等人打理得红红火火,免去他的后顾之忧。 从 1920 年到 1923 年,黄慕松先后到英国、法国、德国考察学习欧洲先进的军事理论。回国后经过一番辗转,黄慕松在 1929 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测量总局局长。他认识到现代战争已经进入海陆空立体作战时代,因此对开展军事测量活动极为热心,先后出席英国万国航空会议、第四届万国测地联合会、万国航空摄影测量会议,撰写了《出席国际测量会议报告 》 。在他的主持推动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军事测量工作顺利完成。正是这一成果,黄慕松被军界赞誉为“中国军事测量之父”。 忠勤任事:两次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黄慕松不但是军事地理学专家,在他不算漫长的人生中,他更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早在清末,他就出任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的负责人,后来成为粤系著名将领的陈济棠、余汉谋、蒋光鼐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1925 年,黄慕松从北京回到广州,担任黄埔军校高级班的副主任,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任劳任怨的作风给时任校长蒋介石留下深刻印象。 1928 年 8 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将在北京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收归国民政府管理。总司令蒋介石遥兼校长,但实际管理工作由他任命的副校长黄慕松代理。当时位于北京西直门内崇元观的陆军大学在读的学员有第八期以及新招收的第九期。 黄慕松加强管理,以纠正北洋政府时期学校存在的散漫学风,每星期要举行周会一二次,向学员作报告,要求学员自我介绍情况,同时住校舍的学员晚上要点名,外出要请假。却因严肃校纪触发由湖北籍学员蔡继伦策划的“驱黄风潮“。 学者黄羡章表示,事情起因是蔡继伦因私人请求被北平市长何其巩拒绝,竟然扇这位老部下的耳光,事情被冯玉祥告到蒋介石那里。获知蔡继伦犯纪消息,黄慕松决定从严处理,对蔡继伦作出开除处分。衔恨在心的蔡继伦挑唆同乡学员散步流言,借孙中山奉安大典的事件,诬告黄慕松在孙中山灵车经过大学门口时仅派代表参与,而严令学员在校,是对孙总理不敬。黄羡章认为,时任教育长的周斌虽然是黄慕松在日本陆军大学的同学,但作为蔡继伦的同乡态度暧昧,没有积极支持黄慕松,起了很坏的作用。 尽管处于流言蜚语之中,黄慕松还是坚持原则,开除掉蔡继伦,随后在 1929 年上半年底离任代理校长一职。从历史的结局看,黄慕松有洞悉蔡继伦恶劣品质的先见之明。被处分的蔡继伦后来通过各种手腕恢复在陆军大学的学籍,却在抗战期间,担任宜昌警备司令时大肆贪污,落得被军法处置枪毙的下场。 1933 年,当时的陆军大学已经迁址南京,校长已由云南籍著名将领杨杰担任。这年,由于杨杰要到华北部署军事,防御占领东三省的侵华日军,时任陆军测量总局局长的黄慕松再次代理陆军大学的校长职务。尽管这次时间不长,黄慕松对陆大的关注非常在意,以至 1934 年,他为致祭册封已故的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艰难跋涉到西藏的时候,依然与陆军大学教育长王泽民保持联系,通过电报收到他有关陆大办学情况的汇报。其忠勤任事的作风可见一斑。 艰苦跋涉:宣慰抚边不顾塞外风寒 黄慕松的一生好像永远奔波在路途。 1934 年 1 月,国民政府决定派黄慕松担 任致祭、册封刚去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专使,前往西藏。 此前的 1933 年,黄慕松曾经奉命宣慰新疆,本意采取“削藩”策略实现国民政府直接管控新疆。但军阀盛世才发动“六二二”二次政变,枪杀拥护中央的地方军政人员。黄慕松一行一度被软禁,计划功亏一篑。 黄慕松的这次赴藏行程更加艰难而意义重大,为的是恢复与西藏地方的联系,以致祭册封的方式宣示中央权威。而自辛亥革命后,因种种原因,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已“失联” 22 年。 黄慕松率队自 5 月 7 日 由成都启程,经邛崃、泸定、康定、道孚、甘孜、德格进入西藏的昌都,然后循类乌齐、洛隆、边坝翻越平均海拔五六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经工布江达和墨竹林卡,花了 3 个多月的时间艰难徒步跋涉,于 8 月 28 日抵达拉萨。 在派出先遣人员取海道从印度进入西藏的情况下,黄慕松致祭代表团选择这条道路基于下列精心考虑:一是避开英国驻印殖民政府的干扰;二是走国内川藏之路宣示国家主权的尊严;三是艰苦跋涉也表达了中央政府的诚意,同时考察沿途的军事地理等情况,与当地人民加强交流融洽。 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慕松的队伍不但经历了蜀道之难,更经受了雪域高原神秘莫测的风雪 。他们迭次翻越万年雪山的折多山、雀儿山、易珠雄、丹达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渡大渡河、金沙江,饱尝塞外之寒和高原反应症折磨,个别负责运输物资的人员甚至因高原疾病倒在路途上。 到达拉萨以后,黄慕松利用在此停留 3 个月的时间,展开一系列互动活动,与僧侣、民众交流,与噶厦官员交涉,顺利完成致祭、册封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仪式。曾在新疆生活多年的崔保新是研究黄慕松抚边疆藏的历史学者,他对记者表示:“黄慕松离开拉萨时,与西藏噶厦政府商定,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办事处、 无线电台、 医疗所、测候所 ,并 建立一所国民小学。在失联 22 年之后,中央政府在拉萨设常驻机构,是宣誓国家主权、阻止西藏分离的一大成果。” 黄慕松赴藏归来不久, 1935 年 3 月, 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他出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 1936 年 7 月底,为稳定“南天王”陈济棠下台后的广东政局,黄慕松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这是黄慕松人生事业中的一个高峰。然而劳瘁多年导致疾病突发,半年后,他终于停下奔波的脚步,长眠在岭南大地上。 【早逝探因】 生命之光耗尽在雪域高原 1937 年 3 月 20 日,年方 54 岁的黄慕松在中山大学附属医学院救治无效病逝。作为一位受到中枢信任而就任省政府主席、准备大展鸿猷的政治家,的确是人生一大遗憾。 对于黄慕松中年去世的原因,他的亲属以及历史学者们都认为,除了常年奔波劳瘁,黄慕松冒险奔赴西藏,虽然没有在路途上遭遇意外,但雪域高原的恶劣气候,特别是高原反应症最终仍然成为他生命中没有迈过去的一道坎。 过去有文献持一种说法,认为黄慕松是死于肝病复发。黄慕松的侄子黄维藏不认同这一病因。他向记者表示,据他亲耳听长辈尤其是二伯母王氏(即黄慕松夫人)讲述,二伯父去世的根本原因是“高山症”,即今天所说的高原病,去世的时候,黄慕松全身皮肤通红,不同于肝病症状的皮肤泛黄。 学者黄羡章也认为,黄慕松的早逝与他早年奔波欧洲考察、宣慰边疆,特别是到西藏有关,至少是高原反应症导致他的潜藏疾病一齐爆发。学者崔保新则认为,黄慕松以 51 岁之龄,千里迢迢使藏,翻越无数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大雪山,风餐露宿,风寒浸骨,使其身体遭受极大损害。他肝部剧痛,惟不知病原。 黄慕松在去西藏的路途上,曾逐日记下所见所闻,后以《使藏纪程》的书名出版。记者从中做了统计,路途上,还是在川西北的折多塘,黄慕松就开始出现高原反应的头痛症状,自此,这一症状在炉霍、德格、江达、九绒、易珠雄、洛隆宗、罗松多哲、瓦日格巴、司力江以及拉萨等地反复出现。 8 月 15 日 ,黄慕松一行抵江达(今属林芝地区北部)。日记写道:“午夜肝气作痛,睡不能适,请王医官打止痛针,并进止痛丸,假寐至晨七时,始解衣覆寝,十一时起床。余于前三星期,即觉肝部微痛,王医官以少骑马为嘱,昨夜忽剧,牵及背部,未知是何病原,因思频年奔走,不遑宁处,倘过于劳顿,罔知调节,则体力日消,虽然满腔热血,何补邦家,不可不自慎也。”然而,艰难的路途迫使黄慕松不得不常借助骑马或骑驴前行,在拉萨又因此导致疝气病发作。 早在青年时代的 1913 年,黄慕松为边疆事业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北京中央政府为了应对当时外蒙局势,派他为考察委员,与留日士官学校的同学陈宏萼、彭琦一起到内蒙古阴山南麓一带考察规划军事,其中彭琦因坠马意外身亡。 这次病魔袭来,黄慕松仍然在抗争,打算强撑到南京参加 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被劝阻,后到从化温泉疗养地养病。 1937 年 3 月 15 日,黄慕松放心不下政务,乘车从疗养地返回广州。记者在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保存的其中一张黄慕松照片中看到,身形已经严重消瘦的黄慕松在经过燕塘军营时,坚持下车检阅军队。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身影, 5 天后,他撒手人寰。
