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标签 客家人 相关博客

tag 标签: 客家人

相关博客

分享 高擎文化的火把——新一期《客家人》杂志异彩纷呈
杨宏海 2016-9-26 17:37
高擎文化的火把——新一期《客家人》杂志异彩纷呈
封面人物:国学大师饶宗颐 火热的暑天还未过去,初秋的季节悄然来临。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我们拾级而上,继续高擎文化的火把,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 让世人景仰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迎来100岁寿辰。本刊特推出纪念专辑。被誉为“东 方文化坐标”的饶公,虽生长在潮州,旅居香港,祖籍却在梅州,本刊在专文中首次披露了饶公与客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实属难能可贵。 文化深圳的先行者杨宏海 文化学者杨宏海走出围龙,扎根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三十年,被誉称为“文化深训的先行者”,为深圳文化建设作出三大贡献。本期转发了深圳文化杂志记者对杨宏海的专访,展示了这位梅州藉文化学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合影 深圳于去年成立了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携手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致力于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举办以“多彩客家”为主题的深圳客家文化节,赢得广大市民的热情点赞。 著名艺术家何穗生老师 深圳文化交流协会拥有一批生气勃勃的文化精英,其中有誉称为“南方郭兰英”的著名女歌唱家何穗生,有不用乐器的演奏家口哨大师伍达泽,有勇于创新的彩书艺术家何伯俊,有热心弘扬客家山歌的客家妹琴江梅子,本期杂志可以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口哨艺术家伍达泽老师 彩书艺术家何柏俊老师 琴江梅子巫妃梅老师 在文化之乡梅州,我们欣喜地迎来又一部客家史话力作——《客家大迁徙》, 百年弦歌不辍的东山中学的校长、来自大西北的安国强先生,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全景式多维度演绎客家迁徙史,为世界客都的文化建 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举国上下呼吁加快发展足球运动的新形势下,振兴足球的历史使命又一次落 在我们肩上。本刊继策划“球乡筑梦”特刊之后,又在本期专辟“足球之乡”专 辑,以深切缅怀足坛名宿、前国足主帅曾雪麟先生,其铮铮的家国情怀足球魂,令 人永远尊敬。 前国足主帅曾雪麟先生 由深圳市客家化交流协会策划的山歌演唱暨手机接龙投稿活动,创造了用新媒体活用“山歌对歌”的新模式,在深圳客家文化节广受欢迎,本期摘登手机接龙的对歌作品,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深圳客家山歌歌咏队在莲花山献唱 此外,人们期待已久的《乡愁》征文评选,经过网络投票及专家们的认真评选终于揭晓,此次征文评选活动,引起全国各地读者广泛关注,1400多篇作品踊跃参赛,最后结果花落谁家,敬请期待《客家人》杂志第三十四期! 由本刊策划的乡愁征文大赛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1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建议在小学开设乡土课程
张维耿 2016-7-20 15:41
建议在小学开设乡土课程 我记得 1939-40 年在梅桂小学读三、四年级时,设有“梅县历史”和“梅县地理”两门课程,用的教材是梅县本地作者编写的,附有梅县地图和历史图像。学过这两门课程的学生,对梅县的历史和地理概况就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现时小学为应付接连不断的考试,特别是统考,都使用全国或本省统编的教材,乡土教材早已看不到了,更不用说设置有关课程了。 为了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使客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我以为有必要在初小学习阶段设置一些乡土课程。梅州市是世界客都,梅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世界客都,客家民系是哪个年代形成和怎样形成的,客家人迁居到梅州有些什么发展变化,客家话有什么特点,梅州的历史和地理情况怎样,恐怕没多少青少年人说得清楚的。要是在初小三四年级开设“梅州历史”和“梅州地理”课,高小开设“客家文化”课,把这三门课程各安排一个学期,每周课时一节。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教育,加深对客家文化和梅州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课时就那么一点儿,也不至于增加学生过多的功课负担吧。 建议梅州市教育局对恢复乡土文化课程和编写相关的乡土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尽快付诸实施。教材可考虑由梅州市志办统一编印。“客家文化”教材可涵盖客家人的由来和客家精神,华侨之乡——客都梅州,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客家民俗,梅州名胜要览,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客家美食等内容。开设乡土课程可先在城区小学进行试点,再全面铺开。 此建议是否可行,希望梅州文化教育界人士多多发表意见! ( 2016-7-20 )
个人分类: 建议|1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清朝以前几乎无人知晓“客家人”
罗金良 2016-6-22 16:18
清朝以前几乎无人知晓 “ 客家人 ” 公众号 罗氏金玉良言 开通,加我! 据说, “ 客家人 ” 一词,出自清朝嘉庆年间。 1808 年客家学人徐旭曾作《丰湖杂记》,首次提到 “ 客家人 ” ,其文曰: “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 ” 但由于徐旭曾著作流传不广,也少人对 “ 客家 ” 进行考证,清朝以前几乎无人知晓 “ 客家 ” 。虽然广东的一些地方文献(如 徐珂 《清稗类钞》)对客家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记述,但多停留在民族志式的描述层面,鲜见分析论证或阐发个人见解之作。不仅如此,不少人,甚至官家都说 “ 客家 ” 是蛮夷野族、草莽流寇,清朝文府名人黄节甚至在自己主编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中藐视说: “ 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粤种,亦非汉种。 ” 清代的客家名流黄遵宪、丘逢甲、钟同和等人非常气愤,广东各地客家人群起而攻之,纷纷著书立说,且成立 “ 客家源流调查会 ” ,证明自己 “ 客家人 ” 是汉人正统,不是 “ 杂种 ” ,直至广东提学使下令更改黄节的 “ 教科书 ” 。但纵使这样, “ 客家人 ” 还无法令世人相信是 “ 汉人后裔 ” 的事实,后来,客家的名人罗香林旁征博引,出版了一系列有大量事实根据和文献资料的学述著作,客家人自己也不断作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客家人为汉家正宗之说,才为世人所认可。 黄遵宪在同治五年( 1866 )的《送女弟》、光绪十七年( 1891 )的《与胡晓岑书》、光绪二十五年的《己亥杂诗》和《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光绪二十六年的《古香阁诗集序》、光绪二十七年的《梅水诗传序》、光绪二十八年的《攀桂坊黄氏家谱序》等著作中,反复地论述客家的历史,使客家问题逐渐地为人所知。