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标签 客家人 相关博客

tag 标签: 客家人

相关博客

分享 我是新人
青春改造地球 2017-4-28 09:18
第一次登陆梅州时空,作为一个客家人我为梅州为傲,梅州的发展为荣,梅州的点点滴滴都有我们每一个梅州人的辛勤劳作..........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为今天的时光而努力
个人分类: 志向|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 江 恋
热度 1 张维耿 2017-3-6 09:10
梅 江 恋 梅江啊,梅江!我亲爱的故乡! 1938 年,我们家从赣州辗转回到老家梅县。从此,与梅江结下了不解情缘。 梅江古称为鳄溪,又名恶溪,烙下了往昔穷山恶水的印记。丙村镇附近就有处鳄骨潭,留下过鳄鱼溯游到梅江的踪迹。 明末清初以后,大批客家人自闽江流域移入梅江一带,又从梅江走向海外。梅州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君不见,那矗立在松口江岸的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和中国移民纪念碑吗? 古老的梅江,您曾经历过多少坎坷,经受过多少磨难啊! 每当朝阳升起,电船的汽笛鸣响,与民船船工的号子声互相应和。那穿梭于梅江和韩江一带的船只,满载着离乡背井的游子和沉重的货物,也满载着梅州人民的血泪啊! 在广袤的梅江两岸,劳苦大众在租税和高利贷的盘剥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旱涝之年,三荒四月,那度日如年的生涯就更加凄惨了! 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1943 年的大饥荒,有多少沦陷区的难民流亡到梅州,有多少潮汕幼女成了富家奴婢,又有多少衣衫褴褛的饥民惨死在梅江两岸的路旁 ! 如今,梅江水变清了,梅江桥拓宽了。横跨梅江的桥梁越建越多,侨乡也堪称桥乡了。梅州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五湖四海,何处没有客都人?梅江两岸山水秀美,风光绮丽,带给了梅州民众福祉和欢笑,也吸引了众多宾客前来游赏。 梅江,我可爱的故乡。是你的乳汁哺育我成长,让我长出羽翼飞向他方。半个多世纪了,我时常思念和依恋故乡,也常回故乡喝口那清甜的梅江水。 梅江啊梅江,您是我们梅州人民的母亲河!我满怀深情,眷恋着亲爱的梅江!那养育我的梅江恩情,永生难忘啊! ( 2017-03-04 )
个人分类: 散文|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充满乡土气息的客家话歇后语
张维耿 2017-1-9 10:13
充满乡土气息的客家话歇后语 客家话有不少歇后语,有些歇后语非客家人不容易听明白的。我在中大中文系听黄海章教授上古代文学课。他在课堂上讲授唐诗《春江花月夜》,分析过该诗的艺术特点后,提问一位男生,没想到竟然答非所问。黄教授听了,用带客家话口音的普通话说:“简直是丈人佬的菜地——愕然。”来自客家地区的同学哄堂大笑,而坐在旁边的同学问我:“你们笑什么?”原来黄教授用的是客家话歇后语。我解释说:丈人佬即岳父,菜地即菜园,丈人佬的菜地就是“岳园”。客家话“岳园”与“愕然”谐音,岂不就是那学生的回答令黄教授感到“愕然”了!还有一次,黄教授在课堂上听了学生的回答说:“简直是莫名其土地堂”,也是用了客家话歇后语。土地堂即土地庙,客家话“庙”、“妙”同音,“莫名其土地堂”的歇后就成了“莫名其妙”了。 客家话歇后语在我编著的《客方言标准音词典》里收了不少。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器物类: 饭甑肚 欸 放铁尺——蒸(真)家伙 客家话称铁器为家伙。蒸饭的甑子里放把铁尺,就成了“蒸家伙”了。“蒸”与“真”谐音,运用时指真物真事,一点不假。 火砖烧瓦——共窑货 用青砖砌窑烧瓦,青砖与瓦都在同一窑内,所以说是“共窑货”。运用时指一样的货色,含贬义,相当于普通话的“一丘之貉”。 钝刀破竹——想唔开 一段竹子的“段”,客家话叫“想”。用钝刀子破竹,自然破不开那段竹子,所以说“想”不开。运用时语意双关,指对某件事情想不开。 筷 只 打铜锣 ——有都折为无 铜锣要用槌子敲,用筷子敲,铜锣没能敲响,所以说有也等于没有。运用时指某些做法无济于事。 黄鳝头掂啊起——盲打锡 黄鳝头,焊锡用的工具,因外形像鳝鱼头得名。焊头收起来,不焊锡了,客家话说成“盲打锡”。 运用时“盲打锡”谐意不予理睬。 (二)农厨类 落秧落倒麦——杂种 播种要用稻谷,却错撒了一些麦种,是谓“杂种”。运用时成了骂人的话,相当于普通话的“狗杂种”。 擂椎撑碓——无杈(差) 客家话“擂棰”即“棒棰”。舂米的碓不用时要用丫杈撑好,没有丫杈,只好用棒棰了。客家话 “无杈”谐音“无 差 ”,运用时指毫无差错 。 尖琢瓮——唔稳当 尖底的陶瓮放不稳,运用时指做事不稳当。 炙 欸装酒——唔在壶(乎) 用瓦煲盛酒,酒不在壶里,所以说“唔在壶”。“唔在壶”与“唔在乎”谐音,运用时指满不在乎。 油罂无耳——安络(乐) 油罂,盛油的罐子;油罐子没耳,只好罩个络子来提。客家话“安络”、“安乐”谐音,运用时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三)牲畜类: 骑马库棍 欸——防老成 骑马拄拐棍,为的是更稳妥一些。运用时指过分稳妥。 黄 牛过河——角顾角(各顾各) 黄牛过河时牛角碰着牛角。客家话“角”与“各”谐音,运用时指各人管各人的事。 年三十个鸭欸——唔知死 年三十是宰鸭的时日,鸭子还不知道要被宰。“唔知死”,客家话喻事态严重还不察觉。 鸡公生卵 —— 做唔到 公鸡下蛋,那是办不到的。常用来比喻事情无法办成。 卵孵鸡唔出——坏蛋 鸡蛋孵不出小鸡,说明鸡蛋是坏的。运用时谐意“坏家伙”。 ( 四 ) 人事类 叶伯姆个鸡 欸 —— 会去会转 相传有个叫叶伯母的妇人养了一大群鸡 , 她点鸡是一双一双计数的。有一天点鸡,最后为单数,不见了一只;第二天一点,仍是双数,以为那鸡回来了。如是多次。其实是每天被人偷了一只鸡,她并未察觉,自以为鸡走失后又会回来。运用时多指财物有去有来。 驳脚妹欸 —— 贪(淡)行 客家话“贪”、“淡”同音;“贪行”即“淡行”。把女婿续娶的女人认做自己的女儿,俗称驳脚,相互间没有什么血缘,来往不多,所以说是“淡行”。运用时多指彼此很少往来。 皇帝相打 —— 争天 皇帝互相攻打 , 是为了争夺天下。“争天”一语双关,客家话的意思是差得远。 背囊上 痒 —— 倒爪 往自己背上抓痒痒,要把手反过来抓。客家话“倒爪”谐音“倒找” , 运用时指不仅没得到好处,反而吃了亏。 三只手指拈田螺 —— 十拿九稳 用三只手指去拈田螺 , 一定拿得稳稳的 , 比喻做事十分有把握。 (五)神佛类 跛脚公王—— 废(费)神 梅县城南有个神庙叫泮坑公王;如若公王跛脚残废了,就成了废神。客家话“废神”谐音“费神”,运用时多指伤透脑筋。 坳上伯公 —— 两头食得 坳上,指两山之间的低洼地;伯公,即土地神。位于两山间的土地神,两头的村民都会用供品敬奉,所以说“两头食得”。运用时 喻两边都得到好处。 潮州伯公 —— 学佬神 ( 老成 ) 潮州人,客家人称之“学佬”;伯公,即土地神。这样一来,“潮州伯公”便成了“学佬神”了。客家话“学佬神”与“学老成”谐音,运用时指学稳重点。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阎王出的告示是给鬼看的,自然用的尽是鬼话。运用时指说的尽是不正经的话。 打 开庵门——看真神(诚) 客家话称“庙”为“庵”,庙门打开,才看得见菩萨,所以说“看真神”;客家话“真神”谐音“真诚”,运用时指看某人是否真心诚意 。 (六) 文字类 三字直写 —— 看川 ( 穿 ) “ 三 ” 字竖着写看成 “ 川 ” 字。客家话“川”、“穿”谐音,运用时指一眼看穿。 大字无横——人字(事)好 “ 大 ” 字没有一横 , 成了 “ 人 ” 字。客家话“字”、“事”同音,“人字”谐音“人事”,运用时指人际关系好。 报纸拿来做衫着 —— 周身係字(事) 用报纸做衣服穿 , 满身都是字。客家话“字”、“事”同音,运用时指忙得不可开交。 从上述所举的客家话歇后语可以看出,组成歇后语的方式不是用的谐音双关,就是用的语意双关。如“ 沙坝摆摊——碍航(外行) ” ,在沙摊那儿摆摊子,阻碍航行。客家话“碍航”与“外行”谐音,运用时指做事非常外行, 这就是用的谐音双关。又如“ 四丈八个龙船 —— 转唔过弯来 ” , 四丈八尺长的龙船自然很不容易转弯 , 常用来比喻思想很难拐过弯来, 这就是用的语意双关。 客家话歇后语, 其 歇后 所本的材料大都是农家的牲畜和日常用物,或是民间熟知的神佛一类,因而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容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并在民间广泛流行和运用。 ( 2017-01-07 )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4815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说腌面
张维耿 2016-10-17 08:07
说腌面
说腌面 前不久,中山大学西门出去不远,有一间梅州人开的餐馆,大字招牌下方显示“腌面”二字。“腌面”为梅州的传统小吃,没想到也流传到广州来了。 记得有几次回梅县,住在江南城区宾馆。一早起来,到小食店要一碗腌面,再加一碗三及第汤。腌面 颜色金黄 , 味道香滑爽口, 吃起来满惬意的,价钱也不贵,似乎比广州的早茶还要实惠。腌面,实际上是一种捞面,只不过用了猪油、肉末、蒜蓉、葱花等调料拌和而成的。 我还想起年青时在梅县荷泗大区工作,每当下到太平乡时,中午总是在太平寺(圩镇名)一间小食店用餐。那店主叫阿二哥,他做的腌面分红味和白味的两种。我喜欢吃红味面,是用一种甜味酱料拌和的,吃起来另有一种风味。在阿二哥店里午餐,一来可以休憩一会儿,二来可以和阿二哥闲聊,顺便了解点民情。 在广州,许多人不知道“腌面”为何物,有人从字面上看,还以为是腌制的面条呢。只有客家人一看到“腌面”二字就引发起乡愁,很想去品尝那久违的客家风味小吃了。我想过不了多久,在客家人的导引下,广州人也会喜欢上那价廉物美的客家腌面的。 ( 2016-10-12 ) 客家腌面 腌面及枸杞瘦肉汤
个人分类: 饮食文化|4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擎文化的火把——新一期《客家人》杂志异彩纷呈
杨宏海 2016-9-26 17:37
高擎文化的火把——新一期《客家人》杂志异彩纷呈
封面人物:国学大师饶宗颐 火热的暑天还未过去,初秋的季节悄然来临。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我们拾级而上,继续高擎文化的火把,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 让世人景仰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迎来100岁寿辰。本刊特推出纪念专辑。被誉为“东 方文化坐标”的饶公,虽生长在潮州,旅居香港,祖籍却在梅州,本刊在专文中首次披露了饶公与客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实属难能可贵。 文化深圳的先行者杨宏海 文化学者杨宏海走出围龙,扎根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三十年,被誉称为“文化深训的先行者”,为深圳文化建设作出三大贡献。本期转发了深圳文化杂志记者对杨宏海的专访,展示了这位梅州藉文化学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合影 深圳于去年成立了客家文化交流协会,携手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致力于传承与创新客家文化,举办以“多彩客家”为主题的深圳客家文化节,赢得广大市民的热情点赞。 著名艺术家何穗生老师 深圳文化交流协会拥有一批生气勃勃的文化精英,其中有誉称为“南方郭兰英”的著名女歌唱家何穗生,有不用乐器的演奏家口哨大师伍达泽,有勇于创新的彩书艺术家何伯俊,有热心弘扬客家山歌的客家妹琴江梅子,本期杂志可以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口哨艺术家伍达泽老师 彩书艺术家何柏俊老师 琴江梅子巫妃梅老师 在文化之乡梅州,我们欣喜地迎来又一部客家史话力作——《客家大迁徙》, 百年弦歌不辍的东山中学的校长、来自大西北的安国强先生,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全景式多维度演绎客家迁徙史,为世界客都的文化建 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举国上下呼吁加快发展足球运动的新形势下,振兴足球的历史使命又一次落 在我们肩上。本刊继策划“球乡筑梦”特刊之后,又在本期专辟“足球之乡”专 辑,以深切缅怀足坛名宿、前国足主帅曾雪麟先生,其铮铮的家国情怀足球魂,令 人永远尊敬。 前国足主帅曾雪麟先生 由深圳市客家化交流协会策划的山歌演唱暨手机接龙投稿活动,创造了用新媒体活用“山歌对歌”的新模式,在深圳客家文化节广受欢迎,本期摘登手机接龙的对歌作品,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深圳客家山歌歌咏队在莲花山献唱 此外,人们期待已久的《乡愁》征文评选,经过网络投票及专家们的认真评选终于揭晓,此次征文评选活动,引起全国各地读者广泛关注,1400多篇作品踊跃参赛,最后结果花落谁家,敬请期待《客家人》杂志第三十四期! 由本刊策划的乡愁征文大赛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1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建议在小学开设乡土课程
张维耿 2016-7-20 15:41
建议在小学开设乡土课程 我记得 1939-40 年在梅桂小学读三、四年级时,设有“梅县历史”和“梅县地理”两门课程,用的教材是梅县本地作者编写的,附有梅县地图和历史图像。学过这两门课程的学生,对梅县的历史和地理概况就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现时小学为应付接连不断的考试,特别是统考,都使用全国或本省统编的教材,乡土教材早已看不到了,更不用说设置有关课程了。 为了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使客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我以为有必要在初小学习阶段设置一些乡土课程。梅州市是世界客都,梅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世界客都,客家民系是哪个年代形成和怎样形成的,客家人迁居到梅州有些什么发展变化,客家话有什么特点,梅州的历史和地理情况怎样,恐怕没多少青少年人说得清楚的。要是在初小三四年级开设“梅州历史”和“梅州地理”课,高小开设“客家文化”课,把这三门课程各安排一个学期,每周课时一节。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教育,加深对客家文化和梅州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课时就那么一点儿,也不至于增加学生过多的功课负担吧。 建议梅州市教育局对恢复乡土文化课程和编写相关的乡土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尽快付诸实施。教材可考虑由梅州市志办统一编印。“客家文化”教材可涵盖客家人的由来和客家精神,华侨之乡——客都梅州,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客家民俗,梅州名胜要览,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客家美食等内容。开设乡土课程可先在城区小学进行试点,再全面铺开。 此建议是否可行,希望梅州文化教育界人士多多发表意见! ( 2016-7-20 )
个人分类: 建议|1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清朝以前几乎无人知晓“客家人”