2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5“魅力非遗美丽梅县”图文展览活动
朱迪光 2015-6-12 18:36
2015“魅力非遗美丽梅县”图文展览活动
2015“魅力非遗·美丽梅县”图文展览活动 今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第十个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由中共梅县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主办的2015“魅力非遗·美丽梅县”图文展览活动,今天上午在梅县文化中心举行。展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梅县区公布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9类40项。
个人分类: 文化遗产|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今天开展
朱迪光 2015-5-18 15:03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今天开展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今天开展 5 月 18 日,是 国际博物馆日。 2015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致力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强调博物馆在提升公众对社会需要的意识方面的作用,即更少浪费、更多合作,以尊重生存体系之方式使用资源。 今天上午,《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在梅城金山顶 梅县区博物馆正式开展。开展前举行了简朴的开展仪式。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涂戈峰,以及市、区文广局有关领导、收藏界的朋友们和区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职工1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中新社驻梅记者、市、区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 仪式由梅县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卜雪梅主持,梅县区文广新局局长廖峰松,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先后致辞。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共展出侨批封、老照片、华侨文物400多件(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梅县区仍至梅州市“华侨之乡”在“海上丝绸之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次展览,由梅州市著名收藏家、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先生提供展品。特此鸣谢! 梅县区文广新局局长廖峰松致辞 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馆长致辞 魏金华馆长(左)向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涂戈峰介绍展品。 梅县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观众派送宣传品 魏金华馆长接受中新社驻梅记者采访 魏金华馆长接受市电视台采访 博主接受市、区电视台采访 涂戈峰、廖峰松等领导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座谈。
个人分类: 展览|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即将开展
朱迪光 2015-5-14 19:25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即将开展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即将开展 《梅县侨批与海上丝绸之展文物展》筹展工作就绪,定于 国际博物馆日 开展,欢迎参观指导! 国际博物馆日设在每年的 5 月 18 日, 由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 , 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 )于 1977 年 5 月 18 日制定,并从当年起开始举办。设立该 主题 日旨在号召世 界各国关注 博物馆 和文化事业,促进世界博物馆 事业 的健康 发展 。 从 1992 年 起,每年国际博物馆日都会设定主题。 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 )将 2015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定为“博物馆致力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强调博物馆在提升公众对社会需要的意识方面的作用,即更少浪费、更多合作,以尊重生存体系之方式使用资源。 前 言 梅县 区 (原称梅县,古称嘉应州。 2013 年 10 月撤县设区,始称梅县区 )是世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华侨之乡”的称誉。据不完全统计,梅县区现有 旅外 客家 华人、华侨 150 多万人, 遍布全球 80 多个国家 和地区 。这些华侨的后裔,绝大多数都是当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到侨居国的客家人的后裔。 梅县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早在 1300 年的唐朝晚期,伴随着梅县区水车窑生产的外销瓷的海外营销,当年为传授烧瓷技艺的匠人和营销商人、船工,远涉重洋,这就是梅县区旅外华侨的肇始,因而孕育了梅县区“华侨之乡”。 史载梅县区 最早旅居海外的华侨始于宋末,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 ,于 2013 年 10 月在梅县区松口古镇建成,成为展示世界客都文化内涵的新载体。 梅县区辖区内的松口古镇是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是梅州客家人走向印度洋的第一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纽带之一。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侨批等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历史上 梅县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相信,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梅县区将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新辉煌。 本次展览,由梅州市著名收藏家、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先生提供展品。 特此鸣谢! 主办单位:梅州市梅县区文广新局 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 梅州市侨批档案馆 2015 年 5 月 18 日
个人分类: 展览|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好羡慕如今的上班族
热度 2 张维耿 2015-3-22 15:45
好羡慕如今的上班族 我从 1950 年冬参加土改到 1956 年在梅县工作,六年时间,除了春节放三天假,从来没有休假过。即使 1954 年结婚,也是用了春节假期。 1955 年中央曾发文件实行十日休假制,竟一年也没施行过。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每周也只有星期天休息一天。 如今上班一族每周只上班 5 天,星期六和星期日均休息,称之双休日。一年 52 周,算起来双休日共有 104 天。加上春节放假 3 天,国庆节放假 3 天,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 1 天,共 5 天,全年总共休假 115 天,占全年 365 天的 31.5% 。 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前很少休假,对比如今的上班族有那么多的节假日,怎能不感到羡慕啊?!