被称为“开拓了客家研究的先河”的罗香林根据其多年对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科学地证明了 “ 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 ” ,有力地批驳了将客家诬为 “ 语言啁啾不甚开化 ” 、 “ 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 ” 等种种论调,捍卫了 客家人 的社会地位。 50 年代初,罗香林推出了客家研究的又一力作《 客家源流 考》,从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说起,对中华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考证,是客家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为客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温仲和的《嘉应州志》、丁日昌的《奏疏》、胡曦的《广东民族志》、黄钊的《石窟一征》、杨恭桓的《客话本字》、罗蔼其的《客方言》 12 卷等,都对这一时期的客家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客家人 ” 被世人所知,还因清朝年间出了三件影响朝野的大事件:一是太平天国起义,整个义军几乎都是客家人,首领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都是客家人。因为太平天国横扫大半个中国,震惊中外,人们对史不经传的客家人开始刮目相看,中外学者也就纷纷研究起 “ 客家学 ” 来。 还有一件就是清明时期大规模的两广“土客战争”,的客家人和土客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械斗,历时 10 多年,死伤 50 万人,据说土客死了 30 多万人,同样引起中外震撼。 还有一件事,就是武状元李威光的事情。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梅州五华一下子出了三个武举人 —— 锡坑人李南馨、华城人李威光和横陂人魏大斌,后来殿试,李威光被乾隆钦点为武状元,据说喜好武功的乾隆还和三位五华人过了招。三位客家人(五华人)连番中举,其影响不言而喻,不仅武林中人要研究客家人,中外学者都要研究客家人。民国时期,五华的 “ 武运 ” 转到脚上,出了个 “ 亚洲球王 ”—— 李惠堂(锡坑人)。 摘编于 2013 年 7 月 9 日 附:梅州在线( http:// www.kdmeizhou.com ) : 梅州客家研究百年大事记 _ 1905 年       1905 年广州有一本《广东乡土历史》流传,对客家的解释:认为非汉种亦非粤种,并把 “ 客 ” 字左旁加狗爪(犭客) …… 。对这些侮衅性怪说,引起客民公愤。清末回梅州定居的黄遵宪以及从台湾回祖籍(梅州蕉岭)参与孙中山同盟会活动的丘逢甲等客家知名人士,在黄遵宪住地 “ 人境庐 ” 成立 “ 客家研究会 ” ,他们立章程、发宣言,严厉驳斥上述的奇谈怪论,此后几年间,所有会员、同仁为文作诗,著书立说,均申明客家 “ 根在中原 ” ,是中原南迁的 “ 汉人 ”…… 。       1906 年      晚清嘉应州(今梅州)三大诗人之一《梅水汇灵集》作者、兴宁名士胡曦撰刊《广东民族考》一书,有理有据论证客家来自中原河洛,是汉族一支。       1907—1909 年      早年紧跟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邹鲁(梅州大埔人)与朱执信等忙于广州起义时,他忙中抽空,撰《汉族客福考》一文,论证客家与中原汉人同祖同宗同源。此外钟用和(梅县人)撰《客家源流》、史学家温廷敬(梅州大埔人、汕头《岭东日报》总编辑)还实地调查而撰《客家非汉族驳辩》,有理有据地讲及客家的由来。       1910—1920 年       1911 年发生反清大起义取得成功,建立起民国新政府, 20 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从多角度举例论证客家来自中原,乃是汉族一个分支,特别是国学大师章炳麟讲得最多、最好。    1912 年民国会员,广东知名学者,时任民国教育司长饶芙裳(梅县松口人)和粤军北伐总司令姚雨平(梅州平远人)力举周辉甫(梅县径心人)在香港创办 “ 大同报 ” ,该报发文求征文字,用事实说明客家属汉的真谛。       1921—1930 年      以梅州知名学者赖际熙、刘友梅、林翊球等人在香港成立崇正总会,并串连汕头、上海、广州客家名流,批评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把客家说为 “ 退化部落 ” 。从而由香港崇正总会赖际熙、刘友梅等编《崇正同人系谱》一书,从源流、氏族、言语言、礼俗、人物、艺文等方面论述客家,当时港粤学人著述言及客家也认为客家是南方先进群体 …… 。这一时期梅州学人著书立说,如张资平《粤客音之比较》、古直《客人对》、罗霭其《客方言》、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邹鲁《广东语言说略》等,多角度地用事实申明客家来自中原,为汉族的一支,客家始得正本清源。    1922 年,兴宁兴人罗蔼其写成《客方言》一书稿, 1929 年 6 月出版,全书 12 卷 17 万字,由中山大学校长,梅州大埔人邹鲁题写书名,国学大师章炳麟作序,罗香林作传,是系统研究客方言第一部书。       1933—1949 年       1933 年,罗香林先生《客家学导论》一书出版,该书被当代学者认为是客研集大成专著。罗香林被海内外客界公认为是客研大师。    1937 年至 1949 年,由于时局动荡,十几年间,国内外客家研究无从谈起,一片空白。    1950—1966 年    1950 年以后 30 年间,建国初大陆由于忙于各种运动且执行过左路线,文革时更为严重,客家研究无从开展。港台特殊,客家研究此时算有点例外:    1956 年,定居香港、执教香港中文大学的罗香林教授发表了系列客研新著《客家源流考》,是罗氏又一部最具权威新著;    1966 年,罗香林又一本新著《中国族谱研究》;    1973 年罗香林另一部著作《客家源流及其社会背景和影响》发表,从而奠定了罗氏为客家研究权威和大师的地位。       1971—1978 年    1971 年,香港崇正总会 50 周年大庆期间,邀请罗香林教授作客家问题专题报告,受到到会的 47 个客属社团 300 余名代表的欢迎。大会代表还作出决议,世界客属社团每两年聚会一次,这便是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至今年( 2000 年)龙岩大会为第十六次了。    20 世纪 70 年代,香港 “ 嘉应(梅州)商会 ” 办《文丛》刊物发表了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客家源流和迁徙》(英文,梁上苑译)一文,介绍了她先祖从北至南,从梅州又迁至四川(郫县)等情况。    1978 年,祖籍梅州,迁台定居苗栗的学者陈运栋撰写专著《客家人》。       1980—1989 年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于海外、港、澳、台众多的客家乡亲回大陆寻宗问祖,每年达百万人次,大陆出现了 “ 客家热 ” 。    1982 年 3 月,梅县地区举行黄遵宪故居修复落成典礼暨黄遵宪学术讨论会,有 12 所大专院校 300 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后出了论文集,开始梅州市客家名人纪念活动。    1983 年,梅州市嘉应师专建立我市最早一个研究客家民俗组织,即 “ 客家民俗研究会 ” 。   年底嘉应师专办的小型周报因有涉及客家研究,反应良好,后来,创办《客家民俗报》。    1984 年 12 月,广东省、梅州市联合举行丘逢甲诞辰 120 周年纪念会暨丘逢甲学术研讨会。    1985 年 2 月,《客家民俗》创刊,至 1989 年出满 20 期停刊,其任务转由梅州客家联谊会(客家文化研究部)来承担。 4 月,梅县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徐丹华、何万真任正、副主委,黄钰钊为方志办主任,梅州客家研究从此更有序的进行。    