罗金良 2016-6-22 16:18
清朝以前几乎无人知晓 “ 客家人 ” 公众号 罗氏金玉良言 开通,加我! 据说, “ 客家人 ” 一词,出自清朝嘉庆年间。 1808 年客家学人徐旭曾作《丰湖杂记》,首次提到 “ 客家人 ” ,其文曰: “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 ” 但由于徐旭曾著作流传不广,也少人对 “ 客家 ” 进行考证,清朝以前几乎无人知晓 “ 客家 ” 。虽然广东的一些地方文献(如 徐珂 《清稗类钞》)对客家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记述,但多停留在民族志式的描述层面,鲜见分析论证或阐发个人见解之作。不仅如此,不少人,甚至官家都说 “ 客家 ” 是蛮夷野族、草莽流寇,清朝文府名人黄节甚至在自己主编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中藐视说: “ 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粤种,亦非汉种。 ” 清代的客家名流黄遵宪、丘逢甲、钟同和等人非常气愤,广东各地客家人群起而攻之,纷纷著书立说,且成立 “ 客家源流调查会 ” ,证明自己 “ 客家人 ” 是汉人正统,不是 “ 杂种 ” ,直至广东提学使下令更改黄节的 “ 教科书 ” 。但纵使这样, “ 客家人 ” 还无法令世人相信是 “ 汉人后裔 ” 的事实,后来,客家的名人罗香林旁征博引,出版了一系列有大量事实根据和文献资料的学述著作,客家人自己也不断作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客家人为汉家正宗之说,才为世人所认可。 黄遵宪在同治五年( 1866 )的《送女弟》、光绪十七年( 1891 )的《与胡晓岑书》、光绪二十五年的《己亥杂诗》和《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光绪二十六年的《古香阁诗集序》、光绪二十七年的《梅水诗传序》、光绪二十八年的《攀桂坊黄氏家谱序》等著作中,反复地论述客家的历史,使客家问题逐渐地为人所知。被称为“开拓了客家研究的先河”的罗香林根据其多年对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科学地证明了 “ 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 ” ,有力地批驳了将客家诬为 “ 语言啁啾不甚开化 ” 、 “ 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 ” 等种种论调,捍卫了 客家人 的社会地位。 50 年代初,罗香林推出了客家研究的又一力作《 客家源流 考》,从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说起,对中华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考证,是客家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为客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温仲和的《嘉应州志》、丁日昌的《奏疏》、胡曦的《广东民族志》、黄钊的《石窟一征》、杨恭桓的《客话本字》、罗蔼其的《客方言》 12 卷等,都对这一时期的客家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客家人 ” 被世人所知,还因清朝年间出了三件影响朝野的大事件:一是太平天国起义,整个义军几乎都是客家人,首领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都是客家人。因为太平天国横扫大半个中国,震惊中外,人们对史不经传的客家人开始刮目相看,中外学者也就纷纷研究起 “ 客家学 ” 来。 还有一件就是清明时期大规模的两广“土客战争”,的客家人和土客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械斗,历时 10 多年,死伤 50 万人,据说土客死了 30 多万人,同样引起中外震撼。 还有一件事,就是武状元李威光的事情。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梅州五华一下子出了三个武举人 —— 锡坑人李南馨、华城人李威光和横陂人魏大斌,后来殿试,李威光被乾隆钦点为武状元,据说喜好武功的乾隆还和三位五华人过了招。三位客家人(五华人)连番中举,其影响不言而喻,不仅武林中人要研究客家人,中外学者都要研究客家人。民国时期,五华的 “ 武运 ” 转到脚上,出了个 “ 亚洲球王 ”—— 李惠堂(锡坑人)。 摘编于 2013 年 7 月 9 日 附:梅州在线( http:// www.kdmeizhou.com ) : 梅州客家研究百年大事记 _ 1905 年       1905 年广州有一本《广东乡土历史》流传,对客家的解释:认为非汉种亦非粤种,并把 “ 客 ” 字左旁加狗爪(犭客) …… 。对这些侮衅性怪说,引起客民公愤。清末回梅州定居的黄遵宪以及从台湾回祖籍(梅州蕉岭)参与孙中山同盟会活动的丘逢甲等客家知名人士,在黄遵宪住地 “ 人境庐 ” 成立 “ 客家研究会 ” ,他们立章程、发宣言,严厉驳斥上述的奇谈怪论,此后几年间,所有会员、同仁为文作诗,著书立说,均申明客家 “ 根在中原 ” ,是中原南迁的 “ 汉人 ”…… 。       1906 年      晚清嘉应州(今梅州)三大诗人之一《梅水汇灵集》作者、兴宁名士胡曦撰刊《广东民族考》一书,有理有据论证客家来自中原河洛,是汉族一支。       1907—1909 年      早年紧跟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邹鲁(梅州大埔人)与朱执信等忙于广州起义时,他忙中抽空,撰《汉族客福考》一文,论证客家与中原汉人同祖同宗同源。此外钟用和(梅县人)撰《客家源流》、史学家温廷敬(梅州大埔人、汕头《岭东日报》总编辑)还实地调查而撰《客家非汉族驳辩》,有理有据地讲及客家的由来。       1910—1920 年       1911 年发生反清大起义取得成功,建立起民国新政府, 20 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从多角度举例论证客家来自中原,乃是汉族一个分支,特别是国学大师章炳麟讲得最多、最好。    1912 年民国会员,广东知名学者,时任民国教育司长饶芙裳(梅县松口人)和粤军北伐总司令姚雨平(梅州平远人)力举周辉甫(梅县径心人)在香港创办 “ 大同报 ” ,该报发文求征文字,用事实说明客家属汉的真谛。       1921—1930 年      以梅州知名学者赖际熙、刘友梅、林翊球等人在香港成立崇正总会,并串连汕头、上海、广州客家名流,批评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把客家说为 “ 退化部落 ” 。从而由香港崇正总会赖际熙、刘友梅等编《崇正同人系谱》一书,从源流、氏族、言语言、礼俗、人物、艺文等方面论述客家,当时港粤学人著述言及客家也认为客家是南方先进群体 …… 。这一时期梅州学人著书立说,如张资平《粤客音之比较》、古直《客人对》、罗霭其《客方言》、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邹鲁《广东语言说略》等,多角度地用事实申明客家来自中原,为汉族的一支,客家始得正本清源。    1922 年,兴宁兴人罗蔼其写成《客方言》一书稿, 1929 年 6 月出版,全书 12 卷 17 万字,由中山大学校长,梅州大埔人邹鲁题写书名,国学大师章炳麟作序,罗香林作传,是系统研究客方言第一部书。       1933—1949 年       1933 年,罗香林先生《客家学导论》一书出版,该书被当代学者认为是客研集大成专著。罗香林被海内外客界公认为是客研大师。    1937 年至 1949 年,由于时局动荡,十几年间,国内外客家研究无从谈起,一片空白。    1950—1966 年    1950 年以后 30 年间,建国初大陆由于忙于各种运动且执行过左路线,文革时更为严重,客家研究无从开展。港台特殊,客家研究此时算有点例外:    1956 年,定居香港、执教香港中文大学的罗香林教授发表了系列客研新著《客家源流考》,是罗氏又一部最具权威新著;    1966 年,罗香林又一本新著《中国族谱研究》;    1973 年罗香林另一部著作《客家源流及其社会背景和影响》发表,从而奠定了罗氏为客家研究权威和大师的地位。       1971—1978 年    1971 年,香港崇正总会 50 周年大庆期间,邀请罗香林教授作客家问题专题报告,受到到会的 47 个客属社团 300 余名代表的欢迎。大会代表还作出决议,世界客属社团每两年聚会一次,这便是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至今年( 2000 年)龙岩大会为第十六次了。    20 世纪 70 年代,香港 “ 嘉应(梅州)商会 ” 办《文丛》刊物发表了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客家源流和迁徙》(英文,梁上苑译)一文,介绍了她先祖从北至南,从梅州又迁至四川(郫县)等情况。    1978 年,祖籍梅州,迁台定居苗栗的学者陈运栋撰写专著《客家人》。       1980—1989 年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于海外、港、澳、台众多的客家乡亲回大陆寻宗问祖,每年达百万人次,大陆出现了 “ 客家热 ” 。    1982 年 3 月,梅县地区举行黄遵宪故居修复落成典礼暨黄遵宪学术讨论会,有 12 所大专院校 300 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后出了论文集,开始梅州市客家名人纪念活动。    1983 年,梅州市嘉应师专建立我市最早一个研究客家民俗组织,即 “ 客家民俗研究会 ” 。   年底嘉应师专办的小型周报因有涉及客家研究,反应良好,后来,创办《客家民俗报》。    1984 年 12 月,广东省、梅州市联合举行丘逢甲诞辰 120 周年纪念会暨丘逢甲学术研讨会。    1985 年 2 月,《客家民俗》创刊,至 1989 年出满 20 期停刊,其任务转由梅州客家联谊会(客家文化研究部)来承担。 4 月,梅县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徐丹华、何万真任正、副主委,黄钰钊为方志办主任,梅州客家研究从此更有序的进行。    1985 年,梅县《侨声》复刊,《嘉应乡情报》(后改《梅州侨乡月报》)创刊。    1986 年 10 月 7 日,广东省历史学会与丰顺县政协联合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 “ 丁日昌学术研讨会 ” 。    1988 年,大陆最早探讨客家问题的会议在深圳市深圳大学举行,会后代表们向市政府建议成立客家研究机构。    1989 年,市政协为征集梅州三乡(文化、足球、华侨)资料,决定出《梅州文史》(后各县也仿照出县文史资料),今已出 14 集,此举大大推动了关于客研资料收集,也推动了梅州客家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    80 年代前后,紧跟全国 “ 客家热 ” 之后,全国许多大学包括华东师大、河南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师大、赣南师院、福建师大,以及后来有嘉应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韶关大学的学报以及闽粤赣边各市地方报刊都辟专栏议论客家诸问题,客家研究遂形成高潮,梅州除专门办了《客家民俗报》、《嘉应乡情报》、《梅州文史》外, 1988 年,嘉应大学还成立 “ 客家文化研究室 ” ,出版了刊物,即《客家研究辑》。 1989 年 12 月《嘉应文学》编辑出版《梅州风采》一书。    1989 年,梅州成立了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属社团组织即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期间举行了大陆规模最大的客家研究讨论会。    1989 年,由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梅州人物传》出版发行。同年末,市志办组织撰成《客家姓氏渊源》一书(后来再出一本),为梅州客研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1990—1991 年    1990 年 3 月,梅江区侨办《客家人》杂志创刊。同年嘉应大学将原来客家研究室扩大为 “ 客家研究所 ” ,不久,出版《客家研究辑刊》定期刊物。 10 月 10 日 —11 日举行该校第一次客家研讨学术交流会,会上宣读论文的有 30 多人。    1991 年 4 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湛江师范学院刘佐泉教授(梅州兴宁人)《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一书,这是大陆第一部系统全面讲述客家问题的学术著作,书中已提到创建 “ 客家学 ” 的问题。    1991 年,由梅州客家联谊会、嘉应大学和梅州民俗学会组团于 9 月 24 日至 10 月 27 日,为时逾一月,对中原、华东 9 省 15 市县进行客家历史和文化的考察。 1992 年 9 月客家艺术节在梅城举行。泮坑举行客家山歌会。       1992—1993 年    1992 年 3 月,继 1989 年之后,梅州市志办编辑《客家姓氏渊源》套书(两本)出版。    1992 年 11 月,梅州客联会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这次研讨会有近百名专家学者聚会梅州,会后出版《客家人面临时代挑战》,这次研讨会对梅州客研重点扭转到现代客家研究方面有相当作用。    1992 年 12 月 26 日,中央电视台人员来梅拍 1993 元宵晚会 “ 神州百姓闹元宵 ” 电视节目,副市长何万真组织人力、物力紧密配合。此节目全用梅州人文作实景(街景在梅城凌风路,会场在梅县体育场,耍火龙请丰顺火龙表演队,古建筑用闻名于世的客家民居 —— 我市大埔县大东乡花萼楼)。    1992 年,由梅州在广州工作的学者黄伟经、刘发清主编《客家名人录》第 1 卷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其第 2 卷于 1996 年出版。    1993 年 1 月,由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黄钰钊、陈广焕等编撰的《梅州客家风俗》,由暨南大学出版。同年,省第五届艺术节,我市《啼笑冤家》获奖,作者罗锐曾。    1993 年 8 月,由嘉应大学客研所副所长陈修副教授所著《梅县客方言研究》一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梅州改革开放以来对客家话作学术研究第一部著作    1994 年       2 月,谢栋元(梅县人)先生《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北方话变化来考察客家话形成颇有见地,值得研究客方言人员参阅。    3 月,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房学嘉先生著《客家源流探奥》一书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该书关于 “ 客根 ” 论述许多学者提出质疑,梅州学者曾撰文议论并具体指出该书存在某些不足。    8 月 12 日,广东梅州客家研究会成立,谢强华、何万真被选为名誉会长,严峻任会长,黄顺昌、陈美豪、刘南彪任副会长,黄钰钊、罗滨等为顾问。创办《客家大观园》会刊。    9 月,知名客籍作家张永和撰《李光耀传》( 1989 年曾《李登辉传》)出版,张永和可说是客家文史界开为生人作传之先河。    