个人分类: 小品|128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城郊的元宵习俗
热度 2 张维耿 2015-3-1 21:42
梅县城郊的元宵习俗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快到了,我们城郊的正月半过得可热闹啊。 元宵节这天,一般要做汤圆吃,也吃留下来的煎圆、甜 粄 ,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元宵节头一年内添了男丁的人家,要买好写有“丁”字的小红灯笼,提到老祖屋去上(读上声,与赏同音)灯,悬挂在中厅梁上,并在祖屋的谱帖上提写婴儿名字,回到家里还要请亲朋好友前来喝上灯酒。每逢元宵节,我们张家围均免费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到老祖屋午宴,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以往大姓宗族在元宵节这天会举办打大庞师的活动。这项活动集舞狮、武术表演为一体,引来众多男女老少前来围观,解放后不再见到了。入夜后不少人家放孔明灯。夜空中大大小小的孔明灯缓缓飘动,一闪一闪的,有的还拖着耀眼的九连环尾巴,煞是好看。解放后为护林防火,禁止放孔明灯了。 夜晚,各姓大屋大门两边的姓氏灯笼都点上红烛,喜庆元宵。晚上九时以后,下市张黄两大姓老祖屋比赛燃放烟花和烧烟架,吸引了周边上千民众前往观赏。开放改革以后,烧烟架的活动仍时有举行,只是不再有比赛的意味了。 元宵一过,春节期间的活动全告结束,挂在大门口的大红灯笼和悬挂客厅的祖宗画像均收了起来。人们送别了外地回来团聚的亲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农户也就进入春耕大忙了。 可参阅作者去年元宵节前写的《看烧烟架》、《打大庞师》、《放孔明灯》。
个人分类: 客家民俗|344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82)程江平原—梅县新城
热度 1 千里邮缘 2015-2-24 22:29
(82)程江平原—梅县新城
两千年滩涂变桑田,二十年田畴涌高楼。 这里是地处梅江西岸的梅县新城区,每天都是墟日。 这里曾经是嘉应盆地“三分天下占其一”的程江平原,四十年前有一个独行客赤脚走在田埂上。“眼窝淌进热汗,脚下沾满泥泞…”南边是莽苍苍的山野,北面是闪闪烁烁的城市灯光。我知道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我又不时忘却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为了记下一个少年漂泊者的心路历程,我在下乡纪念册上写下一篇满怀惆怅而又充满遐想的《旅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为躲避工厂的烟尘和世俗的烦扰时,喜欢在寂静的黄昏独自登上牛岗圩旁的堤岸,眺望前方绿色田野与若隐若现的远山,凭吊一串曲曲弯弯的足印,如释负重地做一个深呼吸。一颗失落失衡的心总算有了短暂的安宁。 这片由程梅两水冲积而成的沃野,曾经展示着一派稻海汹涌、绿色葱茏和金波荡漾的田园风光。如今物非人非,当年留下我旅途汗渍的路上冒出一个个陌生的脸孔和吞噬了旧时风景的建筑群。 这片摩肩接踵的水泥森林,象千百杆粗豪的扫帚将我少时的梦境一扫而光。 去年的大年初三,我站在江北老城的制高点,按下快门读梅城。今年的大年初三,我登上梅县新城的制高点,重又端起了长枪短炮,把一个个人造景观捉入镜头,我惊叹老地方的巨变,我感伤少时的梦幻已经撕成碎片与浮云一道飘扬。 “红日落西山,程江披晚霞。竹林含青烟,稻海闪光华…”这是我年方十八时写下的歪诗。 “一夜东风摧旧朽,万丛楼宇竞新妍…”这是当今诗人吟咏梅县新城的得意之作。 程江平原,追忆你旧时的模样,那时我正年轻;捕捉你年轻的脸孔,我已经兩鬓染霜。 梅县新城,诉说我年轻时的故事,已经渐行渐远,抒写你崭新的传奇,正值热门畅销。
个人分类: 文学·艺术|316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东山学派:以生为本
丘立才 2015-2-7 12:18
东山学派:以生为本 梅县东山中学广州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由清朝“乾隆十一年”( 1746 年)开始创办的“东山书院”,至 1913 年转为“东山中学”,迄今学脉衍源已有 270 年的历史,孕育东山学人成千上万,形成独特的东山精神和学术风格,构建起“以生为本”的东山学派。 无论是东山书院,还是东山中学,都是学习的场所。学习的历史沉淀,形成了非常鲜明的“东山学派”。《论语》开卷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一个 “学”字,贯穿着每个人生的整个过程,更铺染在东山中学的每个角落。东山学子,无论是东山中学的教师,还是东山中学的学生,都必须读懂、认识清楚“学”字。學、斈、敩、斆、斅等都是“学”字。 “學”字字形至少包含五个层次以上的意思:一是学习的时间。“子”是时间的开始,子月乃一年的开始,子时乃一天的开始。“子”字也说明,孩子一来到人世间就得学吃奶乳才能生长,学认字才能发展,“字者,乳也。”“字”的本意是孳乳,后来才引伸为“字”。“ 斈”就是变成文字的儿子。 二是学习的场所。“冂”字原意为覆盖,引伸为“冪”,冪和帐相通,孔子“设帐而教”,这“冂”也就是学校。“冂,尚矇也”:天地之始,朦胧之初;人孩之时,矇眬之际,不以学习,无以明白。三是学习的费用。“羽”毛古代曾作货币,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是要付出学费代价的。又小孩犹同小鸟,通过学习,长成羽毛,才能展翅高飞,“羽毛未丰,不可高飞”。四是学习的内容。“爻”就是中华民族用它来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初始符号,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更是中国国学的根。学“爻”,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爻,爻是指阳爻和阴爻;其次还要懂得阳爻和阴爻是互相交错不断变化的;再次更要懂得这“爻”交错变化的规律,最后要研究爻号变成文字的规律,所有爻号都是自然界横的符号,纵的符号就是人类文明提升的符号。“学”的异体字“斈”,就是将“爻”号在“臼”里演化为“文”字。但不管学什么内容,都是“爻”成“文”,“孝”则是孩子学习和父母教育的人生第一课。五是学习的方法。篆文的“学”为“ 敩”、 “斆”、“ 斅” 字,和“教”字同样都有“攵”,“攵”:“小击也。从又卜声。”学校里无论是“学”还是“教”,其方法都相同,就是仿效、效法、校对、校正。极为有趣的是,中国文字里把学的时间与教的时间、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学的方法与教的方法辩证统一在笔划上,不能不令人叹服!所以,古文中“学”与“教”相通用,《礼记·学记》:“兑命曰:学学半。”上一学字读教。今日“教学相长”,亦不失古义也。 学习就是读书。 “读”就是买言和卖言。 读书不解其义,容易中毒;买言而不卖言,积在身中容易腐烂成毒。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也会变为,死毒书、毒死书、毒书死。如何摆脱读书的死界和毒书的死境?必须从六个方面去掌握学习方法、读书方法:一是书的作者是谁?二是什么时候写的书?三是为何而写书?四是写的什么书?五是用什么笔法写的书?六是该书有什么效用?学习就要掌握好学理和学术。学理,又叫文理、原理,规律性的东西。学术,古叫卜占巫术、今称为应用技术。自学还需端正学风。东山中学第一亭的对联:“小立片时,何妨饭后课余,与偕童冠来风咏;凭栏一望,勿论雨奇晴好,直把溪山当简编。”就是“把溪山当简编”来读来写来学习,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际联系理论的学风。 东山学派的最显著特点是“以生为本”。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根本。学校确实是学生读书识字的地方。仓颉造的文字,是把“人”放在文明的首位。试看,反映自然界五种物质种类的五个字“金、木、水、火、土”,每个字里都有“人”字包涵在其中。“金”字“人”在上、“土”在下、“火”在中,“土”字两“人”在上、下,“水、火”两字“人”在中,“木”字“人”在下。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为根本。“本”字中横的“一”展示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的那一竖则表示为一个人的成长。地平线下那一撇表示为“衣”,那一竖则表示为“食”,那一捺则表示为“住”,那一横则表示为“行”。学生的衣、食、住、行,学校要协同家庭、社会一齐关心,使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成长发展。就眼前、就表面,对学生衣、食、住的问题解决要紧,其实是“行”的问题更为重要。古语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掌握文字、文句、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的能力更为重要。 (二)以学生的立志成才为根本。立志成才是有规律的。 “志”是“心”的“意向”:向东为“魂”,向西为“魄”,向北为“精”,向南为“神”。 以立天之道乃无与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乃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也是无中生有、化有为无的规律。 立地之道乃阴与阳:立于地球之东为阳、则立于 地球之西为阴,立于时空的“十”字架那是“辛”苦的,但能“辨、辩、 辦 、瓣、辫”,即能“惟、唯、维”,也就是人的心态、语境、维系的地球社会处于最佳状态。立人之道乃女与男:女儿当自爱、男儿当自强,人就能立于天地之间。立才之道乃学与教:教贵以真、学贵知疑。以人 为本、以生为本的人才观,首先必须解读好人才的“才”字,才能朝着立志成才的目标前进。许慎《说文解字》释“才”为:“草木之初也。从 1 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徐锴注:“上一初生歧枝,下一地也。”