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田力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833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金山顶的那些事儿

已有 2495 次阅读2019-11-19 18:09 |个人分类:文艺|系统分类:文学•艺术| 拭目以待, 金山顶, 微改造, 示范点, 切入口

据说老梅城是个“龟形风水宝地”下南门为龟头,金山顶是龟背,龟尾在东厢,四脚分布在城的四角,当洪水来时,它就浮起来,永远不会被淹没。而当乌龟一转侧,龟背金山顶有些地面就得下陷,自然形成超富有灵性的龟纹这传说是真的吗?!

金山顶的那些事儿

/廖是添

 

从梅城江北文化公园东西向横穿虹桥头、老梅州卷烟厂宿舍、转而与迎面而来的文保路、金山巷向南半包围起来的小山包,就是被人们惯常称为金山“金山顶”的地方。它隶属于梅江区金山办事处辖区,历史上为老梅城最高权力机关县署府衙的靠背山,金山顶旧时城垣所通过的最高处

 

传说纷纭的金山顶

 

翻开清康熙《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金山,县署后四十丈,高三十丈,周六十丈”,“耸立城北,女墙跨其上”。故有:“县衙最高”“金山顶”之称。“金山,昂首耸立,形势突兀,居高临下,鸟瞰全城还有资料载:清乾隆九至十一年(1744-1746)安徽天长县廪生王者辅,他精于堪舆,莅任嘉应州知州时,发现金山顶这个地方如果能够成山,便具有虎踞龙蟠,昂首长空的气慨,可控全城。叫人加工修葺,增填泥土,使金山高出全城,以导龙势,借以吸收“灵气”,“保佑”全州百姓。于是,这个平地突兀的金山顶,便成了全城的风水点龙结穴的“龟形风水宝地”。

关于“龟形风水宝地”,很多人与我一样都曾听过文章开头和王者辅传说其实,这并非龟形风水使然。笔者曾多次到过金山顶那个地方,并未感受到志书上特地冠以“顶”字来彰显其不一般“高度”,倒是越来越认同这小山岗含有人造成分的事实。那这样说来,王者辅叫人加工修葺增填泥土加高金山的传说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我无法回答你铁质的疑问,但记得有报刊和电视媒体报道:金山顶曾是梅城区域内的最高点,宋朝年间填土而成,人们在为它取名时,特地用了彰显它的特点。金山顶占地约4600平方米,曾经是老梅城区域内最高的地方,在宋朝年间填土而成他们都异口同声提到“金山顶为宋朝年间填土而成”,王者辅在梅履政的清朝,时间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不知道记者们是否深入地耙梳过历史资料,但发生在金山顶梅县图书馆的许多现象,似乎也在隐隐约约佐证金山顶有人工填事实。

据上了年纪的长者反映,1937年金山顶梅县图书馆建好不久,周边地面常出现裂纹。解放以后,原梅县图书馆进行过多次维修保护。上个世纪80年代,图书馆周边加砌了围墙,后来东北面围墙坍塌,又改建成了仿古城墙。显然,这诸多叠加起来的裂纹与坍塌现象,不但不是传说中神龟的作用,反而越发暴露出金山顶有人工填蛛丝马迹。至于是宋朝、清朝还是别的朝代所为,还得待有心人士深入考查。不过,据元城路“绍德堂”“新杨”族谱显示,他们的梅城开基祖九世祖杨綵 (守白),于明末清初,从雁洋半径山里搬来梅城北门现在的元城路一带,披荆斩棘,搬山填坑,先后建起了鼓楼下、刺史第、池上堂等多座楼屋,其有“红壁堂”之誉的池上堂大门对联云:金山作枕;铁汉为邻那么作为杨姓人祖屋山,金山上的虚土是不是他们所为呢?!这也许又是另一洞开金山顶之谜的考察方向。当然,明朝开挖护城河时的虚土去向,似乎也是一个尚需时间解开的谜结。

 

最具老梅城记忆的图书馆

 

说到金山顶的梅县图书馆,这是参与设计建造梅江桥的工程师刘仰曾,设计的歇山庑殿式两层仿古建筑,不仅是许多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孩子们看书的乐园,还一度为梅州城区的地标式建筑

19355月,广东新兴县人,民国陆军少将梁翰昭梅县县长,其时金山顶北麓仍有一座佛寺与观音堂。为了接棒做好前任县长彭精一、足球将军黄任寰、独一师参谋长曾举直等,启动了年的拆城墙扩街道等市容市貌改建,用了两年时间花去2.5元,佛寺、观音堂拆除移城墙下为静福庵,原址改建为二层钢筋结构、红墙绿瓦的县立公共图书馆。富丽堂皇梅县图书馆占地近3000平方米,包括东西两侧空地187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藏书近30万册包括许多自黄遵宪的“人境庐”转过来的藏书)

前边说过金山顶由人工堆积的痕迹所以,1937年梅县图书馆建好不久,周边地面常出现龟裂这恰巧说明人工增堆的金山顶,历经久远的时间,加上叠加在其“山”上建筑物的重负,导致其地基下陷的必然反应