10 月,岭南文库负责人岑桑帮助下,决定将梅州客联会编写一部介绍梅州史地人文的书稿,即《锦秀梅州》,作为 “ 岭南丛书 ” 正式出版,并作为 “ 世界客属 12 届恳亲会 ” 在梅举行的献礼。同月,由温文瞻、彭钦文编撰《梅县名人的故乡》一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12 月,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客家山歌电影《啼笑冤家》在梅城百花洲影院举行首映仪式。   《锦绣梅州》于 1994 年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人民画报社退休高级摄影古进(梅县松口人)摄编《客家人》画册在北京正式出版;谢永昌著《梅县客家方言志》和罗英祥著《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也在此时出版。    12 月 6 日 —8 日,世界客属十二次恳亲大会在梅州举行,共计国内外嘉宾 2300 多人,与此同时还举行 80 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 “ 客家学构建学术研讨会 ” 。    12 月 7 日,在客家学构建研讨会上,市客家研究会会长严峻发表了《关于客家学构建的几个问题》的发言,我市平远文化局凌双匡讲了《建立客家学构想》,嘉应大学副教授陈修也印发了《构建客家学之我见》的文章。       1995 年       5 月 1 日, “ 客家在乡商人与地方文化 ” 考察研讨会在嘉应大学举行。   本年梅州市属各县新县志先后正式出版(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审定)。   祖籍梅州的世界著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 6 月 10 日 —12 日访问梅州,由副市长何万真陪同参观客家名人展、叶帅故居、嘉应大学,并与梅州《客家人》杂志编辑座谈。同年,我市山歌剧团《山捻果》获我省第 6 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次年在京演出再次获奖(编剧廖武)。    7 月,由嘉应大学中文系编写、侯复生任主编的国内首部《客家话字典》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7 月,蕉岭赖雨桐《客家研究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2 月,市政协《梅州文史》第 10 期发表了丘菊贤、刘南彪、叶扬三位教授,王东博士、黄火兴作家等四篇文章,旨在与《客家源流探奥》一书作者房学嘉先生探讨 “ 客根 ” 问题。    1995 年,张维耿《客家话词典》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 年,梅州文学笔会(省作协与市文联主办)是梅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文学盛会,有作家、记者 300 多人参加。        1996 年       3 月 13 日,首部反映客家妇女美德 10 集电视连续剧《客家女》在梅州开拍。    4 月 12 日,大型系列电视剧《叶剑英》在梅州举行首映仪式。此前,《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由邓小平题书名)也曾在梅州发行。     6 月 18 日,嘉应大学举行聘请著名的香港客籍企业家曾宪梓(梅县人)博士为名誉校长受聘仪式、宪梓教育基金会设立仪式以及宪梓体育馆奠基仪式,同时还举行《曾宪梓传》学术讨论会。    7 月,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一书出版,该书阐述了客家与近代革命的关连。    12 月 23 日, “ 中国民居环境学研讨会 ” 在梅州举行,全国近 50 名建筑专家对客家民居进行了参观考察。          1997 年       4 月,由广东省委、梅州市委、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合编的《古大存纪念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蒲一波作序。    5 月 8 日,梅州市举行叶剑英元帅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广东省委副书记黄华华、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出席大会并讲了话。    9 月,由吴宏聪、李鸿生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丘逢甲研究》一书。    12 月 13—15 日,由赣南、闽西、梅州三地客研组织合办的客家渊源与界定学术讨论会在梅城举行。    1998 年    1 月,我省著名作家,原广东省文学院长程贤章《围龙》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2 月,梅州成立客家艺术研究中心(隶属梅州客家联谊会)。    2 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中心制作的《客家人文》(光盘)出版发行。    6 月,谢永昌著《梅州客家风情》一书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7 月,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    9 月,梅州客联会组织人力将上年客家界定研讨会近百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编辑成册,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客从何来》,该书由何万真作序,黄玉钊、严峻、丘菊贤负责编审出版发行。    10 月,梅州第一位系统研究客方言的先贤罗蔼其先生生前潜心著述《客方言》一书,由陈修点校, 1985 年早已完成, 1998 年 10 月由《兴宁文史》(主编黄彩灵)汇集《客方言》其他资料如罗蔼其传、序等,交由世界华人出版社出版。    11 月,世界客属第 14 次恳亲大会在宝岛台湾台北市举行,我市由市委书记谢强华率团参加这一盛会。大会还负责策划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房学嘉参会论文是《女性在家庭与宗族中的地位》。据知十四次恳亲大会评选出一批 “ 世界客属杰出文化人士 ” ,梅州有 3 位,他们是程贤章、黄火兴和谢永昌。    11 月,嘉应大学和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 客籍作家与作品研讨会 ” ,出席会议的有 60 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他们对客家文学界定、客家文学特色等方面作了一次较深入的讨论。一部表彰我市荣誉市民祖籍大埔在马来西亚定居从商的爱国企业家萧畹香先生传,于 1998 年在马来西亚出版。    1998 年底,大型电视记录片( 12 集)《客家人》由中央电视台、深圳大学、梅州市委联合拍摄已经完成,它是最系统、全方位介绍客家人的电视片,摄制组跑遍了国内 10 几个省,国外许多地方拍摄客家人事,该片脚本撰写得到梅州客研学人大力支持和帮助。         1999 年       4 月 28 日,广东梅州客联会举行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谢强华选为会长,何万真选为理事长,廖运生为秘书长。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联谊和客研交流工作,客联会增设客家研究会与市客研会紧密配合促进发展,严峻被聘为会长,丘菊贤、陈美豪、廖练迪、谢永昌为副会长。    8 月 27—28 日,广东省客家联谊会在广州举行 “ 面向 21 世纪客家文化研讨会 ” 。    8 月 21 日,梅州市客家音乐研究会成立。    8 月,梁景雄著《客家情韵》一书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同月,由河南大学教授、市客研会副会长丘菊贤先生撰写《客家综论》一书出版。   由嘉应大学主办 “ 客家民俗与客家文化 ” 客家学研讨会于 10 月 8—10 日在嘉大举行。    10 月,一部由刘世敏(北华大学副教授)著《艺海逆舟》(亦称林风眠传)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0 月,由李国泰(梅县《桥声》副主编)编著《释瑞基传》,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11 月,祖籍梅州大埔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世界客属十五次恳亲大会。    11 月,祖籍梅州大埔著名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世界客属十五次恳亲大会。马国总理马哈蒂尔专门接见了张永和先生,张先生把刚出版《马哈蒂尔传》面赠马哈蒂尔总理。张永和 10 多年来通过纪实文学体裁出版了《胡文虎》、《李登辉》、《李光耀》、《阿基诺》、《田家炳》等多部著作介绍客属知名人士而闻名于世。   同年,市客家山歌剧《山魂》(廖武、肖伟光编剧)和《山寨红灯笼》(罗锐曾编剧)获中国戏剧创新奖。         2000 年    1 月 13 日,新编的《梅州市志》(历时 8 载,共 260 万字)在迎宾馆举行首发仪式。这是梅州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大事,这三大本的新市志是在我市 50 多部专业志基础上撰编成的,它是经二三百位编审人员辛勤劳动的硕果。    2 月 13 日,《梅州日报》 “ 理论与探讨 ” 专栏发表了一批梅州客家研究者建议重视客研接班人培养和客家学的构建的文章。客研会会刊《客家大观园》最新期还辟专栏,作为新会员的练笔园地。    2 月 12 日,由梅州客联会何万真理事长主编的《世界客家名人谱》(一)和祖籍我市大埔现任职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叶晓燕女士(研究员)策划的《客家人文》(光盘)在市华侨博物馆举行首发式。    6 月,凌双匡著《客家世界》由天马图书公司出版。    9 月 1 日,市客联理事长何万真先生《求真之路》一书在梅州市政协礼堂举行首发仪式,各界人士 100 多人参加。    10 月,退休回家乡梅州定居的河南大学教授丘菊贤继去年 8 月出版《客家综论》之后,另一新作《梅州客家研究大观》面世。    10 月 28—30 日,梅州历史上两位知名艺术家林风眠(画家)和李金发(诗人)诞辰 100 周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召开隆重纪念会并举行一次高规格的学术讨论会。 28 日上午 8 时半, 300 多人在市委礼堂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会议由政协主席、客联会理事长何万真主持。会议之后,由近百位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分组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中国作协王巨才等三位主要领导,省作协蔡运桂、廖红球、程贤章等多位领导和知名作家以及全国各艺术院校教授、专家。其中有广东画院教授王玉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裘沙、南京艺院苏天赐教授、上海画院朱朴先生广东美院和华南师大唐大禧、罗镜泉等 10 位教授、四川大学《李金发传》作者陈厚诚教授、北华大学副教授《林风眠传》作者刘世敏女士等。    11 月 15—17 日,由梅州客联会和客研会共同主办 “ 第四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 。    11 月 18—20 日, “ 世界客属第 16 届恳亲大会 ” 在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我市派有 61 人的代表团(团长魏潘尧、副团长何万真、秘书长廖运生等)参加。         2001 年    3 月 18 日 —19 日,四川成都举行第 2 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主题是四川与客家世界(按四川是我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有客家人 250 万左右)。    8 月,由梅州客家研究会副会长丘菊贤先生(河南大学教授和另一家研究副会长廖练迪先生(嘉应学院副教授等编辑的《韩素音研究文集》正式出版。   诚如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的 “ 族谱(研究)记述能由宗族团结扩充到民族大团结 ” ,新世纪前后,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兴起一股 “ 修谱热 ” ,如黄、王、周、梁、邓、章、张、李、廖等姓均先后成立修谱机构,称 “×× 文化研讨会 ” 或 “× 氏宗亲联谊会 ” 、 “× 氏修谱文献研究会 ” 等等,多家完成新族谱的编纂,真是民间说的 “ 盛世修谱 ” ,此举不光寻根问祖需要,也是中华大团结、大统一之需要,据知台湾 95% 以上各姓氏根在大陆 …… 。    12 月,《梅州华侨志》出版,全书附记:经市领导研究决定,原市客家研究会主办的《客家大观园》杂志合并入由梅州客家联谊会、梅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市梅江区侨务办公室三家主办的新版《客家人》。
个人分类: 资料|3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讨厌的臭虫与头虱
张维耿 2016-6-13 08:01
讨厌的臭虫与头虱
讨厌的 臭虫与头虱 臭虫与头虱非常令人讨厌,而今似乎已绝迹了,想起来也还真有些后怕啊! 臭虫客家话称“干蚍”,为畲语借词。旧时家里睡觉用的栏床,在接榫之处常藏匿着臭虫。给臭虫咬了,皮肤上起个小疙瘩,痒得很。床上有了臭虫,常令人睡不安觉。一到春节前大扫除,把床板一块块拆下来,用力往地面一 顿 ,就见不少臭虫掉了下来。 记得在农村工作时,有一回到泗都乡过龙 岰 村,住在一贫农家里。俗话说:“干蚍食客。”也许臭虫就专咬我这不速之客。那晚无法睡着,打开手电筒一照,床铺上爬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臭虫,令人毛骨悚然。 自从有了敌敌畏之后,喷些在床板上,渐渐地,臭虫被消灭净尽了。人们不再受臭虫之苦,莫不是一大快事。 虱子,客家话叫虱 嫲 ,冬天常藏身棉袄。动物身上也长虱子,有狗虱、猫虱等,客家人就又把虱子叫“狗虱”。客家俗话有云:“虱 嫲 无目,飞过三间屋。”说明虱子这种飞虫,很容易四处飞跳。记得 1964 年冬,我与高年级的学生到三水县高峰公社参加小四清。村民吃过甘蔗,喜欢把蔗渣往地上吐,虱子就常在蔗渣堆里钻来跳去。有一位女生给虱子咬过,引起过敏,身上起了许多红疙瘩,痒得难受,抓破了就流血,只好让她提前回校医治了。 虱子要是长在头发里头,那就叫头虱。头虱很小,肉眼看不见。头虱产的卵倒是白色的,粘在头发上,能清楚看到。头上长了虱子,奇痒难受。记得小时候,妹妹长了头虱,我们一家人都传上了。那时在头发上抹些煤油,用围巾扎紧,两个小时后解开洗干净。用这种土法杀灭头虱,还是顶有效的。 现时城乡环境卫生条件好,市面上也有多种杀虫喷液。床上早就看不到臭虫,也不见有人长头虱了。臭虫和头虱,年青人已不知是何物,也许只有老人还留在记忆之中了吧。 ( 2016 年 5 月 8 日) 臭虫( 干蚍 ) 虱子(跳蚤,虱嫲) 头虱
个人分类: 回忆录|48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黄丹【油桐花落感念生】