“才”字中,横的“一”展示的是地平线,其上的一竖正是草木生长之初的情形,其下有两画表示根柢,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许慎解说此“才”字,就蕴含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意义。《六书正譌》也是同等意思:“才,木质也。在地为木,既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馀。从木省别作材。”相同意思的典籍记载还有《诗经·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邵尧夫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才者,质也,力也。”《近思录》:“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因此,“才”字与 “材”、“财”、“裁”、“栽”、“哉”等字相通。还要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逐渐提升为“以业为未”、“以文为末”,把“本、未、末三木”荣之,而又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的生态产力。每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事业;人要是没能就业,“以人为本”绝对只是一句空话。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无法就业,“以生为本”,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极为有趣的是,正体的“業”字,其字形是简体的“业”字下还有“立”和“未”两个字,而字音则和“树叶”的“叶”字同音,也和繁体的“葉”字形相似。 再看“以文为末”的“末”字, 末者,树梢也,高标也。把人比作“木”,根“本”下的那一横,生长到地上就形成树干的“未”,再继续生长便成为“末”。前面说到,地平线下那一横则表示为“行”,行于地面,行于高空,行于太空,“嫦娥奔月”,没有高端的文化知识人才,能行走于月球之上吗?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具有决定意义,谁拥有大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谁便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控制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以生为本”和 “以文为末”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的顶尖人材,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 (三)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力、生产力、生态力为根本。“以生为本”就是提高学生的生活力、生产力、生态力为根本。 “生”就包含着动态和静态,但侧重在静态;“力”也包含着动态和静态,而侧重在动态。“力”字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从“物”的角度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说文解字》从“人”的角度释:“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而《韵会》则从另一种角度解释:“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物所胜亦曰力。”更准确地阐释这个“力”字: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着的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维持系统自身进行能量转换的能力或功能。任何一个物体、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系统,要是没有了“力”,因而也就不可能“生”了。生活力就是人类自身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获得所需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及其享受活动的能力。先进的生活力必须要具备如下的因素:一是全社会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以业为未、以文为末”的科学生活观。二是要以健康为生活的首要任务,千万不要让金钱、功名、情色等损害身体和身心的健康。三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四是要有一定期望的生活目标,期望值过低,无法激起生活的热情,期望值过高,易给生活造成压力。五是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生活习惯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长期制约而成的。六是要有高级的生活能力,这个生活能力就是“化辛苦为幸福”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同自然界持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说文解字》释“产”:“生也,从生彦”,这个“产”字除了有“生”的意义外,还有“彦”的意义,“彦”就是“美士有文,人所立言也”。所以,产也是生,但它不只是立于原基础上的生,是更高层次的生,是更能推进文明的生,这实实在在是新的生。生态力则是指生态系统为自然服务的能力,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能力。生态是涵盖生活和生产的一个系统,是生命支持系统,更是人类社会赖于生存发展的系统。评价生态力最主要是看三个因素:能量转换值、物的质和量比值、信息价值量。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观,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价值量。 东山学派的“以生为本”,乃一以贯之。东山学派的文脉,应该从“东山书院”的创建起始。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 1746 年),距今已有 269 年的历史。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朝廷派广东督学的状元吴鸿在按临梅州时称赞:“嘉应之为州也,人文为岭南冠。” 东山书院毁于清朝同治乙丑年( 1865 年)因与太平天国起义有关。在破颓的东山书院里“东山学派”艰难地诞生。 “东山书院”的匾名,为黄遵宪的堂叔父黄基所题,其旁有一行小字“里人黄基书 光绪八年”。黄基,号篑山,为东山学子,同治二年( 1863 年)癸亥恩科进士,曾任礼部主事、江西吉安知府。而其父亲 黄莘田一直 为 东山书院的主讲 。他对东山生员课艺作业认真批改,几乎每份课艺的扉页上都贴有他的批语,并加盖印章,如在杨笃经的课艺《子曰射有似乎君子》中,黄莘田批其“间中有肯语”,定为“中取第二名”;在杨向的课艺《大哉问礼》中,批其“前半则语未尽粹,过此则气盛言宜矣”,定为“中取第一名”。 《嘉应州志》中载黄莘田“所学以程、朱为 宗…… 主讲东山书院,汲汲引掖后进。有所请托,虽重金弗屑也。”两广总督张之洞说他“经史未尝释手,名场久不动心”,“市药布伯休之惠,妇孺皆知;泽枯行尧叟之仁,幽明共感。” ( 见《万事好庐诗钞》 ) 可见黄莘田是一位很有骨气、师德高尚、乐善好施、不慕名利的东山书院院长,他奠定了东山学派“以生为本”的坚实基础。 黄遵宪 1904 年将“东山书院”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为东山学派拓展了学生的世界眼光。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他 写了著名的《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警告国民: “ 近日,日本战胜俄罗斯,论者谓日本之地仅占俄罗斯五十四分之一,而日本反胜者,由于日本中小学校之数远多于俄罗斯也。兴邦之策,莫善于兴学。 ” “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在《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中,他从培养目标、学校体制、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经费筹集,以及学生来源等等,都有具体论述。1904年 并派杨徽五、黄遵庚等赴日本弘山文学校习速成师范,回来后任教于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杨徽五任“东山师范”校长。黄遵宪还“拟聘一日本人能通华语者或他省人学小学师范已卒业者,与之偕来作为教师”。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要专聘学问深而思想新者为师,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来学之师范生不收学费”的优待办法,鼓励有志青年学习师范,以将来培养爱国兴邦人士。黄遵宪是“东山学派” “以生为本” 由旧而新发展的中坚者。 叶菊年和叶剑英共同创造 “东山学派” “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叶菊年为 清末庠生,梅县东山中学创始人之一。撰写东中门联:“东山小鲁,北面尊师。”撰梅城石牌楼东中校友会所联:“登斯楼,顿拓胸怀,按剑凭栏,望不尽梅水南来、金山北拱;敦有道,贵同肝胆,乘车戴笠,问记否长堤携手、高阁谈心?”并作楹联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炉学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欧美风云百变神州莽莽转移时局赖英豪。”