1985 年,梅县《侨声》复刊,《嘉应乡情报》(后改《梅州侨乡月报》)创刊。    1986 年 10 月 7 日,广东省历史学会与丰顺县政协联合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 “ 丁日昌学术研讨会 ” 。    1988 年,大陆最早探讨客家问题的会议在深圳市深圳大学举行,会后代表们向市政府建议成立客家研究机构。    1989 年,市政协为征集梅州三乡(文化、足球、华侨)资料,决定出《梅州文史》(后各县也仿照出县文史资料),今已出 14 集,此举大大推动了关于客研资料收集,也推动了梅州客家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    80 年代前后,紧跟全国 “ 客家热 ” 之后,全国许多大学包括华东师大、河南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师大、赣南师院、福建师大,以及后来有嘉应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韶关大学的学报以及闽粤赣边各市地方报刊都辟专栏议论客家诸问题,客家研究遂形成高潮,梅州除专门办了《客家民俗报》、《嘉应乡情报》、《梅州文史》外, 1988 年,嘉应大学还成立 “ 客家文化研究室 ” ,出版了刊物,即《客家研究辑》。 1989 年 12 月《嘉应文学》编辑出版《梅州风采》一书。    1989 年,梅州成立了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属社团组织即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期间举行了大陆规模最大的客家研究讨论会。    1989 年,由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梅州人物传》出版发行。同年末,市志办组织撰成《客家姓氏渊源》一书(后来再出一本),为梅州客研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1990—1991 年    1990 年 3 月,梅江区侨办《客家人》杂志创刊。同年嘉应大学将原来客家研究室扩大为 “ 客家研究所 ” ,不久,出版《客家研究辑刊》定期刊物。 10 月 10 日 —11 日举行该校第一次客家研讨学术交流会,会上宣读论文的有 30 多人。    1991 年 4 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湛江师范学院刘佐泉教授(梅州兴宁人)《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一书,这是大陆第一部系统全面讲述客家问题的学术著作,书中已提到创建 “ 客家学 ” 的问题。    1991 年,由梅州客家联谊会、嘉应大学和梅州民俗学会组团于 9 月 24 日至 10 月 27 日,为时逾一月,对中原、华东 9 省 15 市县进行客家历史和文化的考察。 1992 年 9 月客家艺术节在梅城举行。泮坑举行客家山歌会。       1992—1993 年    1992 年 3 月,继 1989 年之后,梅州市志办编辑《客家姓氏渊源》套书(两本)出版。    1992 年 11 月,梅州客联会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这次研讨会有近百名专家学者聚会梅州,会后出版《客家人面临时代挑战》,这次研讨会对梅州客研重点扭转到现代客家研究方面有相当作用。    1992 年 12 月 26 日,中央电视台人员来梅拍 1993 元宵晚会 “ 神州百姓闹元宵 ” 电视节目,副市长何万真组织人力、物力紧密配合。此节目全用梅州人文作实景(街景在梅城凌风路,会场在梅县体育场,耍火龙请丰顺火龙表演队,古建筑用闻名于世的客家民居 —— 我市大埔县大东乡花萼楼)。    1992 年,由梅州在广州工作的学者黄伟经、刘发清主编《客家名人录》第 1 卷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其第 2 卷于 1996 年出版。    1993 年 1 月,由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黄钰钊、陈广焕等编撰的《梅州客家风俗》,由暨南大学出版。同年,省第五届艺术节,我市《啼笑冤家》获奖,作者罗锐曾。    1993 年 8 月,由嘉应大学客研所副所长陈修副教授所著《梅县客方言研究》一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梅州改革开放以来对客家话作学术研究第一部著作    1994 年       2 月,谢栋元(梅县人)先生《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北方话变化来考察客家话形成颇有见地,值得研究客方言人员参阅。    3 月,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房学嘉先生著《客家源流探奥》一书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该书关于 “ 客根 ” 论述许多学者提出质疑,梅州学者曾撰文议论并具体指出该书存在某些不足。    8 月 12 日,广东梅州客家研究会成立,谢强华、何万真被选为名誉会长,严峻任会长,黄顺昌、陈美豪、刘南彪任副会长,黄钰钊、罗滨等为顾问。创办《客家大观园》会刊。    9 月,知名客籍作家张永和撰《李光耀传》( 1989 年曾《李登辉传》)出版,张永和可说是客家文史界开为生人作传之先河。    10 月,岭南文库负责人岑桑帮助下,决定将梅州客联会编写一部介绍梅州史地人文的书稿,即《锦秀梅州》,作为 “ 岭南丛书 ” 正式出版,并作为 “ 世界客属 12 届恳亲会 ” 在梅举行的献礼。同月,由温文瞻、彭钦文编撰《梅县名人的故乡》一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12 月,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客家山歌电影《啼笑冤家》在梅城百花洲影院举行首映仪式。   《锦绣梅州》于 1994 年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人民画报社退休高级摄影古进(梅县松口人)摄编《客家人》画册在北京正式出版;谢永昌著《梅县客家方言志》和罗英祥著《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也在此时出版。    12 月 6 日 —8 日,世界客属十二次恳亲大会在梅州举行,共计国内外嘉宾 2300 多人,与此同时还举行 80 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 “ 客家学构建学术研讨会 ” 。    12 月 7 日,在客家学构建研讨会上,市客家研究会会长严峻发表了《关于客家学构建的几个问题》的发言,我市平远文化局凌双匡讲了《建立客家学构想》,嘉应大学副教授陈修也印发了《构建客家学之我见》的文章。       1995 年       5 月 1 日, “ 客家在乡商人与地方文化 ” 考察研讨会在嘉应大学举行。   本年梅州市属各县新县志先后正式出版(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审定)。   祖籍梅州的世界著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 6 月 10 日 —12 日访问梅州,由副市长何万真陪同参观客家名人展、叶帅故居、嘉应大学,并与梅州《客家人》杂志编辑座谈。同年,我市山歌剧团《山捻果》获我省第 6 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次年在京演出再次获奖(编剧廖武)。    7 月,由嘉应大学中文系编写、侯复生任主编的国内首部《客家话字典》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7 月,蕉岭赖雨桐《客家研究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2 月,市政协《梅州文史》第 10 期发表了丘菊贤、刘南彪、叶扬三位教授,王东博士、黄火兴作家等四篇文章,旨在与《客家源流探奥》一书作者房学嘉先生探讨 “ 客根 ” 问题。    