阿丹姐姐 2016-6-2 11:51
黄丹【油桐花落感念生】
幼年时,我们住在梅江边。沿着有茂密植被和竹林的河岸顺游而上,约一里路的地方有个造船厂,在厂区和宿舍附近的河岸边,散落生长着几棵高大浓密的油桐树。 每到四五月间,便是白色油桐花开的季节。当时自己还在念小学,如果不用帮忙做家务的早晨,便会早早起来,带上书本去河边晨读。河堤两边的青草碧绿柔软,草尖上顶着露珠,空气里是各种植物清甜香润的气息。 偶有晨起的大人们骑着单车匆匆而过。我和不远处几个早读的孩子,各自选好地点坐下读书。若在油桐花开的季节,我便会选在油桐树旁边,只因那一地落花。似乎在花儿旁边,便能沾染些秀美和雅气。 读累时,放下书本,不觉屏住呼吸,看着那五瓣的白色小花,不知如何才能形容那不忍触碰的纯洁和美丽:花瓣儿沾了清露,静静地铺满了草地、泥土路上、或是车辙里、烂泥中。那些刚落下的花儿,洁白素雅,没有一丝的破损和污浊。尽管身落尘埃泥沼,依然如在枝头时清新简朴,洁净动人。 小心捡拾一些花儿,鼻尖凑近那纯白的花瓣和粉红或淡黄的花蕊,忍不住轻轻唱起了歌。干净素雅的油桐花,就这么伴我渡过了少年时代的那些春天。 虽然那时的自己,常因数学成绩不好而难过和愧疚,也曾因思念远在他乡的父亲而偶感失落和沉默。 喜欢这素雅平凡的花儿,也许从小就懂得,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女孩。 而渐长之后,更清楚我们只能澹然面对周遭的一切。 作为女子多会怜惜落花,但在少年时看过多次桐花之后,因有浅悟,除了不再忧伤,反懂了其隐若的禅意。那随风雨飘落的桐花,则让人除了欣喜更觉坦然。 也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将这平凡而雅致的精灵捧在手心,不然那树冠之上如雪的花,是只可仰视很难触及的。 如今的山里,也多见桐花,也常见人弯腰捡起那小花,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把它们放在鼻尖,然后绽开一脸笑意。现实中的疲惫和烦闷,都在它那简洁素雅的美好中,悄悄滤去了吧。 有一回独自去爬山,走到拐角处,不禁发出一声惊叹:山道阶上和两旁的草地,都已安静地铺满一地粉白的桐花,其中淡红和金黄的心,则像是它们动人的笑颜。 伸出手,又怕惊扰了它们。那些落在淤泥中,依然不改容颜、 不吭不卑 的圣洁花儿,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难想象,落下来的那刻,它们和千百年前至今一样,都是义无返顾和无怨无悔的。 不管在枝头或将飘落何方,身陷何处。对于它们来说,盛开和飘落,都是一场平淡与美丽并存的旅程。 如果它们的飘落,能滤去一些尘世的阴郁和心灵的雾瘴的话,它们便是勇敢和美丽着的。 不由想起客家梅州的晚清杰出女诗人叶壁华,所作诗词流传后世,而投身于教育事业之功德,更是劳苦功高。只是佳人命运坎坷, 其幸福婚姻生活未能长久,中年丧夫之后的她,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抚育了四子一女。 " 悬绛帐于围屋,招眉黛于近邻,月入微薄,以补家用 " 。如此 客家女子,其温婉才智与面临困境时的强韧精神,令人歌泣动容。 还想起自家的姑婆,她是爷爷的亲妹妹。如若还在世,也该百岁。她自小聪慧秀美,长大后就读于当年叶璧华倡导创建的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的薪酬足于养活全家。而当年,柔美文雅的姑婆更是青年守寡,顶着重重压力和迫害,将八个月大的独子养育成人,而后,其子孙都异常优秀。 想来,那时的叶璧华与后来的我家姑婆,当年她们所处境地,也真如那油桐花无异。若不是骨子里那份源于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也怕是难于维持。 心绪更软 ,捡起两朵白色小花,伴这一路因它们感怀和鼓舞的旅程。枝头油桐花已然飘落,但它的素美和隐藏的感念却长留人心。 惟愿平凡的我们,同样懂得淡然面对一切,方能收获和延续美好。 一年一度油桐花开,整个五月,因它的盛开而心念不息:它朴实素雅的模样和色彩;那安然自若的飘落而曾有的骄傲与无怨无悔,一如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作者简介:黄恩,笔名黄丹、水蓝天心。 70 后客家女子,自由撰稿人、承接软文写作,人物传记编写。广东梅州市天心茶行主人,十多年实体店经营地道武夷岩茶。崇尚简单生活。多篇散文、小说、现代诗被多家报刊杂志选登。现任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作协秘书长。 2015 年中国十大新派作家诗人评选得主之一。个人公众号:香漫水榭,愿用文字,芳香灵魂和周围人群。
个人分类: 香漫水榭 黄丹|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的尚红习俗
异度尘缘 2016-5-16 08:52
◊刘耀奎 红色代表吉祥、喜气、热烈、平安,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客家人特别垂爱红色,认为红色有驱邪、压惊、镇妖之功能和逢凶化吉、祈福纳祥的作用。因此,事事都与红色联系一起,演绎了别样的客家风情。 贴红。百节年为首,过年是客家人最隆重、热烈和最红色的节日。挨家挨户都要贴红色对联,红色楣联,主要生产工具如打谷机、拖拉机等贴上红纸。主要附属设施如猪栏鸡舍、水井粮仓都要贴上红纸。主要交通工具如摩托车、汽车都要贴上红纸。房前屋后的树木花卉都要圈上红纸。操办喜事如婚嫁迁居都要贴上红色对联,走亲访友的所有礼品都要贴上红纸。探亲访友的礼品、鸡笼、箱盒都要贴上红纸。这样贴红,虽然没有细致的雕琢,没有精美的装饰,但有着别样的意义,不仅图个吉利,还对他人盼个吉祥。 挂红。无论是乔迁、婚庆,还是建房封顶、居家做灶,都要挂红,客家语叫“攀红”,娘家或主要亲戚都会送“红”表示祝福。这红就是一条普通的红布,可表达的情义深长。把这些红布横着挂在大门上方和厨房门上的时候,要燃放鞭炮,喜气冲天。宾客同贺同乐,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吃红。客家人逢年过节,请客做酒,都要加工红烧猪肉,都要添加食红或红曲,这道鲜红的菜称“桌心”,意含好事好头,大吉大利。婚宴,娘家来的客人每人都要吃红蛋,意指人逢(红)喜事,团团圆圆、美满幸福。谁家添新丁时,要请大家吃新丁米反,以食红添色,红红顺顺,长命富贵。办丧事,来烧香吊念的亲朋好友每人吃两个红蛋,主家会对客人念念有词:健康长寿,带子带孙。真所谓“肚里有红,其乐融融”。 穿红。客家人认为逢自己生肖的这一年是本命年,十二年一遇。这属相年,有“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传说。为了消灾免祸,趋吉避灾,要穿红色衣服,度过平安岁,迎来好运年。 披红,戴红,系红,扎红,赏红等尚红传承与演变,记载着客家人奔放浪漫的心路历程,弥漫着浓浓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情结,渗透着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客家人尚红的习俗,氤氲着古老的传统气息,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心理安慰,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来源:闽西新闻网)
1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邮票上的客家人系列之——叶挺
随缘 2016-4-10 23:22
邮票上的客家人系列之——叶挺
叶挺 ,生于 1896 年 9 月 10 日, 1946 年 4 月 8 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896 年 9 月 10 日生于一个贫苦农家。 7 岁读书, 15 岁入惠州府立中等盐业学校就读, 16 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探求救国救民道路。 1919 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 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 6 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 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2 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 年 9 月回国。 1926 年,在北伐战争中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1927 年 8 月 1 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 11 军军长。同年 12 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 年 5 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 年 10 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 1946 年 3 月 4 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3 月 7 日被中共中央批准。 4 月 8 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终年 50 岁。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 “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 朱德提词: “ 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 ” 周恩来写了《 “ 四八 ” 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遗著有《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等,他记录军旅生涯的部分照片,被收入《叶挺将军摄影集》。 ——文字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邮票上的客家人系列|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童养媳歌谣一首
张维耿 2016-2-5 08:15
童养媳歌谣一首 客家人旧时有将三几岁的女儿送人当童养媳的习俗。童养媳在婆家多遭虐待,一回娘家往往不愿归去。看下面这样一首童谣: 初一又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 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又话神下天,初六又话出哩年, 七不去来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舞, 索性月半过哩正来归。 这首歌谣,表现出旧时童养媳年前回到娘家,想多住一些时日。童养媳也真聪明,竟会有那么多的托词啊!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俗语正解(11) “韧床”与赖床
天伯公 2015-12-8 09:25
俗语正解( 11 ) “韧床”与赖床 丘桂贤 韧床,意指赖床。 床,客家人俗称床为“眠床”。衣食住行里,人们对所居之屋,所睡之床十分重视,因为人们在床上度过的时光非常之长。诚然,人人都有过恋床,赖床的经历,偶而的赖床亦无可厚非。 赖床,是指不想起床,不愿离开床。赖,【类篇】一曰恃也。【疏】万代常所恃赖。意即依靠。《现代汉语词典》中“赖”字解释为“留在某处不肯离开”,这个解释实是“恃”义之延伸。 客家人不说“赖床”,而是说成“韧床”。韧,【说文】柔而固也。即表示结实,柔而不易断。现代汉语里“韧”亦可用于形容劲头和 精神的顽强,但客家语里“ 韧 ”的意义更偏向“ 柔而不易断”,即强调其黏性和可伸缩的柔性,其意义也被引申,其黏性引申为留着不离,犹同粘连着一样。因此,“韧床”就是指本该起床,却又如被粘连着,不愿起来;另一方面,其柔性亦引申为行为力度不足或行动缓慢。客家语有“韧一下”、“韧手”、“韧脚”等说法,这里的“韧”就是指行动缓慢,行为力度不足。举些例子:刚想买股票,韧一下,又冲高了,十分后悔;看中一件新衫,想买下来,一看到标价又韧手了;佢十分韧,一滴消息都唔肯透露。 古时,韧与忍相通,当今,其表达的意义与用法已完全分化了。韧是形容词,但客家话里也作动词使用,这是语言地方化发展的结果。例句: 1 、今朝晨好冷,一韧床,结果上班迟到啦! 2 、 想去买夜宵,一开门看到落雨,又韧脚了。
个人分类: 客家俗语|2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潮汕人和客家人
郑壮旺 2015-11-2 14:02
潮汕人和客家人
潮汕人和客家人 郑壮旺 在果菜批发市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光着上身,腰间绑着一条长长的多用浴 巾,用生硬的普通话或客家话和顾客交流,这些人没有体面的衣着,没有漂亮的豪车,既是老板也是工人,事事亲力亲为。他们整天在市场进进出出,路边摊和大排档是他们最常光顾的高级场所,一碗白粥一条巴冷鱼干,几块钱可以吃得津津有味。单从外表上看,谁也想不到他们月收入上万元甚至更多,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他们就是潮汕人,手里掌握着市场上某种产品的绝对控制权。 潮汕人务实,只要能多赚点钱,再苦再累都没有关系。 在职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光亮的高级白领,开着漂亮的私家车,进出高档场所,一顿饭就得花几百块钱。从表面上看,他们绝对是百万富翁级别的人物,可实际上他们一个月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是十足的月光族,靠透支信用卡上的钱维持日常开支。他们的房子和车子都是贷款买的,首付的钱还是父母给的,过着数钱过日子的生活,可不管手头再紧张,表面功夫还是一定要做足。他们就是客家人,过着体面而又钱包空空的生活。 客家人好面子,为了体面地活着,宁愿收入少一半,也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 客家人崇文重教。 由于崇文,所以劝学。至今,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的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 ” 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民谚中 “ 传递 ” 崇文尚学的观念,也包含着 “ 耕田爱(要)养猪,养子爱读书 ” 、 “ 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 ” 等劝学内容。这些流传至今的童谣、谚语,反映了客家人崇尚教育、勤学好问的传统风尚,也因为重视教育,很多客家人在政届取得不俗成绩,成为一方大员。 潮汕人不重视教育。 不在少数的潮汕父母不重视教育,认为他们这一代没有文化,却赚了很多钱,为他们打工的有文化,却赚少钱,认为读书无用。多数潮汕父母,希望孩子能继承祖业,成为经营之才,这是他们的主要培养方向。潮汕地区的很多孩子读完初中便出来做生意,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读。但潮汕人是从骨子里崇拜文人的,韩愈被贬潮州刺史八个月,就成为潮州人心中的神,在潮汕大地上出现了韩江,韩山,韩木等,足于说明潮汕人对文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崇拜。至今在潮汕地区,哪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全村人都会为之骄傲,奔走相告。 