可见其“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 1915 年秋省教育部门到梅县检查,学校举办成绩展览迎接,学生会长叶剑英想把规模搞大一些,校长叶菊年不同意,校园风传开除叶剑英。谣言传到叶剑英耳中,随即拿来“官边纸”写张布告,称“本学生开除叶菊年校长”,并附诗句“大把园林堪种菊,风流花卉独称王”讽刺,与同学丘洪轩离校回家。校长看布告后喟然叹曰:“此子非池中物。”然后到书院西斎房间找,只剩下同室同学,校长即对这同学说:你马上去雁洋,帮我把宜伟(叶剑英在东中读书的名)追回来。你告诉他,我菊年伯不会怪他,无论如何,都要回来拿了文凭再说。后来叶剑英在回复中说:“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无文凭!” 1978 年叶剑英在北京接见东中校长李泉隆时嘱咐说:“应为菊年伯立个纪念室。” 1982 年叶剑英在广州邀请卢伟良、曾宪梓等校友聚会时,又指示:“要发扬老校长叶菊年老先生等认真办学、严格要求的办学精神,把东中办得更好。” 东山中学的校训为 “东山学派” “以生为本”的座右铭。 学校乃读书之地,读书就是买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川流不息为训,能在学校川流不息的主题语言,就是校训。东山中学的校训是:勇俭爱诚。东山中学的校训是什么时候确立的?谁提出的?东山中学校训是不是就是东山中学精神?有说是校长兼国文教师叶菊年创作,并有“东山山势何高旷,周溪溪水何清深”校歌,有说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1 年回梅接替叶菊年任校长的丘可贞创作的。而叶菊年特为校训写了系词:“四民首士,道远任重,学务时敏,持之以勇;能节恒裕,为奢必滥,物力维艰,守之以俭;物与民胞,夙铭张载,仁为元善,道在博爱;天地无息,博厚高明,人与之参,不外一诚。”卢演群写有一篇文章《本校校训—勇俭爱诚—演绎》:“‘勇’是指大无畏精神,包括‘勇心’(即做事的精神)和‘勇气’(即做事的胆量)两个方面;‘俭’是指当用则用,不当用者则不用,严格杜绝奢侈与浪费;‘爱’是指人际之间的互助合作与团结友爱;‘诚’则是指‘内不欺己外不欺人’的精神。”勇就是勇敢,俭就是俭朴,爱就是爱心,诚就是诚信。作为校训的勇俭,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偏重于主观修身;而作为校训的爱诚,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偏重于客观交流。把“勇”放在校训之首,则是非常有见地的,因为一般学校以立志成才的才识、以探求学问的学识摆在首位,往往缺乏的就是胆识,因而无法成大业也。 东山中学百年来所形成的“以生为本”的东山学派,不但激励着东山学子,而且也激励着梅州学人: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智度岸;学林有修始成材,学校无觉尽迷漫;学堂有口能中的,学术无问难外派。
1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只我举手反对”
丘立才 2015-1-20 12:09
“只我举手反对” ——在表决通过 《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时 梅县东山中学广州地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2015 年 1 月 19 日上午在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珠岛宾馆八角楼会场召开“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陈弘君会长代表第二届理事会作《凝聚各方力量 遵循科学规律 把叶剑英研究和宣传事业推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叶文益副会长作《关于<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修改的说明》,朱瑞钦作财务情况报告后,会议主持人对议程“表决通过工作报告、章程修改的说明及财务报告”时,绝大部分会员代表举手通过,只有我一人举手反对。 我为何举手反对?我认真阅看了印发给参会每个代表的《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第三条:本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按照存史、资政、育人的要求,团结本会会员,开展对叶剑英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研究与宣传工作,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听了叶文益副会长所作《关于<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修改的说明》五点中的第一,“关于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南。为此,新《章程》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在‘本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后面,建议补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这一句”。而听了陈弘君会长代表第二届理事会作《凝聚各方力量 遵循科学规律 把叶剑英研究和宣传事业推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这部分内容里强调:“要做好史料征集、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必须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正确的办会宗旨。”此时,我对《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中的“指导思想”开头部分,我就糊涂了:是以“马克思主义”还是以“马列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疑惑的状况下,我只好举手反对。 其实,我赞成拥护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稍后我又专门向作《关于<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修改的说明》的叶文益副会长讨教,他说,应是修改后新《章程》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本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按照存史、资政、育人的要求,团结本会会员,开展对叶剑英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研究与宣传工作,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印发给参会人员的《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章程》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以马克思主义……”误打印成“以马列主义……”,是工作人员的错。 但愿是工作人员的错,不是我们思想的错,更不是叶剑英研究会的“指导思想”错,错了,就请修正过来!
1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华侨大厦》——难忘的记忆
梅州侯立敏 2015-1-8 23:46
梅县《华侨大厦》——难忘的记忆
梅县“华侨大厦”位于老梅城梅江桥侧江边路(原东山大道)。面临梅江,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1958年前建成)。是改革开放前老梅城最高级的宾馆。梅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每年都有很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回梅探亲。华侨大厦就成了接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主要场所。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物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华侨大厦有政策保证入住客人的日常生活物资供应。还设有侨汇商店,凭侨汇证供应各种商品。当然不是谁都可以入住的,必须有回乡证或护照。当时国内什么都要凭票供应,所以华侨回国时都大包小包带食品和衣服回家、当有亲人从海外回来住在华侨大厦时,几乎都是全家出动到大厦见亲人,并可以到一楼餐厅吃一顿丰盛的午餐。这在物质供应紧张时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改革开放后,台湾开放老兵回乡探亲。华侨大厦也成为接待台湾同胞的主要场所之一。这里见证了很多人间的悲、欢、离、合。留下了几代人难忘的记忆。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回乡的游子也开始轻松了。先是不用大包小包带衣服、食品。改为带各种电器,海外买单国内堤货。带几张单就回来了。后来国内物质丰富,什么也不用带了。 1993年,南方国际集团对华侨大厦进行全面装修妀造,成为梅城最高档的大厦之一。1994年被国家评为三星级旅游宾馆。大厦共有各类豪华套房、标准房119间。可接待不同层次的宾客。还设有供宾客休闲的茶座、酒吧和功能齐全的商务中心。如今华侨大厦昔日的辉煌不再,寂漠冷落是当今的写照。望“华侨大厦”能早日走出危机。重现辉煌。!!
2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历史上梅县的女子学校
梅州侯立敏 2015-1-1 00:42
历史上梅县的女子学校