1995 年,张维耿《客家话词典》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 年,梅州文学笔会(省作协与市文联主办)是梅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学盛会,有作家、记者 300 多人参加。        1996 年       3 月 13 日,首部反映客家妇女美德 10 集电视连续剧《客家女》在梅州开拍。    4 月 12 日,大型系列电视剧《叶剑英》在梅州举行首映仪式。此前,《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由邓小平题书名)也曾在梅州发行。     6 月 18 日,嘉应大学举行聘请著名的香港客籍企业家曾宪梓(梅县人)博士为名誉校长受聘仪式、宪梓教育基金会设立仪式以及宪梓体育馆奠基仪式,同时还举行《曾宪梓传》学术讨论会。    7 月,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一书出版,该书阐述了客家与近代革命的关连。    12 月 23 日, “ 中国民居环境学研讨会 ” 在梅州举行,全国近 50 名建筑专家对客家民居进行了参观考察。          1997 年       4 月,由广东省委、梅州市委、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合编的《古大存纪念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蒲一波作序。    5 月 8 日,梅州市举行叶剑英元帅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广东省委副书记黄华华、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出席大会并讲了话。    9 月,由吴宏聪、李鸿生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丘逢甲研究》一书。    12 月 13—15 日,由赣南、闽西、梅州三地客研组织合办的客家渊源与界定学术讨论会在梅城举行。    1998 年    1 月,我省著名作家,原广东省文学院长程贤章《围龙》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2 月,梅州成立客家艺术研究中心(隶属梅州客家联谊会)。    2 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中心制作的《客家人文》(光盘)出版发行。    6 月,谢永昌著《梅州客家风情》一书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7 月,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    9 月,梅州客联会组织人力将上年客家界定研讨会近百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编辑成册,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客从何来》,该书由何万真作序,黄玉钊、严峻、丘菊贤负责编审出版发行。    10 月,梅州第一位系统研究客方言的先贤罗蔼其先生生前潜心著述《客方言》一书,由陈修点校, 1985 年早已完成, 1998 年 10 月由《兴宁文史》(主编黄彩灵)汇集《客方言》其他资料如罗蔼其传、序等,交由世界华人出版社出版。    11 月,世界客属第 14 次恳亲大会在宝岛台湾台北市举行,我市由市委书记谢强华率团参加这一盛会。大会还负责策划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房学嘉参会论文是《女性在家庭与宗族中的地位》。据知十四次恳亲大会评选出一批 “ 世界客属杰出文化人士 ” ,梅州有 3 位,他们是程贤章、黄火兴和谢永昌。    11 月,嘉应大学和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 客籍作家与作品研讨会 ” ,出席会议的有 60 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他们对客家文学界定、客家文学特色等方面作了一次较深入的讨论。一部表彰我市荣誉市民祖籍大埔在马来西亚定居从商的爱国企业家萧畹香先生传,于 1998 年在马来西亚出版。    1998 年底,大型电视记录片( 12 集)《客家人》由中央电视台、深圳大学、梅州市委联合拍摄已经完成,它是最系统、全方位介绍客家人的电视片,摄制组跑遍了国内 10 几个省,国外许多地方拍摄客家人事,该片脚本撰写得到梅州客研学人大力支持和帮助。         1999 年       4 月 28 日,广东梅州客联会举行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谢强华选为会长,何万真选为理事长,廖运生为秘书长。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联谊和客研交流工作,客联会增设客家研究会与市客研会紧密配合促进发展,严峻被聘为会长,丘菊贤、陈美豪、廖练迪、谢永昌为副会长。    8 月 27—28 日,广东省客家联谊会在广州举行 “ 面向 21 世纪客家文化研讨会 ” 。    8 月 21 日,梅州市客家音乐研究会成立。    8 月,梁景雄著《客家情韵》一书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同月,由河南大学教授、市客研会副会长丘菊贤先生撰写《客家综论》一书出版。   由嘉应大学主办 “ 客家民俗与客家文化 ” 客家学研讨会于 10 月 8—10 日在嘉大举行。    10 月,一部由刘世敏(北华大学副教授)著《艺海逆舟》(亦称林风眠传)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0 月,由李国泰(梅县《桥声》副主编)编著《释瑞基传》,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11 月,祖籍梅州大埔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世界客属十五次恳亲大会。    11 月,祖籍梅州大埔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世界客属十五次恳亲大会。马国总理马哈蒂尔专门接见了张永和先生,张先生把刚出版《马哈蒂尔传》面赠马哈蒂尔总理。张永和 10 多年来通过纪实文学体裁出版了《胡文虎》、《李登辉》、《李光耀》、《阿基诺》、《田家炳》等多部著作介绍客属知名人士而闻名于世。   同年,市客家山歌剧《山魂》(廖武、肖伟光编剧)和《山寨红灯笼》(罗锐曾编剧)获中国戏剧创新奖。         2000 年    1 月 13 日,新编的《梅州市志》(历时 8 载,共 260 万字)在迎宾馆举行首发仪式。这是梅州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大事,这三大本的新市志是在我市 50 多部专业志基础上撰编成的,它是经二三百位编审人员辛勤劳动的硕果。    2 月 13 日,《梅州日报》 “ 理论与探讨 ” 专栏发表了一批梅州客家研究者建议重视客研接班人培养和客家学的构建的文章。客研会会刊《客家大观园》最新期还辟专栏,作为新会员的练笔园地。    2 月 12 日,由梅州客联会何万真理事长主编的《世界客家名人谱》(一)和祖籍我市大埔现任职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叶晓燕女士(研究员)策划的《客家人文》(光盘)在市华侨博物馆举行首发式。    6 月,凌双匡著《客家世界》由天马图书公司出版。    9 月 1 日,市客联理事长何万真先生《求真之路》一书在梅州市政协礼堂举行首发仪式,各界人士 100 多人参加。    10 月,退休回家乡梅州定居的河南大学教授丘菊贤继去年 8 月出版《客家综论》之后,另一新作《梅州客家研究大观》面世。    10 月 28—30 日,梅州历史上两位知名艺术家林风眠(画家)和李金发(诗人)诞辰 100 周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召开隆重纪念会并举行一次高规格的学术讨论会。 28 日上午 8 时半, 300 多人在市委礼堂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会议由政协主席、客联会理事长何万真主持。