1962年6月,因国家实行“精简机构”,成立于1959年8月馆设梅城东较场(文化公园体育场忠烈祠旁民众教育馆的梅县博物馆被撤销,工作人员与馆藏文物并入梅县图书馆,从此金山顶梅县图书馆一身兼具两种功能。

1979年5月,梅州市(县级市)复办博物馆,原并入梅县图书馆的人员与馆藏文物重归博物馆。馆名为“梅州市博物馆”,馆址在梅城金山顶与原梅县图书馆共址博物馆馆舍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左右。

1991年3月,梅县图书馆迁入江南学艺路新址,更名为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原馆舍全部移交博物馆使用。同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为“梅县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柳体楷书,笔力遒劲。用大理石凸字镌刻,白底红字,镶嵌在博物馆大门门额上,格外醒目。2014年梅县博物馆搬迁至梅县区新县城,自此,这个一度最具有老梅城记忆的地方便被闲置了下来

 

纪念褒扬忠烈的七贤亭

 

七贤亭”位于老梅城原梅县博物馆梅县图书馆上方的小山坳如果你一探究竟不妨到老博物馆走走,然后沿着旁的一条小路往上走,不一会功夫,定能绿树掩映下一块被拆去建筑物后整理出来的平台旁边,看到一方孤零竖立的水泥。没错,这就是金山顶上那尚未被连根拔除的七贤亭碑刻,而那堆满石头砂砾的平台,就是怎么也不会令你与想象中的七贤亭挂起钩来的七贤亭原址

据考证,明朝嘉靖年间,梅州人民为褒扬忠烈刘元城、文天祥,在百花洲建起了双忠书院。明崇祯年间,增祀与程乡县历史有关的前贤3人:张九龄、狄青、蔡蒙吉,更名为五忠祠,建于城东攀桂坊。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当时的程乡知县又增祀韩愈、程旻二贤,改为七贤书院”,后随着年代久远,被摧毁。为了纪念七位前贤,1937年在金山顶建成六角形的七贤亭该亭为六角形,绿色琉璃瓦面,宝瓶顶。伫立亭中,凭栏可眺望偌大个梅城诸多风景。

1987年“七贤亭”出现较大的龟裂,政府部门进行了一次维修,但因资金短缺,未彻底夯实地基。几年后,“七贤亭”再次出现龟裂,且缝隙越来越大,2009年“七贤亭”倾侧严重,成为危亭,为避免伤及无辜,2014只好拆掉。2017年位于梅县新县城梅花山上的梅花亭”,改建成七贤亭”。

睹碑思怀,七贤亭虽已他移,但站在这高岗上,你或许依然可以寻到千年梅城的一缕文脉。

 

铭刻在金山上的红色印记

 

金山顶为梅城制高点明朝时期,执政者流经此处原有河流当作护城河,建起了土城墙,北面城墙沿金山顶最高点而建,气势雄伟。到清朝时期,土城墙已略有破损,为了巩固墙体,当时的官员将部分城墙改造为砖墙。到了近代,金山顶因地势较高、拥有城墙,易守难攻,俨然成了老梅城防务的战略要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和他所率的红四军,更是在这里留下了中共梅县地方史上永不会磨灭的印记。

1929年10月,朱德、朱云卿(梅城中华街人、红军第一任总参谋长)、陈毅,接中共中央指示,率红四军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从福建进军粤东。10月25日下午,红军大攻下梅城。26日傍晚因军情的变化,红军撤出梅城,转移至梅南九龙嶂,而后在马图革命根据休整了一个星期31日上午再次攻打梅城时,为争夺全城制高点金山毫无争议成为主战场由于金山顶易守难攻,敌人又用密集的机枪火力封锁住了城墙的缺口,红军尽管冲至北门外观音堂,沿着金山顶北山麓冲锋了十余次,仍未能登城。在硝烟弥漫的场上,双方伤亡都很严重,红军三纵队60多名敢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迅速冲上城墙缺口,英勇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搏斗,由于后续部队被切断,突击队员均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此时罗荣桓率领九支队攻打北门,亦因腰部负伤而被谭政等队员抬下火线。战斗进行至下午5时,红军英勇捐躯的多达290多人,梅城,因敌军援兵已到,红军主动撒出战场,经城北玉水、大坪、平远,返回江西中央苏区根据地。
    金山顶之战红军陷城最关键一战,它不仅让金山顶在当时名声大振,也必将成为老苏区人民瞻仰先烈足迹,教育后人的红色圣地虽然如今护城河已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被填埋建路了,但金山顶上那仍留存约4米长斑驳古城墙,依然能为我们指认今天的好日子全来自昨天的不容易

写至这里,金山顶的那些事儿因篇幅似乎就要结尾,然而,今年新中国建立70周年,据悉,梅江区为保护江北古城、传承客家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将以金山顶图书馆示范点和切入口,进行重实效、大提升“微改造”完善相关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出一个集展示城市新貌、紧急疏散、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园“世界客都、长寿梅州”贡献梅江力量,交好梅江答卷。那就让我们击掌相约,拭目以待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4-17 07: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