梅县是文化之乡。自南宋侯安国到梅主掌文教以来,鼓励读书,读书人家可免徭役、加上客家人有很多南迁的中原士族,因此文风日盛。仅清朝时期梅县就有进士90人,举人623人。读书在梅县蔚然成风。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在清末就创办了梅县第一间女子学校“懿德女校”。校址在现周增路尾原“培风书院”。开始学生才三十几人。由白渡人叶壁华任校长。她曾仼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家庭敎师。女子学校就是由她提议在乡里开明人士支持下创办的。清末民初,梅县仅有“懿德”、“崇实”两间公立女子学校。1913年2月二校合并改名为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春又改为县立女子中学。到1935年时有学生368人。1936年春地方人士以县属师资缺乏,联名呈请省府改办省立女子师范并于当年9月改组成立。学生一律免收学费,每月还有大米津贴。因此很多穷人家的女孩都報考女师。1939年日军占领潮汕,飞机轰炸梅城,女校迀入城北曾龙岌、1941迁回梅城原校。那时已有初中八个班、女师首仼校长是黄春英、续仼校长是吴风灵。 除了上述二间女校外,1924年下市杨桃墩杨恒招女士开办了一间梅县私立女子职业学校、敎授裁缝、编织、刺绣等女工。1921年由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中国华南客属浸礼会及大年会等在城东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1922年1月正式命名为广益女子初级中学 。1949年解放时仅剩梅州女师和广益女中。当时教育部门拫据上级决定把女子师范高中部并入在饶公桥边的梅州师范后来并入嘉应大学。广益女中办到1958年止9月份开学时开始招收男生,正式结束了女校历史。(图为梅州女师蓝球队) 下载视频
3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阿戆四
热度 4 张维耿 2014-12-8 22:18
阿戆四 小时候住梅县小教场村家,一听到“哚哚叮,叮叮哚”的声响,就知道卖麦芽糖的阿戆(梅县话读 ngong ,去声)四来了。孩子们奔走相告,把家里一些废铜破烂袜子翻出来,跟阿戆四换麦芽糖吃。 为什么阿戆四那么吸引孩子们呢?那是因为阿戆四的麦芽糖是用废旧品来换购的。他收了孩子的破烂儿,开初给敲下一丁点儿麦芽糖。小孩儿说声太少了,阿戆四跟着就敲下了好大一块。这一鲜明比照,孩子们自然就高兴得不得了啦! “戆”,方言里“傻”也。这小贩四十来岁,可能排行老四,人们就叫他“阿戆四”。阿戆四是真傻吗?我以为非也,他应是装傻,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吸引孩子们收集废旧品来换他的麦芽糖。据说阿戆四有一回收了只金盆,发了大财。这未免夸大其词了,换回了点宝物倒是完全可能的。 “哚哚叮,叮叮哚”,阿戆四挑着担子穿街过巷,敲打卖麦芽糖锤刀的响声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可惜我不会画画儿,若能把他画将出来,那形象该是很有些特色的。
个人分类: 小品|9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彭精一”对梅县的贡献功不可没
梅州侯立敏 2014-12-5 02:32
“彭精一”对梅县的贡献功不可没
“ 彭精一”梅县石扇人。(1895—1998)、是叶帅东山中学的同学好友。曾仼东山中学校长、梅县县长。1910年梅县选拔二人赴日留学,他是其中之一。1923年仼东山中学校长。1931年任梅县县长至1935年。在仼期间、政绩斐然。为梅县走向近现代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亊项有:1931年到仼后在梅松公路已筑十五华里的基础上、倡议加筑梅兴、梅畬、梅石、梅大、梅正、梅瑶、梅宫、梅丙、丙蓬、松坑公路共十条。由各沿路人士组成委员会集股筹建,民众极赞成,进度极快。1932年经上報省府同意拆除县城城墙,将变卖城基款项修建沿街店铺骑楼及下水道、架设嘉属各县长途电话并通向龙川、连平及武平、上杭。建设白渡大桥、县府门前钟楼。建设四郊菜市场。在环城建炮楼十座护卫梅城。并计划建体育场、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倡仪修建梅江桥、锦江大桥、梅东大桥。1933年补刻光绪嘉应州志十四册。白渡大桥竣工。县图书馆成立并将“人境庐”珍藏书籍五干余卷移入特辟专室供人阅览。旅泰富商熊幼霖先生捐赠“四库全书”共五干余卷。秋天体育场建成举办运动会,人山人海。体育健将温集祥特组建强民足球队驰骋其间、此后强民足球队名扬全国。冬天南汉干佛塔重建完成。1934年古塘坪飞机场建成、赵一肩将军由漳州起飞到梅视察安然降落、皆大欢喜。夏间县府门前钟楼落成。仲秋、梅江桥二边行人道建成、中间行车道以后续建。桥长九百尺、宽二十五尺、桥柱十三座。孟东、县府后山花园建成。冬未、县修志小组县志大纲完成。1935年五月调往兴宁任职。 “彭精一”在梅县任职期间造桥修路、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拆城墙建街道、修建体育场、图书馆、修建四郊菜市场、架设嘉应所属各县长途电话、修州志、县志、修建飞机场,对梅县的经济、文化、体育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彭精一曾回梅观光。1996年4月在台北辞世,享年101岁。 图为环城炮楼之一
3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养蚕的往事
热度 1 张维耿 2014-11-20 20:02
养蚕的往事
养蚕的往事 我在梅县梅桂小学上四年级时,同学给了我五六条小蚕虫,还送我好几片桑叶。我带回家放进一个铁皮盒儿,上盖钻几个小孔透气,细心养护起来。蚕儿慢慢长大了,由灰黑色逐渐变成了白色。桑叶吃完了,就向同学讨些回来。后来蚕虫长成了筷子那么粗,那雄蚕黑黑的两道眉,宛如戴上一副眼镜,特别惹人喜爱。不久蚕虫在盒子边角吐丝了,结成了蚕茧,虫儿化成了蛹。过了几天,蚕蛹破茧而出成了蚕蛾。雌蛾与雄蚕交配后,开始产卵了。我照同学的叮嘱让蚕卵下在纸片上,然后夹进一本旧书里。 同学送我的蚕叫月月蚕,繁殖周期为一个月。大约过了二十来天,见那书本里的蚕卵爬出了许多细细的小虫,我就和堂弟分开来养。蚕儿养多了,桑叶用量多,堂弟就领我到城南他外婆家去摘。桑叶吃完了,听说可给蚕儿喂苦脉菜叶,没想到那蚕儿吃了后尽是拉稀。放学回家,看到可爱的蚕儿一动不动地死去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啊…… 提起养蚕,我又不禁回想起幼时赣州家里养蚕的事儿来。 在赣州市纸巷住家,院子里有一株桑树,长得颇高。有一年春天,家里养了好多的蚕。我姐姐比我大八岁,每天放学回来,便爬到树上去摘桑叶,然后用干布把桑叶一片片拭干,铺到蚕儿上面。只听得嘶嘶嘶的响声,叶片被蚕儿咬得千穿百孔,最后就剩下叶骨了。 蚕儿的吃量越来越大,姐姐就一天几次爬上树去摘桑叶,大人们更是小心翼翼地去饲养这许多可爱的蚕儿。眼看蚕儿长成了尾指那么粗,快要吐丝结茧了,盛蚕的容器也换成了大号簸箕。为了提防狗猫伤害蚕儿,每天晚上,在圆饭桌上摆几张方凳,再把盛满蚕儿的大簸箕搁在上头。 谁也料想不到,一天早上起来,大簸箕里面的可爱的蚕儿差不多全没了,还留下好多粒老鼠屎。大人们都说,那准是给一群可恶的老鼠偷偷地吃光了。一家大小不禁慨叹:那么多蚕儿结了茧,可卖不少钱呢;几十天的功夫都白费了,真可惜啊!
个人分类: 回忆录|23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儿歌
热度 2 张维耿 2014-11-10 08:21
梅县儿歌 排排坐,唱山歌。 唱个脉个歌,唱个濑尿歌。 排排坐,唱山歌。 阿爸打鼓厓打锣、心臼灶背炒田螺。 田螺壳, 扽 倒家官脚。 家官呀呀叫,心臼哈哈笑。 羊欸咩咩,四脚齐齐 ( 读 c ê 1 ) 。 三更半夜,四更檐蛇。 五更老虎, 老虎走啊奈欸去欸? 羞羞羞,猫欸打湖鳅。 湖鳅钻入泥,猫欸 扌 亥 (读 kai1 )黄泥。 羞羞羞,无面见阿舅。 阿舅翻啊转, 拿出两只红鸡卵, 话厓食欸好去转。 砻谷絮唆, 拜 米煮粥。 煮个粥,香噗噗(读 pud5 ), 拿分阿妹食欸打烂镬头笃。 附谜语一: 黄泥坪,竹丝城, 大炮一响兵就行。 (打农家用具一)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15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梅州旅游车队—旅游大巴出租、学生包车(梅县、平远)
牵着月光跑 2014-11-5 15:08
梅州旅游车队—旅游大巴出租、学生包车(梅县、平远)
学生包车:为各高校学生寒暑假、开学、节日提供33-55座旅游大巴。 企业租车:企业上下班员工接送,企业领导租车,企业长期租车。 旅游包车:为旅行社、企业、单位等旅游团体提供33-55座旅游大巴。 机场接送:广州机场、深圳机场、广州高铁、韶关高铁来回接送。 提供车型:33座、35座、45座、49座、53座、55座豪华大巴。 联系人:卓队 联系电话:15820266526
1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新城采风印记(长篇叙事诗)
朝阳自然风 2014-10-17 16:17
梅县新城采风印记(长篇叙事诗)
梅县新城采风印记 (长篇叙事诗) 文、图 / 自然风 秋深采胜临郊野,梅县新城亮眼瞳。 百里芜原成玉苑,程溪旧迹已无踪。 豪华气派真奇迹,不尽芳菲傲宇穹。 若问如何观巨变,产城联动政风珑。 机关墙嶂官民隔,增绿除围万卉葱。 设建市民康体道,通行办事利农工。 办公面积行标准,腾出高楼与众同。 吸引财团增产业,衙门变作税源宫。 广场气势真宏伟,腾跃九龙穿九空。 远播威名扬四海,中华印记在心中。 围龙建筑风华涌,文体中心气派雄。 歌舞升平歌盛世,百花齐放竞嫣红。 梅花岭秀哪山有,闹市陶然赏劲松。 嗖嗖清风浴步道,休闲健体最从容。 高标体馆三乡亮,宪梓掏心赤子忠。 待育球星兴国足,球乡力做主人翁。 中山大学三医院,附属分区在粤东。 设备齐全医护好,便民利国大夫崇。 花团锦簇清池绕,富力城区丽质隆。 广厦凌霄双百万,坪宽树贵水流淙。 外文学校招牌劲,十亿投资特色丰。 起步儿童精部署,复兴华夏建头功。 纵横阔道连天壤,阡陌花林伴路彤。 百万霓虹添锦绣,雨晴昼夜照常通。 日新月异新城颂,热火朝天建设鸿。 百姓欢呼真正好,小康路上向前冲。
个人分类: 古风|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团友团圆谱新歌 —记梅县山歌剧团团友会成立26周年团友聚会 ... ... ... ... ... ... ...