会议之后,由近百位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分组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中国作协王巨才等三位主要领导,省作协蔡运桂、廖红球、程贤章等多位领导和知名作家以及全国各艺术院校教授、专家。其中有广东画院教授王玉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裘沙、南京艺院苏天赐教授、上海画院朱朴先生广东美院和华南师大唐大禧、罗镜泉等 10 位教授、四川大学《李金发传》作者陈厚诚教授、北华大学副教授《林风眠传》作者刘世敏女士等。    11 月 15—17 日,由梅州客联会和客研会共同主办 “ 第四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 。    11 月 18—20 日, “ 世界客属第 16 届恳亲大会 ” 在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我市派有 61 人的代表团(团长魏潘尧、副团长何万真、秘书长廖运生等)参加。         2001 年    3 月 18 日 —19 日,四川成都举行第 2 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主题是四川与客家世界(按四川是我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有客家人 250 万左右)。    8 月,由梅州客家研究会副会长丘菊贤先生(河南大学教授和另一家研究副会长廖练迪先生(嘉应学院副教授等编辑的《韩素音研究文集》正式出版。   诚如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的 “ 族谱(研究)记述能由宗族团结扩充到民族大团结 ” ,新世纪前后,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兴起一股 “ 修谱热 ” ,如黄、王、周、梁、邓、章、张、李、廖等姓均先后成立修谱机构,称 “×× 文化研讨会 ” 或 “× 氏宗亲联谊会 ” 、 “× 氏修谱文献研究会 ” 等等,多家完成新族谱的编纂,真是民间说的 “ 盛世修谱 ” ,此举不光寻根问祖需要,也是中华大团结、大统一之需要,据知台湾 95% 以上各姓氏根在大陆 …… 。    12 月,《梅州华侨志》出版,全书附记:经市领导研究决定,原市客家研究会主办的《客家大观园》杂志合并入由梅州客家联谊会、梅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市梅江区侨务办公室三家主办的新版《客家人》。
个人分类: 资料|34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讨厌的臭虫与头虱
张维耿 2016-6-13 08:01
讨厌的臭虫与头虱
讨厌的 臭虫与头虱 臭虫与头虱非常令人讨厌,而今似乎已绝迹了,想起来也还真有些后怕啊! 臭虫客家话称“干蚍”,为畲语借词。旧时家里睡觉用的栏床,在接榫之处常藏匿着臭虫。给臭虫咬了,皮肤上起个小疙瘩,痒得很。床上有了臭虫,常令人睡不安觉。一到春节前大扫除,把床板一块块拆下来,用力往地面一 顿 ,就见不少臭虫掉了下来。 记得在农村工作时,有一回到泗都乡过龙 岰 村,住在一贫农家里。俗话说:“干蚍食客。”也许臭虫就专咬我这不速之客。那晚无法睡着,打开手电筒一照,床铺上爬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臭虫,令人毛骨悚然。 自从有了敌敌畏之后,喷些在床板上,渐渐地,臭虫被消灭净尽了。人们不再受臭虫之苦,莫不是一大快事。 虱子,客家话叫虱 嫲 ,冬天常藏身棉袄。动物身上也长虱子,有狗虱、猫虱等,客家人就又把虱子叫“狗虱”。客家俗话有云:“虱 嫲 无目,飞过三间屋。”说明虱子这种飞虫,很容易四处飞跳。记得 1964 年冬,我与高年级的学生到三水县高峰公社参加小四清。村民吃过甘蔗,喜欢把蔗渣往地上吐,虱子就常在蔗渣堆里钻来跳去。有一位女生给虱子咬过,引起过敏,身上起了许多红疙瘩,痒得难受,抓破了就流血,只好让她提前回校医治了。 虱子要是长在头发里头,那就叫头虱。头虱很小,肉眼看不见。头虱产的卵倒是白色的,粘在头发上,能清楚看到。头上长了虱子,奇痒难受。记得小时候,妹妹长了头虱,我们一家人都传上了。那时在头发上抹些煤油,用围巾扎紧,两个小时后解开洗干净。用这种土法杀灭头虱,还是顶有效的。 现时城乡环境卫生条件好,市面上也有多种杀虫喷液。床上早就看不到臭虫,也不见有人长头虱了。臭虫和头虱,年青人已不知是何物,也许只有老人还留在记忆之中了吧。 ( 2016 年 5 月 8 日) 臭虫( 干蚍 ) 虱子(跳蚤,虱嫲) 头虱
个人分类: 回忆录|4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黄丹【油桐花落感念生】
阿丹姐姐 2016-6-2 11:51
黄丹【油桐花落感念生】
幼年时,我们住在梅江边。沿着有茂密植被和竹林的河岸顺游而上,约一里路的地方有个造船厂,在厂区和宿舍附近的河岸边,散落生长着几棵高大浓密的油桐树。 每到四五月间,便是白色油桐花开的季节。当时自己还在念小学,如果不用帮忙做家务的早晨,便会早早起来,带上书本去河边晨读。河堤两边的青草碧绿柔软,草尖上顶着露珠,空气里是各种植物清甜香润的气息。 偶有晨起的大人们骑着单车匆匆而过。我和不远处几个早读的孩子,各自选好地点坐下读书。若在油桐花开的季节,我便会选在油桐树旁边,只因那一地落花。似乎在花儿旁边,便能沾染些秀美和雅气。 读累时,放下书本,不觉屏住呼吸,看着那五瓣的白色小花,不知如何才能形容那不忍触碰的纯洁和美丽:花瓣儿沾了清露,静静地铺满了草地、泥土路上、或是车辙里、烂泥中。那些刚落下的花儿,洁白素雅,没有一丝的破损和污浊。尽管身落尘埃泥沼,依然如在枝头时清新简朴,洁净动人。 小心捡拾一些花儿,鼻尖凑近那纯白的花瓣和粉红或淡黄的花蕊,忍不住轻轻唱起了歌。干净素雅的油桐花,就这么伴我渡过了少年时代的那些春天。 虽然那时的自己,常因数学成绩不好而难过和愧疚,也曾因思念远在他乡的父亲而偶感失落和沉默。 喜欢这素雅平凡的花儿,也许从小就懂得,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女孩。 而渐长之后,更清楚我们只能澹然面对周遭的一切。 作为女子多会怜惜落花,但在少年时看过多次桐花之后,因有浅悟,除了不再忧伤,反懂了其隐若的禅意。那随风雨飘落的桐花,则让人除了欣喜更觉坦然。 也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将这平凡而雅致的精灵捧在手心,不然那树冠之上如雪的花,是只可仰视很难触及的。 如今的山里,也多见桐花,也常见人弯腰捡起那小花,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把它们放在鼻尖,然后绽开一脸笑意。现实中的疲惫和烦闷,都在它那简洁素雅的美好中,悄悄滤去了吧。 有一回独自去爬山,走到拐角处,不禁发出一声惊叹:山道阶上和两旁的草地,都已安静地铺满一地粉白的桐花,其中淡红和金黄的心,则像是它们动人的笑颜。 伸出手,又怕惊扰了它们。那些落在淤泥中,依然不改容颜、 不吭不卑 的圣洁花儿,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难想象,落下来的那刻,它们和千百年前至今一样,都是义无返顾和无怨无悔的。 不管在枝头或将飘落何方,身陷何处。对于它们来说,盛开和飘落,都是一场平淡与美丽并存的旅程。 如果它们的飘落,能滤去一些尘世的阴郁和心灵的雾瘴的话,它们便是勇敢和美丽着的。 不由想起客家梅州的晚清杰出女诗人叶壁华,所作诗词流传后世,而投身于教育事业之功德,更是劳苦功高。只是佳人命运坎坷, 其幸福婚姻生活未能长久,中年丧夫之后的她,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抚育了四子一女。 " 悬绛帐于围屋,招眉黛于近邻,月入微薄,以补家用 " 。如此 客家女子,其温婉才智与面临困境时的强韧精神,令人歌泣动容。 还想起自家的姑婆,她是爷爷的亲妹妹。如若还在世,也该百岁。她自小聪慧秀美,长大后就读于当年叶璧华倡导创建的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的薪酬足于养活全家。而当年,柔美文雅的姑婆更是青年守寡,顶着重重压力和迫害,将八个月大的独子养育成人,而后,其子孙都异常优秀。 想来,那时的叶璧华与后来的我家姑婆,当年她们所处境地,也真如那油桐花无异。若不是骨子里那份源于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也怕是难于维持。 心绪更软 ,捡起两朵白色小花,伴这一路因它们感怀和鼓舞的旅程。枝头油桐花已然飘落,但它的素美和隐藏的感念却长留人心。 惟愿平凡的我们,同样懂得淡然面对一切,方能收获和延续美好。 一年一度油桐花开,整个五月,因它的盛开而心念不息:它朴实素雅的模样和色彩;那安然自若的飘落而曾有的骄傲与无怨无悔,一如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作者简介:黄恩,笔名黄丹、水蓝天心。 70 后客家女子,自由撰稿人、承接软文写作,人物传记编写。广东梅州市天心茶行主人,十多年实体店经营地道武夷岩茶。崇尚简单生活。多篇散文、小说、现代诗被多家报刊杂志选登。现任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作协秘书长。 2015 年中国十大新派作家诗人评选得主之一。个人公众号:香漫水榭,愿用文字,芳香灵魂和周围人群。