潮汕人重商。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同样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这是一句被频繁引用来形容潮商的话。历史上的潮商与晋商、徽商齐名,为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在海外,出现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潮商,在内地,也出现了以马化腾、黄光裕为代表的大批成功潮商。 客家人轻商。 在客家人眼里,从政者的地位是远远高于从商者的,在潮汕人眼里则相反。在客家地区,一个开酱油厂的私人老板,肯定不如一个领导的秘书那么抢手,客家的父母和客家的姑娘会首选领导的秘书,因为体面又有权力。而潮汕的父母和潮汕的姑娘则会首选开酱洒厂的小老板,因为赚钱多又自由。 潮汕人团结但排外。 走到哪里 , 只要你说一句 “ 胶己人 ” (潮汕话自己人的意思),没有不帮忙的。批发渠道很多是潮汕系,零售渠道大多也是潮汕系,他们彼此对潮汕人的认同感强,互相帮衬,互通有无,共同发财,总是能拿到最便宜的货源,开店赚钱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一些。有一次我在揭阳马牙路口等车,过来几个小青年,其中一个人挽起袖口露出针口说,给点钱他花,没有钱他会死。我用潮汕话和他们说 “ 胶己人 ” ,旁边有很多外地人,他们就没有说什么走向其他人了,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讲同样母语的家乡人是多么地关照。 客家人包容但凝聚力不强。 客家人则不同,他们可以任由外地人在本地生存发展,并和他们交朋结友,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本地人之间,一旦有利益上的冲突,便会一改平时友善的面孔,变得狰狞,有些甚至是亲兄弟都可以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在外地客家人遇到客家人,除了感觉乡音熟悉外,没有多大的感触,只要涉及到利益,该怎样还是怎样,和其它人没有什么两样。 潮汕地区的经济是抱团发展的,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大部分人都集中做某一个产业,比如苗木,服装,或玩具,在家门口便可以随便找到赚钱的活。而客家地区则不同,本地企业廖廖无几,要谋生就要离开家门到很远的地方上班,甚至是远走他乡。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潮汕地区的经济是远远发达于客家地区的,因为很多人在家里干活就能养活自己,而客家地区则不行。但从长远来看,潮汕人不重视小孩的教育,企业要做强做大,缺乏后劲。而客家人重视教育,小孩长大后有文化,势必会在各个领域都占据重要的领导位置。客家人掌权后,虽然会对家乡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然而客家地区的创业氛围不浓厚,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缺乏动力。 我的父亲是重商的潮汕人,我的母亲是崇文的梅州客家人,出生在潮汕地区,成长在客家地区。从理论上来讲,我若能取长补短,将潮汕人和客家人的优点集于一身,前途是大大光明的。然而我却背道而施,非但没有集两家之长于一身,反而集两家之短于一身,所以过了而立之年,仍然一事无成,两手空空,目光迷茫…… 自己前途渺茫,但并不代表没有希望。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将孩子们的户口落在潮汕老家,让他们记得自己是个潮汕人;将孩子们安排在梅州读书生活,让他们从小便接受崇文尚学理念的熏陶。希望能将潮汕人和客家人的优点集中在他们身上,成为客家地区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潮人,将来做个崇文重商的成功潮商! QQ/ 微信: 274300511
17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客家颂
如渊乐世情 2015-10-19 22:50
梦里客家:想起那山下圆圆的土楼围龙的家悠悠梅江水长长蜿蜒山,知否知否,甜甜的娘酒清香的茶客家古镇白墙青瓦窄巷小桥流水眷恋的细腻温婉有着难以割舍的的深深眷恋。尤其是乡村古镇,更象是刻在心上的刺青,那些古朴典雅的围屋建筑,那些如烟如幻朦胧的悠悠古巷,蜿蜒阡阡河道,那些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那些河埠拱桥,那些人文情怀,无一不烙印在内心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涂抹,都挥之不去。水榭楼阁雕梁画栋魂牵梦萦,哪怕一阵风,都带着花的香息,哪怕一阵雨,都带着水的脉脉。此去经年,浮生若梦,多少流年暗换,古老围龙屋给人的,又何止是温婉柔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轮回千年的世事沧桑,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灵性,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行走在诗意含蓄的梅江河畔,云淡风清低眉垂首,亦会有感动在心头。如是老去的时光在生命的皱褶里遗落下来的风情万种,那或明或暗的灯火,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闹市中,也能觅得一丝清宁。它似一支竹笛,幽远绵长,吹响在我们生命的原野,那清丽婉转的笛音,让我们走的再遥远,也能找到心的归途。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奢望:在最充满温情的地方,守一段最美的爱情,做一回生活的宠儿。然而很多时候,每每,穿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面对越来越高耸的楼宇,出入越来越高端的场所,享受越来越丰盛的美食温馨、浪漫、而富有情调。在庭前品茶,在花间醉酒,闲敲棋子,著书泼墨,而这样安逸的生活,唯梦里水乡才给得。在无数个与古镇对望的日子,我和所有无缘与之相守的人一样,只能借一纸墨香,在古老的韵律里徘徊。直到有一天,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神往,客都梅州成就了多少寻梦与圆梦的首选。山青水绿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是啊一个完整地保存着古典风格风貌和格局,素有“中国围屋传奇”之美誉的古镇;一个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翰墨流芳,诗画般唯美的古镇;一个回荡着朗朗书声,孕育过文学巨匠茅盾,拥有独一无二草本彩烤陶艺制作的瓷器、各式古物馆藏、佛门道观,原汁原味生活着的古镇。走进景区,仿佛走进了一幅古老而意境幽远的水墨丹青画轴里,那依水傍街,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那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那爬满青苔的河埠石槛细雨般幽深绵长的古老街巷…无一不震撼人心。这种感观上惊艳的美,一支瘦笔又怎能写尽,或许只有身临其境,亲自踏上悠悠的雨巷,住一住古朴的民居,摸一摸古老的藤蔓看一看古旧的典藏,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赋予它的厚重,才能真正感知它的妙不可言。小桥、流水、烟雨、人家,处处都浓郁着诗情画意。如果说水,是古镇永恒的主题,那么围屋建筑便是这首主题曲中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而现代新建筑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河流密度和桥梁数量搭配均衡,水阁风韵天成,面朝古街,背倚市河,清一色木质结构,外涂漆,有窗,屋屋相连,绵延数里远。流水潺潺,鱼鳞状的青瓦在屋脊上连绵起伏,那沾染上烟火味的醉心之美,自无需说。坐在游船上,看河两岸那些远了又近了的景,那青灰色的瓦片、起伏的屋脊,那飞翘的檐角,雕花门窗,禁不住浮想联翩。试想,在某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水阁临窗的小木桌上,借一盏台灯桔黄色的光,铺开信纸,将心中玲珑婉约的心思一句一句写在粉蓝色的信笺上,然后轻轻折叠,放进信封,遥寄给思念的远方。或者是某个细雨缠绵的秋夜,捧一杯菊花茶倚窗而立,看细密的雨点滴落在水面,任清凉的晚风吹起发梢,吹皱阁楼下那泓流淌的水。微微的遐思里,往事随雨点穿尘而来,密集而下,剪不断,理还乱,此时心,也一定会沾上水气,细腻而湿滑。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故居、书院、道观、当铺,古迹名胜俯首皆拾,名俗馆藏亦如瑰宝,让每一个与之邂逅的人,都甘心沉沦,来过,便不想离开。走在悠长的亲嘴巷珍珠巷,看青青的石板垒起故事,看苍劲的藤蔓爬过墙角,看高高的屋檐讲述传奇,看流年似水匆匆而过。感觉每一片苔癣轻触一扇扇古老的门窗,思绪万千?客家梅州,就是这么一个能够让人情不自禁,触景生情的地方。试图推开一扇窗,青山绿水早已经为我打开一扇门,茶叶清香沙田柚子的智慧,心再一次被深深震撼。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刻版,刮浆,再经过多道印染工艺制作而成的纯草本手工布艺,就象一股清新而自由的空气,带着原野里泥土的芬芳,在空旷的晒布场上飘飘荡荡。那纯粹的蓝,那质朴的白,那如精灵般飘逸的美,涤去浮躁,摄人心魂,让人一下子就回归到了纯真年代。穿行在舞动的青山绿水古镇农家的女孩。闲时,也会去院里采一枝梅花或素桃,插在古旧的白瓷瓶里,也会给茉莉浇水,将白兰花串成一对别在衣襟
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典汇家具客家人的现代家具产品精质非凡
小木屋 2015-7-31 16:04
淘宝直销店:美典汇
3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的乡愁
朱迪光 2015-6-10 22:55
客家人的乡愁
客家人的乡愁 客家祖祠,是客家文化的内核。不了解客家祖祠,就不可能了解客家文化。客家祖祠的保护惟靠自己,靠子子孙孙。君不见,栉风沐雨数百年的围龙屋,哪朝哪代不是子孙后裔在为其堂构重光?世世代代,传承香火,传承文脉,忠孝传家。有阳光就有客家的足迹与传奇。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走遍世界不忘乡愁。
个人分类: 客家民居|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丘立才 2015-4-3 16:37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跟随他的大臣中,以介之推最为忠心。有一次,他们在山中迷路,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封赏功臣时,独独忘掉了介之推,。后来晋文公想起介之推,要为介之推封侯晋爵,升官加禄,请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赏。介之推坚拒,不言禄亦不受禄。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相互尊敬的称呼,就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来,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祭拜活动。 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砵”;如果有孩子开学,学费不能赊欠的话,连下蛋的母鸡都得卖掉;清明春耕生产又得投资,因此此时扫墓,既无钱又无物,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们?所以从财物方面都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祐!“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1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新加坡國父客家人李光耀去逝
林文映 2015-3-23 16:33
新加坡國父客家人李光耀去逝
新加坡國父客家人李光耀去逝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文映 新加坡開國之父、祖籍為廣東梅州大埔縣古野鄉唐溪樓下村的客家人李光耀於 2015 年 3 月 23 日 3 時 18 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 91 歲。 李光耀 的祖上先是由福建遷往廣東梅縣 松 口鎮的。據《李氏族譜》記載:“火德_三三郎_四六郎_千八郎_念三郎_萬一郎_德明_守已_均甫_子顯_仲義_安_龍珠_鸞_萬孜_德軒_汝富_潤宇_衍白_海如_桓若_崇萬_統材_立斌_沐文_猶虎(雲龍)_進坤_光耀……”史料記載,火德公的第 7 世孫李德明,從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鄉移居廣東省程鄉縣溪南浚頭(即今梅縣松口松南圳頭)開基,傳至第 13 世孫李衍白于順治八年( 1651 年)到大埔開基,再傳至第 7 世孫李沐文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祖上從李德明、守已、均甫、子顯、仲義、安、龍珠、鸞、萬孜、德軒、汝富、潤宇、衍白共有 13 代人 300 至 400 年間曾生活在梅州梅縣松口溪南,這是客家人移居海外的一個重要據點。 李沐文為李光耀祖上從大埔移居新加坡的第一人。他是李光耀的曾祖父,他有四位兄長:沐寵、沐恩、沐祁、沐郊。他在大埔縣古野鄉唐溪樓下村中翰第生活時,考取了秀才。《李氏族譜》和墓碑記載李沐文:“清授中書科中書”。在大埔鄉村中流傳著他的文才。一次他坐客船外出,與運石船相遇不讓,運石船主出對:“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李沐文揮身邊老人杖對曰:“杖量水面,水長杖短,短量長”。由於家中貧困,三哥沐恩被賣到大埔縣高陂鎮卓龍下村,沐文 16 歲孤身一人出洋過番到新加坡謀生尋食。在新加坡生下二子:雲龍、見龍。沐文生病回國療養,見龍侍候送終,享年 36 歲,雲龍回國修墓安葬於樓下村鋪對門。李光耀祖父李雲龍在新加坡成為船主。雲龍生有二男三女,長子進坤(有譯清坤、振坤),為李光耀的父親,任職洋行,經營珠寶生意,生有四子:光耀、金耀、祥耀、天耀。李光耀為長子。 新加坡沒有豐富的礦藏,沒有茂密的森林,也沒有一平如展的良田,自然條件惡劣得連飲用水都得從國外進口。但是,曾被英國統治百年,希望併入馬來西亞而又被馬來西亞拋棄的新加坡自 1965 年正式成為獨立國家以來,在不到 30 年的時間,就令人難以相信地與韓國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一起,並稱為亞洲四小龍,而且高居‘龍首’。 1959 年 35 歲的李光耀當上新加坡總理,因而被稱之為新加坡的“國父”。 李光耀生有兩子:顯龍、顯揚,李顯龍為現任新加坡總理。 有人歸結新加坡李光耀成功的經驗:掌握雙語。一是掌握英國語,能進行世界貿易,有世界的眼光和戰略;二是掌握中國話,把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精神,把客家人“甯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精神遺產繼承下來。從而能獲取東西方的知識,能迅速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小國大領袖”,是一位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 李光耀與中國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幾代領導人都有過親身的接觸交談。英國著名記者亞曆克斯·喬西曾寫過:“你瞭解了客家人,你也就認識了不少的李光耀。” 李光耀多次到香港,學習吸取建設城市國家的經驗。上世紀 70 年代被香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00 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邮票上的客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