朱迪光 2014-10-16 02:09
团友团圆谱新歌 —记梅县山歌剧团团友会成立 26 周年团友聚会 2014 年 10 月 11 日 至 12 日,梅县山歌剧团团友会成立 26 周年团友聚会在梅城举行。 11 日,来自香江、 鹏城 、珠海、羊城、莞城等地,以及梅州的团友们近 200人 云集梅州迎宾馆,可谓盛况空前。久别重逢,欣喜若狂,团友相聚,握手拥抱,相谈甚欢,会聚一堂,共叙友情,其情其谊,无与言表。当晚,众团友还“转妹家”观看了梅县山歌剧团演出的大型山歌剧— 《古寨牛人》 。 12 日,假座梅州迎宾馆,团友们一杯清茶,促膝长谈,畅叙友情,既共忆特殊年代的人和事,点评梅山新剧 《古寨牛人》, 更赞梅山一代新人不负众望,气氛之热烈,群情之激昂,可谓心潮澎湃。及至自助午歺,仍意犹未尽,一边用歺,一边交谈,尽显“大家庭”的 融洽与欢畅 。 晚宴在梅州迎宾馆宴会厅举行,广东汉剧院、梅州市山歌剧团的老前辈应邀出席,宴会大厅洋溢着由团友组成的民族器乐小乐队奏响的《喜洋洋》的乐曲。席间,老团友不减当年、新演员纵情献艺,纷纷登台助兴,或独奏、或独唱、或独舞,尽情欢乐。宴会结束时,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全场互动,高潮迭起,边歌边舞,顿使整个宴会厅沸腾成歌舞厅,其情其景,令人难忘今宵,今宵难忘! 梅县山歌剧团成立于 1958 年, 前身为 梅县艺术学校 。 数十年来,梅县山歌剧团在闽粤赣客家地区送戏下乡,到农村、到工厂、到山城、到兵营……,穿越《 红松林》到《红松店》等基层演出,深受观众的欢迎和赞誉。曾有《社长的女儿》、《白毛女》、《江姐》等一同《喜送粮》,为观看梅县山歌剧团的演出,穿着《一双绣花鞋》,渡过《沙家浜》,手执《三朵小红花》,那怕《三月三》、《苦楝岗》山路崎岖、曲折泥泞……,《于无声处》、《约会》、《槐树庄》。 数十年来,纵使明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小舞台,大社会,团友们将青春投影在天幕中。一代代梅山人,风雨兼程,几度《挽水西流》;经历了《深山小店》几多“补锅”的艰苦、经历了《风华正茂》时的几多迷茫……,艰难中众志成城,迎着《东山风雨》,喜看《山花》丛中笑。 根在梅山,叶茂花繁。抚今追昔,岁月如歌。《枫叶红了的时候》,无论输送到广州乐团、广东省歌舞团、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广州杂技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乃至欣逢盛世,改革开放,高唱《开山歌》走出国门从商,或走上厅级、处级、局级的领导岗位,或转行成为医务工作者、音乐教师、作家诗人、专家学者,或退休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团友们,漫漫人生路,际遇各不同,甜酸苦辣寸心知,唯一永恒不变的是《雪里梅花》的客家精神、客家情怀、客家山歌。更喜今日之梅山,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打破《围屋旧梦》,传承着一代代梅山人的情怀。 梅县山歌剧团团友会成立于 1988 年。多年来,黄麟康、李贵辉、 李素云、刘莉芬、 黄宏明、赖广基、曾中林、李玉明等团友带头为团友会筹措经费。此次聚会再次得到黄麟康、李贵辉、黄宏明、赖广基等团友的慷慨解囊,古练兴、吴珠金、黄庆华等团友则热心联络、安排聚会事宜,使此次聚会圆满成功,也是梅县山歌剧团团友会成立以来到会团友最多的一次聚会。 梅山梅水齐欢唱,团友团圆谱新歌。 团友聚会,往事如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祈盼团友们来年再相聚,共话山歌情,共筑中国梦!遂敲键以记之。 文中 《》 内为数十年来梅县山歌剧团创作、演出的部分剧目名称,如同一行行五线谱,那是梅山人的华彩乐章,那是梅山人谱写的主旋律;山歌之乡孕育了山歌剧,梅山人的艺术之路,一路伴随着清丽的笛声、悠扬的琴音、跳动的音符、奔放的舞蹈、奋进的号角、高亢的山歌……,正如团友情,永无休止符!又及。 朱迪光 2014 年 10 月 15 日 岁次甲午于得糠斋 欢聚在“娘家” 畅叙山歌情 (转帖) ——记梅县山歌剧团团友会成立 26 周年 ●《梅兰日报》记者 李少凤 昨日,从天南地北赶回来的梅县山歌剧团团友齐聚一堂,畅聊思乡情、团友情。 26 年了,梅县山歌剧团的团友们对“娘家”及团友们的感激与眷恋愈加浓烈,对家乡梅州“根”的归属感也日益强烈。 在昨天的聚会上,九十岁高龄的陈敬文团友,在家人的搀扶下仍坚持参加活动。团友们介绍,陈老伯每年聚会从不缺席,精神可嘉。“团友会很有凝聚力,类似这样感动人心的事例还有很多。”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原梅县山歌剧团团长叶柳华回忆,团友李树坚就在去年底病逝前夕,仍戴着老花镜为新一期的团刊认真修改校对……多年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团友会的工作都非常给力:黄麟康、李贵辉、黄宏明、赖广基等人多年来为团友会经费慷慨解囊,古练兴、吴珠金、黄庆华等则热心联络、安排聚会事宜。 从剧团走出去的团友们走向世界各地,走向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各有成就,许多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但都秉承了剧团“大家庭”优良的团队团风,都有恋家的情怀。只要“娘家”有需要的地方,男高音歌唱家、加拿大著名企业家黄麟康,山歌大师汤明哲及陈苑芳、古艳等团友总是二话不说,全力支持。在音乐创作和编曲方面,陈勋华和余辉辉等团友也是不遗余力帮助“娘家人”。特别是在深圳工作的余辉辉,最近为了编好大型山歌剧《古寨牛人》的音乐,他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硬是卧在沙发上熬夜把曲子编配好。 事业有成的团友们,也用各自的方式反哺家乡,回报社会。旅港企业家李贵辉热心弘扬中华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多次热心捐资。黄麟康心系家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为家乡建设捐献物资共计 1600 多万元。
个人分类: 文艺|92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人张资平: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丘峰文踪之八 ... ...
丘峰 2014-10-11 15:41
梅县人张资平: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丘峰文踪之八 ... ...