个人分类: 香漫水榭 黄丹|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的尚红习俗
异度尘缘 2016-5-16 08:52
◊刘耀奎 红色代表吉祥、喜气、热烈、平安,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客家人特别垂爱红色,认为红色有驱邪、压惊、镇妖之功能和逢凶化吉、祈福纳祥的作用。因此,事事都与红色联系一起,演绎了别样的客家风情。 贴红。百节年为首,过年是客家人最隆重、热烈和最红色的节日。挨家挨户都要贴红色对联,红色楣联,主要生产工具如打谷机、拖拉机等贴上红纸。主要附属设施如猪栏鸡舍、水井粮仓都要贴上红纸。主要交通工具如摩托车、汽车都要贴上红纸。房前屋后的树木花卉都要圈上红纸。操办喜事如婚嫁迁居都要贴上红色对联,走亲访友的所有礼品都要贴上红纸。探亲访友的礼品、鸡笼、箱盒都要贴上红纸。这样贴红,虽然没有细致的雕琢,没有精美的装饰,但有着别样的意义,不仅图个吉利,还对他人盼个吉祥。 挂红。无论是乔迁、婚庆,还是建房封顶、居家做灶,都要挂红,客家语叫“攀红”,娘家或主要亲戚都会送“红”表示祝福。这红就是一条普通的红布,可表达的情义深长。把这些红布横着挂在大门上方和厨房门上的时候,要燃放鞭炮,喜气冲天。宾客同贺同乐,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吃红。客家人逢年过节,请客做酒,都要加工红烧猪肉,都要添加食红或红曲,这道鲜红的菜称“桌心”,意含好事好头,大吉大利。婚宴,娘家来的客人每人都要吃红蛋,意指人逢(红)喜事,团团圆圆、美满幸福。谁家添新丁时,要请大家吃新丁米反,以食红添色,红红顺顺,长命富贵。办丧事,来烧香吊念的亲朋好友每人吃两个红蛋,主家会对客人念念有词:健康长寿,带子带孙。真所谓“肚里有红,其乐融融”。 穿红。客家人认为逢自己生肖的这一年是本命年,十二年一遇。这属相年,有“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传说。为了消灾免祸,趋吉避灾,要穿红色衣服,度过平安岁,迎来好运年。 披红,戴红,系红,扎红,赏红等尚红传承与演变,记载着客家人奔放浪漫的心路历程,弥漫着浓浓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情结,渗透着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客家人尚红的习俗,氤氲着古老的传统气息,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心理安慰,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来源:闽西新闻网)
1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邮票上的客家人系列之——叶挺
随缘 2016-4-10 23:22
邮票上的客家人系列之——叶挺
叶挺 ,生于 1896 年 9 月 10 日, 1946 年 4 月 8 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896 年 9 月 10 日生于一个贫苦农家。 7 岁读书, 15 岁入惠州府立中等盐业学校就读, 16 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探求救国救民道路。 1919 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 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 6 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 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2 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 年 9 月回国。 1926 年,在北伐战争中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 年 8 月 1 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 11 军军长。同年 12 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 年 5 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 年 10 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 1946 年 3 月 4 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3 月 7 日被中共中央批准。 4 月 8 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终年 50 岁。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 “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 朱德提词: “ 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 ” 周恩来写了《 “ 四八 ” 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遗著有《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等,他记录军旅生涯的部分照片,被收入《叶挺将军摄影集》。 ——文字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邮票上的客家人系列|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童养媳歌谣一首
张维耿 2016-2-5 08:15
童养媳歌谣一首 客家人旧时有将三几岁的女儿送人当童养媳的习俗。童养媳在婆家多遭虐待,一回娘家往往不愿归去。看下面这样一首童谣: 初一又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 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又话神下天,初六又话出哩年, 七不去来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舞, 索性月半过哩正来归。 这首歌谣,表现出旧时童养媳年前回到娘家,想多住一些时日。童养媳也真聪明,竟会有那么多的托词啊!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俗语正解(11) “韧床”与赖床
天伯公 2015-12-8 09:25