crjy008 2015-2-26 1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
4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馬馬虎虎已成映 洋洋灑灑才為文
林文映 2015-2-24 23:47
馬馬虎虎已成映    洋洋灑灑才為文
馬馬虎虎已成映 洋洋灑灑才為文 中國客家香港 林文映 著 (目 錄) 中國客家香港(序) 一、中國客家 中華民族南遷的客家文化 世界優秀民族民系:客家人乃東方猶太人 客家精神與井崗山精神 客家人的太陽生日 客家文化在香港展現光彩 客于香港 家於香港 穩定香港 二、世界客家懇親大會 老鄉見老鄉 相親又相幫( 1994 、廣東梅州 12 屆)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 2003 、河南鄭州 18 屆) 廣府客家的搖籃( 2004 、江西贛州 19 屆) 這一天等了三百年( 2005 、四川成都 20 屆) 客屬懇親大會 河源大放異彩( 2010 、廣東河源 23 屆) 客家人沖向海洋的集結號( 2011 、廣西北海 24 屆) 葛藤坑傳奇 寧化石壁祭祖( 2012 、福建三明 25 屆) 椰風蕉雨宜為客 崇正新村堪作家( 2013 、印尼雅加達 26 屆) 三、香港客家村落 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 訪香港荃灣客家民居三棟屋 香港大欖涌客家人尋根路 從香港曾氏大屋想到曾子孝道 香港元朗潘氏蔭華廬 青山翠芬芳 紅樓不是夢 尋找抗日客家將軍的祖屋 四、香港客家名人 洪仁玕在香港寫就的《資政新編》 孫中山功勞在夏禹之上 談談丘逢甲的香港詩歌 淺談張弼士的客家香港故鄉情懷 黃遵憲在香港寫的詩歌 世界球王李惠堂的詩歌 艱辛創業抒壯志 愛國愛鄉獻丹心 —— 緬懷香港中僑國貨公司創辦人之一的鍾銀昌先生 五、香港客家學術 賴際熙與香港崇正總會 訪客家學鼻祖羅香林祖居 深切怀念客家文化大佬曾敏之先生 香港崇正總會頂樑柱黃石華 香港客家文化論壇在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順利舉行 香港 “ 客家文化學術論壇 ” 之幕後 六、香港客家活動 客家習俗吸引了外國人眼球 香港吳家村辛卯新春團拜 香港梅州聯會辛卯新春團拜 風水玄學乃是生存心理學 —— 著名風水玄學顧問陳庚信先生論癸巳歲流年風水 梅花端的種香港 —— 梅州中學香港校友會慶祝母校誕辰 108 周年大會聯想 我與《嘉訊》共成長 七、客家婦女 泰國客家女總理英拉 梅山梅花 冰晶冰潔 梅花香自苦寒來 盛蘭花燦 可作吾師 ——記客家媳婦柯盛蘭女士 客家研究女專家馮秀珍教授 勤勞客家婦女的典型丘秋林 嘉應州飛出的金鳳 客家婦女的頭飾 八、客家藝術 情牽好客自家人 客家香港演藝傳奇人物張國榮 嘉應商會辦春茗 客家山歌賀新春 漫談客家武術 九、客家飲食 就客家飲食文化問題 —— 答香港電臺電視部記者問 從吃興寧蟈丸所想到的 到大美督村吃客家盆菜 十、客家祖先 香港客家人拜祭祖先的活動 梅江先人何處尋 香港井欄樹林叢 臺灣海峽深如淵 盼統一前赴後繼 —— 深切懷念舅公李繼淵立法委員 挽水西流想無法 淚辭家鄉到香江 —— 深切憶念我的祖父林遠昌先生 爸爸永遠安睡了 十一、香港客家社團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 香港廣東客家總會 香港梅州聯會 香港嘉應商會 香港嘉應客屬同鄉會 香港惠州同鄉會 香港河源同鄉會 香港梅縣同鄉會 香港興寧同鄉會 香港五華同鄉會 香港豐順同鄉會 香港大埔同鄉會 香港蕉嶺同鄉會 香港平遠同鄉會 香港韶關同鄉會
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县客家“门神画”传承人侯文发
朱迪光 2015-2-19 11:14
梅县客家“门神画”传承人侯文发
梅县客家“门神画”传承人侯文发 梅县客家“门神画”先后被公布为县、市非遗名录。春节前夕,梅州电视台采访 梅县客家“门神画” 传承 人侯文发老师。 “门神画”历史悠久。梅县的 “ 门神画 ” 艺人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如年画艺人侯文发,上世纪 50 年代起从事手绘年画创作,首次引入民族英雄人物改变旧武将门神画,并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基础上吸收 “ 月份牌 ” 、佛山年画、绵阳年画等绘制技法,上世纪 60 年代创作的手绘门画 《岳飞 · 郑成功》,由佛山民间木刻社在香港出版发行,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蜚声省港澳。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三英战吕布》等多件手绘门神年画,先后被省级以上美术出版社出版和重版发行,广泛流传于华南、中南一带和世界各地客家聚居地,发行量高达 400 多万份。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 门神画 ” 以它特有的 “ 质感 ” ,承载着民众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还能装饰环境,丰富节日活动。梅县的 “ 门神画 ” 展现的文化脉动和文化意蕴、民俗风貌、审美意识,更体现了客家的人文情怀和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侯文发老师的部分作品
个人分类: 客家习俗|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过年“敬祖公”
乐淡山人 2015-2-19 10:50
在客家地区农村,每年农历除夕(年三十)的上午,是很多家庭要 “ 敬祖公 ” 的日子。这一天,每个家庭都要带着 “ 三牲 ” (猪肉、鱼、鸡)、斋盘(共五个盘子,分别盛有:发粄(年年发财)、苹果(四季平安)、柑橘(年年吉利)、柚子(年年富有)和财宝(祖公、祖婆衣,伯公、伯婆衣,观音衣,冥币、花边等),一家一家的大人、小孩来到祖屋的厅堂上。 “ 敬祖公 ” 的步骤一般是这样的:先将 “ 三牲 ” 、 “ 斋盘 ” 摆在八仙桌上,在 “ 三牲 ” 和 “ 斋盘 ” 前面要摆上五杯茶、五杯酒,其意思为:茶香酒香,子孙满堂。接着就是烧香。在烧香时,一家之主人要先祈祷(说好话): “‘ 祖公、祖婆 ’ 保佑,在新的一年,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四季平安,万事顺意。 ” 然后,按一家中长辈、晚辈年龄大小的顺序,手拿着香在祖公、祖婆神牌前行三鞠躬礼。过了一段时间,等到插上去的香的灰掉下一小段时,一家之主人便要 “ 奉财宝 ” (把带来的祖公、祖婆衣,冥币、花边等全部烧完)。最后是放喜炮,一阵阵的鞭炮声把 “ 敬祖公 ” 活动引向高潮。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0~60分钟。 在 “ 敬祖公 ” 活动中,在 “ 香灰 ” 还没有落下的一小段时间里,同祖屋、同祖公的叔婆伯姆、叔侄子嫂、哥们姐弟,大家互相拜年,互致新年祝福。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祖公厅堂里充满着欢乐、祥和、热闹的景象。各家的大人、小孩聚在一起,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香烟飘飘,笑语满堂。等到插上去的香灰落到差不多的时候,各家将带来的 “ 三牲 ” 、 “ 斋盘 ” 、茶杯、酒杯收好,各家大人、小孩一起高高兴兴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 敬祖公 ” 的活动就算结束。 作为春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客家人传统中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敬祖公 ” 这一活动在解放前就有的。如今,客家农村每年年三十上午都要进行 “ 敬祖公 ” 活动,而且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
个人分类: 过年|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祭祀列祖列宗——再从春天出发
朱迪光 2015-2-17 16:24
祭祀列祖列宗——再从春天出发
祭祀列祖列宗——再从春天出发 按照客家人的传统习俗,除夕必须祭祀列祖列宗,以缅怀祖先,感念祖德,祈祷先祖庇佑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合家安康!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春节习俗在不断 演绎着,比如我家也与不少工作、居住在城里的寻常人家一样,也记不了是从那一年开始,提前在除夕前一天回老家祭祖。盖因交通工具、时间安排等原因,加之毕竟除夕这一天遵循习俗,又要祭祀天地诸神,又要 祭祀列祖列宗,又还要忙碌准备除夕大餐等,实在感觉时间紧,一切难于从容。而是,春节前夕祭祀列祖列宗的时间节点不知何时不少人家悄然变化,但仪式与虔诚不变,或许 列祖列宗会原谅和理解。因为,后裔 祭祀列祖列宗后,将铭记祖先的教诲,再从春天出发,奋发向上! 1998年重修的神龛
个人分类: 客家习俗|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罗伯讨心舅
乐淡山人 2015-2-13 01:19
罗伯讨心舅
客家人 给儿子娶老婆,叫“娶心舅”,也叫“讨心舅”。 2015年2月12日,几个战友受邀请到梅县区水车镇坑尾村,参加战友罗伯 给儿子娶老婆的婚礼庆典活动。
个人分类: 其它|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大全
乐淡山人 2015-2-13 00:40
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大全
客家,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汉族民系。想了解客家人的结婚习俗文化,那请看一下下面的文章,为你介绍客家人结婚的习俗。 客家人结婚的习俗大全 客家人的结婚习俗 婚礼之行,新郎要按时辰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 “ 压轿 ” ,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伐柯人同行。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 “ 铁器 ” 。婚嫁的风俗对新郎要求未几,对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确当日,新娘不能吃外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从一而终);走出家门到上轿,是绝对不能回头看的,这时候能哭出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上轿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还要进行 “ 抽姊妹带 ” 的典礼;新娘的衣服上别上缝衣针(利器),表示 “ 利是 ” ;做母亲的会让女儿反穿亵服,据说这是表示忠诚于爱情毫不 “ 反骨 ” ;新娘下了轿,必需由有品德、多子的妇女扶着新娘进洞房,叫做 “ 牵新娘 ” ,经由大门时,新娘还必需跨过燃烧的秆火避邪;假如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 “ 时来运来,娶个老婆带梯来 ” ,客家话中 “ 梯 ” 、 “ 胎 ” 同音,意为上梯步步高;迎回新娘的时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见;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鸡头是不能吃的,由于那是 “ 凤头 ” ;假如宾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会很小心地把碎片逐一拾起,用红纸包好放到厨房里去,主家的白叟不求全宾客,就算宽容了。增补一点:新娘的嫁奁里,一定会有两条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美蜜、从头到尾,新娘在上轿前,要坐在一个土话叫 “ 母栏 ” 的很大的竹盆里面,由一个 “ 梳妆新娘的 ” 妇女主持进行打扮梳妆。据说跨进竹盆时,知道自己从此离开生已养已的家,成为另一家的人,一刹那心情的滋味,至今无法表达。 “ 梳妆新娘的 ” 一边梳妆一边还要说吉利的话,当年大漠看自己的新娘坐着梳妆的时候,太兴奋了,那词却顾不上记。只知道她念一梳梳到尾,夫妻什么什么有头有尾确当真样子容貌很好玩。梳妆完毕,大家一涌而上包 “ 上轿钱 ” 给新娘,上轿的时候,由 “ 梳妆新娘的 ” 执一个米筛,象伞似的开在新娘头上,里边放着新娘袋,袋子装满了青青的 “ 长命草 ” ,其中意义,不问可知。 客家人的婚礼习俗 一、繁琐。从男女双方的 “ 生辰 八字 ” 选好婚礼日子开始,男方家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这中间的一些细节就不去说了,单说婚礼的前天吧。这一天,男方要请媒人送 “ 篮子 ” 到女方家,至于具体干什么我不清楚也不好问,但这个篮子可是很有讲究的,两只篮子里分别放有米(多少不清楚,一定与九有关),九只鸡蛋、九个苹果、九个桔子、九颗糖和花生、九个饼(现在也用旺旺饼干代替),九斤鱼、九斤肉(也可以用钱来代替),里面还有用红纸包好的几根葱、蒜苗等,媒人提着篮子在离开新郎家们之前,新郎的母亲边给媒人红包(这个就是讨个吉利)边说: “ 有来有往 ......” ,然后篮子中途不能随便放在地上,只能到女方家里才能放下(当然我是坐车送的也就放在车上了)。到了女方家,篮子里的东西也不是全部留下,而是收一部分留一部分,具体怎样收就是女方家的意思,但是带回男方家的还是要讨好兆头的,随篮子带回去的还有新娘为新郎买的皮带和钱包,我想这个意思就是大概从此后我要将你牢牢的捆在我身边,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当然带回去的还有女方家给我的红包哦,知道 “ 有来有往 ” 的意思了吧?呵呵!这还只是结婚前一天,婚礼的当天还得把两只篮子提来提去,但是讲究少了一点,多了两把伞,当新郎新娘走出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将伞撑起,直到新郎家才收伞,当然坐在花车上是不用打伞的哦。总之一句话,礼节很繁琐有很浓的民俗习惯在里边,但不管怎样就是为了一个好彩头。 二、浪费。别的不说,比如新娘的首饰,单说在婚礼前一天请村子(毕竟是村镇嘛,还是有老家的)的全部老人吃饭,这个是免费的,但是不止是老人,与主家有一点关系的都会全家出动,这样的酒席花费不少。吃完饭后,新郎要请所有迎亲的亲戚朋友去洗头、剪发,然后去酒店开房唱 K 玩耍,以前是玩到二、三点的时候去准备迎亲车辆,现在没有那么早,但也要选好吉时出发,当然以前也有撞门的习俗,迎亲中有人告诉我他们开门的工具都带好了,这就是他们说的 “ 撞大运 ” 。扯远了,这一天基本上做事的人都是要派红包的,多少不等,就连所有迎亲车辆都能拿到红包哦。婚礼的酒席肯定是花费不少的啦,这里不说了。 三、家族思想。