梅县人张资平: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    --丘峰文踪之八 广东梅县月梅张资平故居留余堂 我在文学研究上的另一个发现是,确定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不是山东人王统照的《一叶》,而是广东梅县人张资平的《 冲积期化石 》,更加确认了张资平在新文学 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第一部中篇小说是鲁迅的《阿 Q 正传》,那么,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作品呢? 要谈清这个问题,得先从1980 年 我参加“国家级骨干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谈起。 那时,我负责长篇小说卷的编辑工作,对于1937年之前的主要长篇小说初版本都要阅读。我们读了叶圣陶的《倪焕之》、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后来,我读到 出版大家赵家壁1937年主编的《二十人所选佳作》。赵家壁是《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一个十年的编者,他请鲁迅、茅盾、郁达夫、朱自清等人参加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成为中国文学史必读的书籍。他在《二十人所选佳作》书末登了一则广告,是推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春花》的。广告称:“作者(指王统照――丘峰注)是中国新文学上第—个写长篇的人,当他的伟著《一叶》出版时,曾轰动过全国文坛。” 王统照的《一叶》是写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打工的苦难的,出版于1922年10月,是商务印书馆以“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的。 赵家壁把王统照说成是中国新文学长篇小说的第一人,我有点怀疑。 我记得张资平在创造社时也写过长篇小说,似乎比王统照早些。我便找出他的《冲积期化石》,该书十余万字,主要是写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和对故国的思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是1922年2月由创造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比王统照的《一叶》出版足足早出版8个月! 张资平 (1883.4.9 — 1959.12.2) 广东梅县人, 1906 年进梅县广益中西学堂, 1922 年 4 月毕业于东京 帝国大学 理学院地质系。 他从1913年起开始小说创作, 主要写反日及 三角式爱情小说,鲁迅曾严正批评他的三角小说。后来他当了汉奸,毛泽东曾点名批评他。但他早年的作品如《苔莉》、《公债委员》、红海棠》、 《梅岭之春》、《晒禾滩畔的月夜》、《苔莉》和《上帝的女儿们》等 对于反封建,反军阀方面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 抗战胜利后他因汉奸罪被捕并判刑,我还保留有国民政府对他的判决书。全国解放前夕,他居上海写作。 1955 年被公安部逮捕,以汉奸罪判刑,后病死于安徽南部劳改农场。 我把这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写成《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很快引起全国文坛界的反响,《光明日报》、《文艺报》、《报刊文摘》等数十种刊物转载。从此,关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成为定论,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采用了我的说法。 要说明的是,张资平的大女儿张蕴端及丈夫是上海某高校教授,为人非常热心。他另一个女儿在四川成都,她到上海时我们也见过面。多年前,我到成都参加“世客会”,张蕴端叫我跟她妹妹联系。后来在洛带参观广东会馆时,她和丈夫专门找到我,大家暢聊一番。张资平还有亲属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多次请我女儿去访问。 对于张资平是否真正汉奸问题,台湾和上海也有人在收集整理资料。据说,他的顶头上司潘汉年已经平反,他的直接上司也平了反。他们是单线联系的。为此,他的汉奸问题还待揭开历史迷雾。 2014年10月10日10:10于上海寓所 2014年10月12日9:22修改于上海寓所
3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新华社党政客户端“掌上梅县”正式上线
朱迪光 2014-9-26 09:41
新华社党政客户端“掌上梅县”正式上线 梅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涂戈峰讲话 新华网广州9月25日电 (记者梁雪)由新华社广东分社和梅县区委、区政府共同打造的移动客户端——“掌上梅县”今天正式上线发布。 “掌上梅县”党政客户端以梅县区人民和国内外游客为主要服务群体,通过大胆创新的页面设计、主题鲜明的专题内容、独家定制的模块栏目来展现集“新闻联播”、“舆论导向”、“政务之窗”、“生活指南”等功能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服务。 梅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涂戈峰说,“掌上梅县”党政客户端是梅县区“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重要窗口,实现了资讯的“一屏联播”、“一网览尽”,结合本地民众和游客需求开设的服务板块,成为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各部门要发挥好联动效应,努力把“掌上梅县”党政客户端管理好、利用好,真正使其成为推动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通达民意的桥梁纽带、宣传梅县的靓丽窗口。 据新华社广东分社介绍,“掌上梅县”是广东省党政客户端集群建设的又一成果,充分运用了新媒体技术和表现手法,有效形成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新华社广东分社将继续配合梅县区,提供优质的推广、应用和维护服务,精心打造出党政客户端“梅州集群”的特色和亮点。 现场发布会上,梅县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新华社党政客户端——“掌上梅县”推广使用工作方案》,就正式上线后“掌上梅县”的推广使用做了详细的工作安排。(完)
个人分类: 工作|1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停水三天!!!
涅槃凤凰 2014-9-5 16:27
听说水厂装水的设备倒坏了,全梅县都停水,还得停三天的那种?不知这消息是真是假,反正我家附近就是停水了。建议大家有太阳能的停用太阳能,宁可出去载水,并且家里的水桶、面盆准备好囤水啦!
个人分类: 生活|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人民广场——石雕龙柱瀑布
5进3减1 2014-8-22 20:28
梅县人民广场——石雕龙柱瀑布
好久没有去梅县人民广场了,今天下午过去看看,瀑布的水和喷泉都开着,看上去很不错,随拍了几张跟大家分享下,话说那个注意安全牌子写着水深2米1,咋要这么深呢,这样多危险啊,总有一些二逼的家伙跑去游泳的,唉,亲,你们觉得呢
3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兴宁人比梅县人会营生
热度 1 张维耿 2014-8-17 08:16
兴宁人比梅县人会营生 有一年,我读小学放了寒假在家,见一位带兴宁口音的青年,背了一布袋毛笔,走家串户吆喝着:“卖笔,卖笔,买一送一,刻名免费!”我们孩童听了,有那么便宜的事儿,都闹着父母要买毛笔。买一支,送一支,两支毛笔都刻上自己姓名,真不知有多高兴啊!有位堂叔告诉我:“你看,那兴宁人多有本事,他走村串户,用不了多久,一大包腊肉、腊肠就带回家过年去了!” 有一回,我走到梅城马石下,那里有好多卖旧衣的店铺。我见一位江西人挑了件长衫,穿起来试身,说道:“老板,你看是不是短了点?”那老板是兴宁人,接着说:“老表,你低下头看看,够长啊!”那江西人低头一看,果然不短,高兴地买下了。我们几个本地人见了,觉得那兴宁阿哥真会做生意! 记得以往在梅城街头卖奖券的也是兴宁阿哥。只见他一边热情招揽路人,一边飞快地撮手花,把那有奖奖券夹藏着,而把无奖的一张张卖出去。他就是靠了一张快嘴一双快手来挣口饭吃的。 我到过省内不少小镇,多见当裁缝,理发师傅,做小商小贩的兴宁人,似乎没有兴宁人就成不了圩镇一般。就谋生手段和能力来看,梅县人还真的不如兴宁人啊! 抗日战争期间,兴梅专员公署曾一度设在兴宁。那时兴宁县纺织业盛极一时,城区商贾云集,被誉为小上海。兴宁人比梅县人会做生意,谋生能力也较强,也许跟兴宁这段繁荣史很有些关系 吧。 兴宁老县城北门 兴宁学官 兴宁商业区新貌
个人分类: 客家文史|5480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散步巧遇梅县福晋公寓老板娘亲自除庭院杂草有感
朝阳自然风 2014-8-15 17:33
锦绣林园步彩丛,偶和老板巧相逢。 全身便服如花匠,双手粗泥似杂工。 富贵何曾称大款,辉煌犹记自山冲。 功成不傲谁英伟,歧岭姑娘客邑风。 注:自——源自、出自的意思; 歧岭——老板娘是五华县歧岭镇人。
个人分类: 七律|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1234下一页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