俗语正解( 11 ) “韧床”与赖床 丘桂贤 韧床,意指赖床。 床,客家人俗称床为“眠床”。衣食住行里,人们对所居之屋,所睡之床十分重视,因为人们在床上度过的时光非常之长。诚然,人人都有过恋床,赖床的经历,偶而的赖床亦无可厚非。 赖床,是指不想起床,不愿离开床。赖,【类篇】一曰恃也。【疏】万代常所恃赖。意即依靠。《现代汉语词典》中“赖”字解释为“留在某处不肯离开”,这个解释实是“恃”义之延伸。 客家人不说“赖床”,而是说成“韧床”。韧,【说文】柔而固也。即表示结实,柔而不易断。现代汉语里“韧”亦可用于形容劲头和 精神的顽强,但客家语里“ 韧 ”的意义更偏向“ 柔而不易断”,即强调其黏性和可伸缩的柔性,其意义也被引申,其黏性引申为留着不离,犹同粘连着一样。因此,“韧床”就是指本该起床,却又如被粘连着,不愿起来;另一方面,其柔性亦引申为行为力度不足或行动缓慢。客家语有“韧一下”、“韧手”、“韧脚”等说法,这里的“韧”就是指行动缓慢,行为力度不足。举些例子:刚想买股票,韧一下,又冲高了,十分后悔;看中一件新衫,想买下来,一看到标价又韧手了;佢十分韧,一滴消息都唔肯透露。 古时,韧与忍相通,当今,其表达的意义与用法已完全分化了。韧是形容词,但客家话里也作动词使用,这是语言地方化发展的结果。例句: 1 、今朝晨好冷,一韧床,结果上班迟到啦! 2 、 想去买夜宵,一开门看到落雨,又韧脚了。
个人分类: 客家俗语|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潮汕人和客家人
郑壮旺 2015-11-2 14:02
潮汕人和客家人
潮汕人和客家人 郑壮旺 在果菜批发市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光着上身,腰间绑着一条长长的多用浴 巾,用生硬的普通话或客家话和顾客交流,这些人没有体面的衣着,没有漂亮的豪车,既是老板也是工人,事事亲力亲为。他们整天在市场进进出出,路边摊和大排档是他们最常光顾的高级场所,一碗白粥一条巴冷鱼干,几块钱可以吃得津津有味。单从外表上看,谁也想不到他们月收入上万元甚至更多,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他们就是潮汕人,手里掌握着市场上某种产品的绝对控制权。 潮汕人务实,只要能多赚点钱,再苦再累都没有关系。 在职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光亮的高级白领,开着漂亮的私家车,进出高档场所,一顿饭就得花几百块钱。从表面上看,他们绝对是百万富翁级别的人物,可实际上他们一个月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是十足的月光族,靠透支信用卡上的钱维持日常开支。他们的房子和车子都是贷款买的,首付的钱还是父母给的,过着数钱过日子的生活,可不管手头再紧张,表面功夫还是一定要做足。他们就是客家人,过着体面而又钱包空空的生活。 客家人好面子,为了体面地活着,宁愿收入少一半,也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 客家人崇文重教。 由于崇文,所以劝学。至今,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的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 ” 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民谚中 “ 传递 ” 崇文尚学的观念,也包含着 “ 耕田爱(要)养猪,养子爱读书 ” 、 “ 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 ” 等劝学内容。这些流传至今的童谣、谚语,反映了客家人崇尚教育、勤学好问的传统风尚,也因为重视教育,很多客家人在政届取得不俗成绩,成为一方大员。 潮汕人不重视教育。 不在少数的潮汕父母不重视教育,认为他们这一代没有文化,却赚了很多钱,为他们打工的有文化,却赚少钱,认为读书无用。多数潮汕父母,希望孩子能继承祖业,成为经营之才,这是他们的主要培养方向。潮汕地区的很多孩子读完初中便出来做生意,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读。但潮汕人是从骨子里崇拜文人的,韩愈被贬潮州刺史八个月,就成为潮州人心中的神,在潮汕大地上出现了韩江,韩山,韩木等,足于说明潮汕人对文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崇拜。至今在潮汕地区,哪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全村人都会为之骄傲,奔走相告。 潮汕人重商。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同样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这是一句被频繁引用来形容潮商的话。历史上的潮商与晋商、徽商齐名,为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在海外,出现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潮商,在内地,也出现了以马化腾、黄光裕为代表的大批成功潮商。 客家人轻商。 在客家人眼里,从政者的地位是远远高于从商者的,在潮汕人眼里则相反。在客家地区,一个开酱油厂的私人老板,肯定不如一个领导的秘书那么抢手,客家的父母和客家的姑娘会首选领导的秘书,因为体面又有权力。而潮汕的父母和潮汕的姑娘则会首选开酱洒厂的小老板,因为赚钱多又自由。 潮汕人团结但排外。 走到哪里 , 只要你说一句 “ 胶己人 ” (潮汕话自己人的意思),没有不帮忙的。批发渠道很多是潮汕系,零售渠道大多也是潮汕系,他们彼此对潮汕人的认同感强,互相帮衬,互通有无,共同发财,总是能拿到最便宜的货源,开店赚钱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一些。有一次我在揭阳马牙路口等车,过来几个小青年,其中一个人挽起袖口露出针口说,给点钱他花,没有钱他会死。我用潮汕话和他们说 “ 胶己人 ” ,旁边有很多外地人,他们就没有说什么走向其他人了,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讲同样母语的家乡人是多么地关照。 客家人包容但凝聚力不强。 客家人则不同,他们可以任由外地人在本地生存发展,并和他们交朋结友,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本地人之间,一旦有利益上的冲突,便会一改平时友善的面孔,变得狰狞,有些甚至是亲兄弟都可以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在外地客家人遇到客家人,除了感觉乡音熟悉外,没有多大的感触,只要涉及到利益,该怎样还是怎样,和其它人没有什么两样。 潮汕地区的经济是抱团发展的,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大部分人都集中做某一个产业,比如苗木,服装,或玩具,在家门口便可以随便找到赚钱的活。而客家地区则不同,本地企业廖廖无几,要谋生就要离开家门到很远的地方上班,甚至是远走他乡。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潮汕地区的经济是远远发达于客家地区的,因为很多人在家里干活就能养活自己,而客家地区则不行。但从长远来看,潮汕人不重视小孩的教育,企业要做强做大,缺乏后劲。而客家人重视教育,小孩长大后有文化,势必会在各个领域都占据重要的领导位置。客家人掌权后,虽然会对家乡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然而客家地区的创业氛围不浓厚,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缺乏动力。 我的父亲是重商的潮汕人,我的母亲是崇文的梅州客家人,出生在潮汕地区,成长在客家地区。从理论上来讲,我若能取长补短,将潮汕人和客家人的优点集于一身,前途是大大光明的。然而我却背道而施,非但没有集两家之长于一身,反而集两家之短于一身,所以过了而立之年,仍然一事无成,两手空空,目光迷茫…… 自己前途渺茫,但并不代表没有希望。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将孩子们的户口落在潮汕老家,让他们记得自己是个潮汕人;将孩子们安排在梅州读书生活,让他们从小便接受崇文尚学理念的熏陶。希望能将潮汕人和客家人的优点集中在他们身上,成为客家地区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潮人,将来做个崇文重商的成功潮商! QQ/ 微信: 274300511
17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客家颂