前面说过,从婚礼前一天到婚礼这一天晚上整个家族都在吃 “ 大户 ” (这是我说的),婚礼当天,新郎父亲的亲弟兄的子媳妇要与新郎一家站在酒店外迎宾,其他亲属帮忙安排客人入席。记得当时讨论谁开花车的时候有人提到新郎的姐夫,新郎的父亲马上反对,说: “ 女婿虽然跟我很亲,但毕竟是外人,这辆车怎么还得由自己的弟兄开 ” ,看看,有是人家女婿的一定不要太拿自己当自己人了哦,人家可不是这样看的。 有趣的客家人结婚习俗 1. 说亲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 “ 探人家 ” ;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 “ 探人家 ” 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 “ 时辰八字 ” 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 “ 送庚 ” 。男家将 “ 庚帖 ” 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 算命 先生 “ 合八字 ” ,如认为 “ 合 ” ,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 “ 先结婚后恋爱 ” 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 送定(札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 “ 写婚约 ” 或 “ 写合婚字 ” ,正面写 “ 文字厥祥 ” ,底面写 “ 天作之合 ” ,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 “ 订婚酒 ” 。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 “ 兔子 ” 。 “ 兔子 ” 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 “ 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 。     3. 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 “ 斗床 ” 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 “ 报日子 ” ,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 “ 九 ” ,图其谐音 “ 久 ” 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 “ 探子探孙 ” 。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 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 “ 青娘 ” ,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 “ 看嫁妆 ” 。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 “ 长命草 ” 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 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 “ 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 ” 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 “ 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 ” 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 “ 无块席 ” ,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 “ 相撞 ” ,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 “ 拦门鸡 ” 。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 “ 拖青 ” 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 “ 换青 ” 。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6. 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这是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 “ 柚子 ” 与 “ 有子 ” 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 “ 添丁 ” 之意。   7. 闹洞房     闹洞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 “ 坎压油堆 ” 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有的说四句道: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拜腹大笑。    8 、圆房     台湾的客家人最风趣,圆房之时,新郎新娘刚刚躺下,床底下就会传出公鸡 “ 喔!喔喔! ” 的叫声,母鸡 “ 咯咯蛋 ” 的报生声。原来是在姑娘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 “ 带路鸡 ” 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鸡叫后,新郎会问新娘: “ 床下怎么有鸡叫? ” 新娘告诉他: “ 天快亮了,公鸡啼明,鸡下蛋了。 ” 新郎掀起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了。新郎触景生情,紧紧地抱着新娘高兴地说: “ 果然不错,生了!生了!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 ” 此俗俗称 “ 圆房催生 ” 。 不少地旧俗还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 “ 吃烧猪 ” 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 “ 烧猪 ” 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有岭南杂咏一首云 : 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口烧猪代守宫。  9 、请三朝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 “ 上门 ” 。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 “ 喜酒 ” ,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 “ 大客 ” ,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农村娶亲可以不请客,而嫁女不请则会被亲友责怪,因为男家送了大量的鸡酒鱼肉给女家。喜宴除供给客人饮食外,都要让客人带点回家,让家里人分享,甚至让邻居分享,所以过去城里请酒要大盘大碗,让客人带些回去。
个人分类: 转贴|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拿筷子的规矩
热度 2 张维耿 2015-2-5 21:56
拿筷子的规矩 客家人吃酒席有个规矩,必须礼让最年长者先夹菜,大家才能动筷子。筷子客家话叫“箸只”,吃饭时怎么拿箸只也是很有讲究的。 拿箸只一定要用右手。人家都用右手,你却用左手,夹菜时就会跟坐左旁的人相碰。左撇子在家里左手使箸只,大人见了,常常会用手重重一拍,警示他纠正。久而久之,左撇子也就习惯用右手夹菜了。 手执箸只还必须手心略微朝上。如若手心朝下夹菜,叫做“ 邌 扁箸”。 邌 扁箸夹菜虽不妨碍他人,但不好看。大人见了,也会提醒改正之。 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了用筷子。随着中国餐馆在国外越开越多,不少老外吃中餐也会用筷子了。但只要留心观察,老外用左手使筷子的不乏其人, 邌 扁箸的也不少啊。
个人分类: 客家民俗|227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重游桥溪有感
随缘 2015-1-18 12:16
重游桥溪有感
近年来,“桥溪古韵,梦里客家”这句广告词早已遐迩闻名,唱响了大江南北,它展示出梅州一张靓丽的名片,打造了梅州客家文化的高端品牌,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可我一直不敢重游桥溪,因为担心旅游开发会破坏了我心中的桥溪美景和客家文化韵味。第一次去桥溪是在 2007 年的春天,我们陪湖南湘潭大学的万教授自助游桥溪,那时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我们对桥溪的印象是:绿树成荫的原生态村落,散发着野性的泥土芳香,水墨画般的客家民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如诗如画,山谷处处体现出自然山水与客家人文完美融合的韵味,令人如痴如醉。我们是踏着布满青苔的石路板,穿过茂密的果树林和野草丛走上继善楼的,感觉到了时空穿越的悠远,品味到了客家文化厚重的积淀;当年去宝善楼很不容易,我们要从很低洼的小溪边沿爬石级而上,周围荒草萋萋,瓦砾遍地,沉寂的老宅大门紧闭,没有一丝生机……我们是在小桥头的农庄饭店吃的午饭,站在桥上往回望,半山腰的继善楼和斜对面的宝善楼,幽深而神秘,古朴而端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颇有人间仙境之质感 ! 时隔 7 年后的 2014 年岁末,我们组织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赴松口古镇和桥溪进行客家文化调研活动。我重游了桥溪,看到了旅游开发后的桥溪真面目,收益良多,感慨万千…… 我们首先来到景区售票处大门口,售票处里面有客家特产专卖柜台,摆放着单枞茶、绿茶、麦芽糖、姜糖、梅菜、菜树菇等,还有印刷精美的桥溪宣传品,方便游客取阅。购票后,游客一律换成景区中巴车上到验票处, 8 分钟的景区中巴车程,车上的喇叭里传来桥溪古韵的介绍,增加了文化气息,游客也能在瞬息间了解桥溪,熟悉客家古村落形成的历史渊源。沿途的变化很大,狭小崎岖的盘山公路变得宽敞平坦多了,弯道也少了,行车安全系数高多了。我们验票后又要换成电瓶车进入景区。我们沿着缓坡往前走,路边右侧允许村民摆卖客家特产,有蜂蜜,红菇,番薯,药根,还有客家小吃发粄,茶叶蛋等。我们走到继善楼下,原来蜿蜒的石板路换成了规整的石阶,继善楼没有人居住了,门口没有老人再向游客讨要门票钱了,也没有阿婆为我们当义务讲解员了,继善楼内天井里的花草也搬走了,稍显单调和沉寂。 我们从继善楼出来,满眼望去:景区的道路宽敞平坦,花草树木环绕,干净卫生,舒适宜人。我们沿着仿旧木板铺的栈道,一直深入景区的内部,小溪在石涧中流着,偶或传来几声鸟鸣,在山谷里回响,更显空灵感。我们行进中在春谷、夏谷、秋谷和冬谷里,有茶田梯田,有黄叶红花,漫步其中,令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老外们均被冬日桥溪的美丽景致迷住了,个个竖起大拇指夸着…… 美玉亦有瑕疵,美景亦有不足。售票处内的仿古客家木桌凳摆设很整齐,旺季可能人满为患,淡季则没有人坐。遗憾的是,此处没有茶水供应,如果能提供免费的热茶,游客将会感到更加温馨,也会在品茗时了解桥溪茶叶的种植和销售等,这无疑是一则免费的广告。其二,继善楼左下角的公厕,尽管方便了游客,亦带有古香古色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放在此处,却大煞风景,既挡住了继善楼的整体美景,有点不伦不类,又影响了拍摄继善楼的效果。其三,景区道路宽敞的同时,失去了昔日的羊肠小路,给了游客方便,拥有了当代的时尚感,却淡化了历史的沧桑感。其四,景区人工的痕迹太多,符合了国家旅游区评级的标准,却减少了田园般悠闲自得的浪漫色彩…… 旅游景区的打造很不容易,要达到国家评级标准更不容易。我们认为: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家文化旅游是未来几年的新态势,如何提高旅游开发者的客家文化素养,真正打造具有深层次客家文化内涵的新品牌,仍需相关部门继续努力。倘若一切以赚钱为目标,各自为战,孤立地开发客家文化旅游景区,这是远远不够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也会因此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没有生命力,导致损害客家文化的品牌。 (2007年拍摄) (2014年拍摄) (2007年拍摄) (2007年拍摄) (2014年拍摄) (2014年拍摄) (2014年拍摄) (2014年拍摄)
个人分类: 随笔|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母亲做的结底鞋
热度 2 张维耿 2014-12-4 09:17
母亲做的结底鞋
母亲做的结底鞋 入冬以后,这几天骤然变冷了,拿出深圳儿子送我的一双布底鞋,穿在脚下暖和暖和的,让我想起了旧时母亲做的结底鞋。 我母亲是赣州人,从小就会纳鞋底。我小时候常见她将一些碎布或旧布,用米糊粘得厚厚的,晒干后就用来做鞋底;还见她把买回来的苎麻撕开,在大腿上搓成细小的麻绳,客家话叫苎索。母亲先照各人的脚样制作好鞋垫,再按鞋垫的式样用干透的厚布剪裁出一块块的鞋底。将鞋垫鞋底粘合停当后,就用锥子钻孔,一针一线地拉紧苎索纳好它。鞋面是用厚实斜纹黑布配上白色里布制作的,照着鞋样剪好后再滚边。最难的是用带钩的锥子穿引苎索将鞋面和鞋底缝合妥贴,特别是鞋头部分要将鞋面收缩得非常匀称,可不容易。鞋面鞋底缝合后要分别用左右两个鞋楦,给布鞋定型。最后还要将鞋底涂上桐油,最少要涂三至四次,穿起来才不怕水,也才经久耐穿。这种手工做出来的布底鞋,我们客家人叫做结底鞋 我父亲去世早,家里缺衣少食,没有钱买鞋,就一直穿母亲做的结底鞋上学。那时看到邻居孩子脚上穿的双金钱牌或回力牌的鞋,只能投以羡慕的目光,从不敢奢望。我穿结底鞋从小学穿到上初中,一直穿到高二,后来穿姐夫或堂兄退下来的旧皮鞋,才没再穿结底鞋了。上初中以后,母亲给我做的结底鞋由圆头的改为系鞋带的,鞋面就请嘉应鞋厂的堂侄媳帮忙用衣车缝好,再钉上鞋带孔扣。我穿上簇新的系上鞋带的结底鞋,走起路来嗑嗑响,同学也不会笑我老土了。 我母亲 83 岁辞世,至今 31 年了。每当我穿上儿子带来的布底鞋,就联想起母亲做的结底鞋,联想起母亲在那艰难的岁月好不容易把我们兄妹抚养大。那结底鞋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凝聚着辛劳而又博大的慈母恩情,永生难忘啊! ( 2014 年 12 月)
个人分类: 散文|10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专属客家人的相亲交友平台
建宁公主 2014-11-14 10:54
专属客家人的相亲交友平台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爱,我们这个平台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由于我们这个微信公众平台是公益性质的, 免费发布 真实征婚交友信息, 也是很希望能够切切实实的帮到大家,从今天起,凡是在朋友圈转发推荐欣缘婚恋的朋友将优先得到服务,这也算是对我们小红娘一点小小的鼓励,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情感|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客家人,不要被操纵了还鼓掌啊