如渊乐世情 2015-10-19 22:50
梦里客家:想起那山下圆圆的土楼围龙的家悠悠梅江水长长蜿蜒山,知否知否,甜甜的娘酒清香的茶客家古镇白墙青瓦窄巷小桥流水眷恋的细腻温婉有着难以割舍的的深深眷恋。尤其是乡村古镇,更象是刻在心上的刺青,那些古朴典雅的围屋建筑,那些如烟如幻朦胧的悠悠古巷,蜿蜒阡阡河道,那些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那些河埠拱桥,那些人文情怀,无一不烙印在内心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涂抹,都挥之不去。水榭楼阁雕梁画栋魂牵梦萦,哪怕一阵风,都带着花的香息,哪怕一阵雨,都带着水的脉脉。此去经年,浮生若梦,多少流年暗换,古老围龙屋给人的,又何止是温婉柔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轮回千年的世事沧桑,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灵性,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行走在诗意含蓄的梅江河畔,云淡风清低眉垂首,亦会有感动在心头。如是老去的时光在生命的皱褶里遗落下来的风情万种,那或明或暗的灯火,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闹市中,也能觅得一丝清宁。它似一支竹笛,幽远绵长,吹响在我们生命的原野,那清丽婉转的笛音,让我们走的再遥远,也能找到心的归途。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奢望:在最充满温情的地方,守一段最美的爱情,做一回生活的宠儿。然而很多时候,每每,穿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面对越来越高耸的楼宇,出入越来越高端的场所,享受越来越丰盛的美食温馨、浪漫、而富有情调。在庭前品茶,在花间醉酒,闲敲棋子,著书泼墨,而这样安逸的生活,唯梦里水乡才给得。在无数个与古镇对望的日子,我和所有无缘与之相守的人一样,只能借一纸墨香,在古老的韵律里徘徊。直到有一天,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神往,客都梅州成就了多少寻梦与圆梦的首选。山青水绿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是啊一个完整地保存着古典风格风貌和格局,素有“中国围屋传奇”之美誉的古镇;一个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翰墨流芳,诗画般唯美的古镇;一个回荡着朗朗书声,孕育过文学巨匠茅盾,拥有独一无二草本彩烤陶艺制作的瓷器、各式古物馆藏、佛门道观,原汁原味生活着的古镇。走进景区,仿佛走进了一幅古老而意境幽远的水墨丹青画轴里,那依水傍街,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那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那爬满青苔的河埠石槛细雨般幽深绵长的古老街巷…无一不震撼人心。这种感观上惊艳的美,一支瘦笔又怎能写尽,或许只有身临其境,亲自踏上悠悠的雨巷,住一住古朴的民居,摸一摸古老的藤蔓看一看古旧的典藏,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赋予它的厚重,才能真正感知它的妙不可言。小桥、流水、烟雨、人家,处处都浓郁着诗情画意。如果说水,是古镇永恒的主题,那么围屋建筑便是这首主题曲中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而现代新建筑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河流密度和桥梁数量搭配均衡,水阁风韵天成,面朝古街,背倚市河,清一色木质结构,外涂漆,有窗,屋屋相连,绵延数里远。流水潺潺,鱼鳞状的青瓦在屋脊上连绵起伏,那沾染上烟火味的醉心之美,自无需说。坐在游船上,看河两岸那些远了又近了的景,那青灰色的瓦片、起伏的屋脊,那飞翘的檐角,雕花门窗,禁不住浮想联翩。试想,在某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水阁临窗的小木桌上,借一盏台灯桔黄色的光,铺开信纸,将心中玲珑婉约的心思一句一句写在粉蓝色的信笺上,然后轻轻折叠,放进信封,遥寄给思念的远方。或者是某个细雨缠绵的秋夜,捧一杯菊花茶倚窗而立,看细密的雨点滴落在水面,任清凉的晚风吹起发梢,吹皱阁楼下那泓流淌的水。微微的遐思里,往事随雨点穿尘而来,密集而下,剪不断,理还乱,此时心,也一定会沾上水气,细腻而湿滑。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故居、书院、道观、当铺,古迹名胜俯首皆拾,名俗馆藏亦如瑰宝,让每一个与之邂逅的人,都甘心沉沦,来过,便不想离开。走在悠长的亲嘴巷珍珠巷,看青青的石板垒起故事,看苍劲的藤蔓爬过墙角,看高高的屋檐讲述传奇,看流年似水匆匆而过。感觉每一片苔癣轻触一扇扇古老的门窗,思绪万千?客家梅州,就是这么一个能够让人情不自禁,触景生情的地方。试图推开一扇窗,青山绿水早已经为我打开一扇门,茶叶清香沙田柚子的智慧,心再一次被深深震撼。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刻版,刮浆,再经过多道印染工艺制作而成的纯草本手工布艺,就象一股清新而自由的空气,带着原野里泥土的芬芳,在空旷的晒布场上飘飘荡荡。那纯粹的蓝,那质朴的白,那如精灵般飘逸的美,涤去浮躁,摄人心魂,让人一下子就回归到了纯真年代。穿行在舞动的青山绿水古镇农家的女孩。闲时,也会去院里采一枝梅花或素桃,插在古旧的白瓷瓶里,也会给茉莉浇水,将白兰花串成一对别在衣襟
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典汇家具客家人的现代家具产品精质非凡
小木屋 2015-7-31 16:04
淘宝直销店:美典汇
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的乡愁
朱迪光 2015-6-10 22:55
客家人的乡愁
客家人的乡愁 客家祖祠,是客家文化的内核。不了解客家祖祠,就不可能了解客家文化。客家祖祠的保护惟靠自己,靠子子孙孙。君不见,栉风沐雨数百年的围龙屋,哪朝哪代不是子孙后裔在为其堂构重光?世世代代,传承香火,传承文脉,忠孝传家。有阳光就有客家的足迹与传奇。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走遍世界不忘乡愁。
个人分类: 客家民居|9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丘立才 2015-4-3 16:37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跟随他的大臣中,以介之推最为忠心。有一次,他们在山中迷路,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封赏功臣时,独独忘掉了介之推,。后来晋文公想起介之推,要为介之推封侯晋爵,升官加禄,请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赏。介之推坚拒,不言禄亦不受禄。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相互尊敬的称呼,就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来,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 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砵”;如果有孩子开学,学费不能赊欠的话,连下蛋的母鸡都得卖掉;清明春耕生产又得投资,因此此时扫墓,既无钱又无物,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们?所以从财物方面都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祐!“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1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