热度 1 丘峰 2014-11-4 11:08
客家人,不要被操纵了还鼓掌啊
客家人,不要被操纵了还鼓掌啊 ―― 开封“世客会”之四 丘峰 开封“世客会”,如果跟以往比较,就会发现一些“超越”之处,或者说,超出了“世客会”的某些规矩与预期吧。 说说主办方吧。“世客会”历来都是由各国各地客家联谊会主办的,有的是跟某地政府联合主办。但开封在申办前没有客家联谊会,申请主办时,由河南客家联谊会领导人临时提出动议:成立“开封客家联谊会”,由此申办获得成功! 就是说,没有客家联谊会申请主办,主席团会议是通不过的。 在开封举办“世客会”前的9月29日新闻发布会上,却是由市长吉炳伟及常委们出席,没有客家领袖人物出现。 从开封的邀请信到主办单位,竟然没有客家组织出现。邀请信署名只写“第二十七届客属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从未出现“开封客家联谊会”或其他河南客家组织。而欢迎大会或主席团会议上出现的是开封市领导的名字和各国侨领及台、港、澳知名人士。 2014年10月18日上午,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根在中原·开封”祭拜仪式在客家源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市长吉炳伟,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侯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阎红心,市政协主席焦跃进等市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祭拜仪式。祭拜仪式由市长吉炳伟主持,也没有客家联谊会领导人。 后来,在报上虽然也看到了由河南客家联谊会和开封客家联谊会主办的报道,但始终看不到这些组织的领袖人物出现,当然也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无疑,开封或河南客家联谊会是没有权力的“主办方”,否则,怎么新闻中出现的都是书记、市长及常委们,而没有客籍领袖出现呢? 由政府出面参与主办是好事,但应该有客家人的组织真正参与主办,这才是世客会的重要内容,也使世界客家人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2010年“上海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看世博” 2014年上海客家联谊会举办“首届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峰会”签到处 就说上海客家联谊会吧,2010年举办过“世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看世博暨上海客家联谊会成立25周年庆典”,是由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与上海客家联谊会主办的;2014年4月,又举办“首届世 界著名客家侨领乡贤峰会”,原来也是由上海市政府侨办与上海客家联谊会主办的,后来因中央有关规定,改为由上海客家联谊会主办,上海市侨办跟广东梅州市人民政府为支持单位,我们也是写清楚了的(见上图)。 这次开封世客会盛会没有客家组织参与主办却是“世客会”的头一遭,也是对“世客会”当头一棒。这或许是开封市政府的创举吧。 客家人,要掌握好自己的命运,要有自己的尊严,不要被操纵了还热烈鼓掌啊! 2014年10月28日12:49于深圳梅县商会年会期间
个人分类: 文艺|1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石楣杆——客家人考取功名的标誌
梅州侯立敏 2014-11-2 00:39
石楣杆——客家人考取功名的标誌
梅州很多老围龙屋门前的禾坪边上都竖有一对或几对石楣杆,成为梅州围龙屋的一景。自宋朝以来梅州文风日盛,人才辈出。为表彰考取功名者都在老祖屋门前禾坪边竖一对石楣杆,上刻某年某地某种考试某人考取某功名。这是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荣耀。也是为了激励子孙后代努力读书光宗耀祖。石楣杆梅州各县不尽相同,有园、有方、有长、有短。但就梅县而言都是用花岗石凿成扁方形楣杆一对,比人头略高竖在祖屋门前。据统计仅在清朝时期梅县一地就有进士90人、举人623人。加上贡生数量就更多了。可见梅县人才辈出,文化之乡名至实归。当时梅城到处石楣杆,成为梅城 客家围龙屋的一景。 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些石楣杆仍然竖立在围龙屋前,诉说当年的荣耀。民国时期梅城拆城建街道拆了不少石楣杆。解放后又拆了很多。我住的围龙屋前原来有一对石楣杆。后来生产队拆去水渠上做石桥了。近年来梅州城市发展很快,都是成片开发,拆了很多围龙屋,石楣杆也一并拆去了。现在梅城石楣杆存量少了很多但还可以在一些老围龙屋前见到。 (图为湾下《子林公祠》祖屋门前的石楣杆)
9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珠玑巷,客家人拜错了的地方
丘峰 2014-10-31 15:09
珠玑巷,客家人拜错了的地方
珠 玑巷,客家人拜错了的地方 --开封世客会之三 丘峰 在世界客属第 27 届恳亲大会期间,突出“开封,让客家人圆梦”的主题。在清明上河园举办“圆梦”开幕式,在守望阁、 珠玑巷“ 根在中原·开封”祭拜仪式。 但我觉得,开封珠玑巷跟客家人关系不大,这次客属恳亲大会似乎拜错了地方。 据说,珠玑巷在唐朝叫 “ 敬宗巷 ” .后因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 “ 敬宗巷 ” 为避讳“敬宗”而改名珠玑巷。   南宋时由于战乱,开封等地诸朝臣从驾南迁,经南雄珠玑巷入广,以志故乡之思。此事在明末 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珠玑巷为广府人南迁之地。所以,广府人把珠玑巷作为广府文化的圣地。客家人虽然有少数人也从珠玑巷入境,后多停留在韶关一带。大部份客家人五次南迁,是从赣州迁徙闽西至粤东及至海外的。 这次开封为了开客属恳亲大会,竟然在承载着厚重历史文脉的开封府文庙、学宫旧址上,建起“珠玑巷客家文化展示区项目”,并作为开幕式的选址之一,客家人似乎找不着北,拜错了地方。 2014年10月29日写于深圳木棉花宾馆
个人分类: 生活|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嶅梨歪瓜”
张维耿 2014-10-26 18:21
“嶅梨歪瓜” 10 月 23 日 的《广州日报》报道,欧美因经济衰退,创立“丑食品”品牌,降价促销通常白白扔掉的“丑蔬果”;还宣扬“歪瓜裂枣也味美”,鼓动大家食用形体不好看的瓜果,即歪歪扭扭、弯弯曲曲的瓜果是也。 我联想起客家话里有一俗语,曰“ 嶅 梨歪瓜”,“歪”,梅县话口语读 f ê 3 ; 四个字连起来读为 ngau 2 li 2 f ê 3 gua 1 。这俗语“ 嶅 梨歪瓜”,其含义是歪歪的梨和弯弯的瓜特别好吃,买梨买瓜可别挑那长得正儿八经的。这说明客家人凭着长期积累的经验,早就懂得正儿八经的梨子和瓜,味道不如长得歪扭的。 在欧美,若不是经济衰退,那些长相丑而味道好的蔬果只能被白白扔掉。岂不是蔬果常识低下,亦甚为可惜了?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客家煎丸是北方汤丸的变异
张维耿 2014-10-23 11:48
客家煎丸是北方汤丸的变异
客家煎丸是北方汤丸的变异 客家地方过年,每家每户都要煎煎丸。煎丸用的原料是糯米粉和油糖(红糖煮成的糖浆),煎丸寓意团圆和红顺。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方家家做汤丸,取意团圆;吃汤丸又叫吃元宵。汤丸也是糯米制作的,北方缺糖,汤料用的是甜菜糖,也有做成咸汤丸的。 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多种花生和甘蔗,盛产花生油和蔗糖。这样一来,用糯米粉拌红糖揉制的丸子,沾上芝麻,放到油锅里一炸,就成了客家人又香又脆的煎丸了。客家人根在北方中原。客家煎丸就是由北方汤丸加上花生油和甘蔗糖,因地制宜制作而成用为春节应节食品的,不是可以看作北方汤丸在南方客家地区的变异吗?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1438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百氏总义祠:椰城百年风景线
热度 2 刘奕宏 2014-10-15 11:58
印尼是海外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华文教育一度中断30多年,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恢复,因此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市面,放眼所见的华文印记还是不多。不过,笔者去年到印尼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时,路过雅加达一条古老的街道,沿街几座标有“宗祠”字眼的建筑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心;今年仲秋,得以再次踏上千岛之国的土地,笔者终于寻机走进惦记中的街区,寻访中华文化象征的印尼姓氏宗祠。 在祖籍蕉岭的乡贤汤新元的引导下,笔者来到这条名为石桥头街的社区,参观了一座独特的宗祠建筑——百氏总义祠。 客家人的姓氏宗祠一般是以一个姓氏为单元建立的。在石桥头街一带,笔者也看到了刘氏宗祠、张氏宗祠、梁氏宗祠,因而百氏总义祠在这群建筑间显得相当特别。总义祠临街的大门已被改造,在汤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从侧门巷子走进里面,在一块空地上,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做体操,从肤色就可看出这些学生是本土族裔而非华族。今天的百氏总义祠部分作为学校用地使用,只有它的正堂上厅,依然保持着宗祠建筑的风格。 站在天井仰望义祠,建筑特别雄伟高大、空间宽阔,高达十多米,一块“百氏流芳”的匾额悬挂上方,下面则是层层叠叠、次序分明的神主牌,神主牌纪念的是逝去先人。与众不同的是,安息在这里的灵魂姓氏各异,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但主体是祖籍梅州的客家人。 大厅两侧厢房边墙上的两块石碑,明确记录了百氏总义祠的历史由来和演变过程。一块是立于光绪七年(1881)的《吧城创建义祠叙》,碑文开宗明义写道: “尝思过都越国,圣人有行道之怀;浮海乘槎,吾辈为谋财之念。客商之远适异国者,姑不具论,即飘游吧城不啻数十万馀。稇载荣旋者固甚多,丧身殒命者亦不少。嗟夫,一朝入梦,故国长辞。残魄孤魂,孰悯凭依之失所;悲风泣雨,谁怜祀奉之乏人?” 于是,以一群来自嘉应州的客家人士为首作出义举,创建义祠,为孤独死在这片南洋土地上的创业者提供灵魂安息之所,供后人祭祀和缅怀。 从碑文和神主牌可以看出,为首倡建人士钟应标,是来自嘉应镇平(蕉岭)的客家人。在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钟应标与同乡钟仕标、钟仕梁、钟科郎以及林丙官、张新郎等十多人,题银数十盾,在名叫结石珍的地方创建义祠,每年举行春秋两祭。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据汤新元先生介绍,现在,印尼客家乡亲依然坚持两祭传统,一些姓氏即使拥有自己的宗祠,也是先到百氏总义祠先行祭祀,然后再到本姓宗祠举行祭祀联谊活动;而一些没有单独建祠的姓氏,更是将百氏总义祠作为慎终追远的主要场所。 总义祠后来搬迁到如今的雅加达石桥头街49号。这是因为1874年中秋节,钟应标、钟仕梁等举颜德富为总理,继续劝捐得到一大笔款项,购买了雅加达城内华侨李克成大屋,将义祠迁移此地。1876年,又购买相邻的梁德水房屋两间,在1877年至1878年平整土地,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设计者对神主牌的次序作出精心安排。第一层居中的是:“百氏历代祖宗暨列考妣诸公孺人之神位”。同时对为建设总义祠作出贡献的人士预留了位置,像钟应标、钟仕梁等人的神主牌放在居中下层的位置。百年的光阴过去了,一些神主牌上的字眼随着时光流逝而黯淡,一些由于采取刻字填金漆的方式,则依然清晰可读。神主牌记录了上供每位逝者的名讳字号、原乡籍贯,甚至他们的功名身份。根据记录可知,他们的故乡多在广东嘉应州,且以松口、镇平等地居多,当然也有来自归善(今惠州惠阳)、潮阳的华侨。这些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一座神主牌是嘉应松口贡生温龙云的长生禄位,其实他还是候选布政司理问;另一位来自芹菜洋(今梅江区芹黄)的陈云柏则是敕赠文林郎;来自镇平的林和章是当地的甲必丹,也获得清政府赠封的朝议大夫知府官衔。由此可知,早在百年前已有怀才不遇的客家知识分子,不顾海禁令,跑到南洋谋生。也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华侨通过捐纳的方式,从清政府那里获取荣誉性官衔,提高社会声望,折射客家人对功名的推崇心态根深蒂固。 在这片椰风蕉雨的国度,也有不少客家人在成功后热心推进当地文化教育,来自嘉应雁洋堡长教村的丘燮亭就是其中一位。百氏总义祠墙上有一块纪念碑记,刻有丘燮亭的浮雕像,记录的是丘燮亭先生去世后,他的后人丘心荣、向荣等兄弟将收到的赙仪和先生部分遗产一万盾,捐献作中学基金。因为丘燮亭生前致力支持雅加达华侨公学,地点就设在百氏总义祠。这笔基金用来购买眉士京街房产7间和地皮一块,入息收入作为办学经费。从当年的1939年至今,华侨公学早已沧海桑田,不过百氏总义祠依然屹立,见证丘先生的伟大人格。 印尼生活着数千万华人后裔,包括八百多万的客家人,首都雅加达又称吧城或椰城,更是重要的聚居地。百氏总义祠明年即将迎来150周年的建祠日子,正如祠堂石柱上刻的楹联:“义原重于首邱,想昔时航海梯山,手泽绵延,八千里外成群庙;祠皆祖乎黄帝,看今日分支别派,心香瓣祝,五百年前共一家。”所反映的正是他们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情结。
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梅城往昔的善堂
热度 2 张维耿 2014-9-15 11:50
梅城往昔的善堂 旧时客家人聚居的县城,大多设有善堂。 善堂为 慈善机构 , 平时给穷苦人家施医施药,收集无人认领的尸骸下葬 , 择吉普渡。善堂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殷富人家施舍,也有商会或宗教团体捐助的。 在梅县梅江桥北东门塘近处,旧时有一间广济善堂。暑天路过善堂,可见门口摆放着一大缸甘和茶供路人取用。广济善堂是由 黄竹洋富商家族曾伯谔、曾勇甫等捐建的。据说他们的祖父辈下南洋、上赣州经商多年,到这一辈发了大财后就在梅城兴建广济善堂,免费为穷人义诊施药,成为梅县著名的慈善家。梅城东北端残存旧城墙边过去有一座吕祖仙师庙,也有道士在 其 善社为穷人施舍丹膏丸散和菩提丸。庙址改做 金山小学校址后,善社迁至梅江桥侧的福济善堂继续施药,直至“文革”初期破四旧被解散。 我记得在抗战期间, 1943 年春 夏 梅县遭遇 百年一遇大 旱灾, 江河干涸,田地龟裂。灾荒袭来,饥民众多,加上霍乱流行, 死了不少人。 我那时在省立岭东商业职业学校念初一,每天路经梅江桥去上学,就常见桥面有饿殍蜷缩一边。东教场的六角亭和红门内,也不时见到惨死的饥民。因为死的人多,广济善堂就只好用了薄木板钉制的“火料子”去收尸和埋葬了。 昔日善堂的乐善好施为如今的红十字会所取代,政府民政部门也承担了部分救治灾民的职责。当重大灾难发生时,政府部门、企业家、广大民众纷纷解囊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当今社会的美好风尚。但愿各级红十字会管好用好社会上捐助的善款,不要再遭人诟病了!
个人分类: 客家文化|882 次阅读|8 个评论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