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梅州时空 返回首页

张维耿的个人空间 http://www.mzsky.com/?2033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梅县人民抗日激情高涨的岁月

热度 1已有 1640 次阅读2015-8-19 16:08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情感•心情

                                           梅县人民抗日激情高涨的岁月

                                                                                      张维耿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几年时间,日寇铁蹄践踏了中国大片土地,激起了全国人民高昂的抗敌斗志。梅县虽然处在后方,抗日斗争同样异常高涨。

    抗战期间,许多中学组成了剧社和合唱团,到处宣传抗日。省立梅州中学有个话剧社,高中17届校友梁晓熹担任主角,热情赴松口等地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省立岭东商业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吴志华,组成学生合唱团,分男女声四部,经常练唱抗战歌曲,如“流亡三部曲”、“黄水谣”、“长城谣”等,还到校外演唱过,得到民众好评。在剧宣七队指导下,省商话剧社的多幕话剧《野玫瑰》曾在梅县、兴宁戏院公演过多场,获得热烈反响。我的母校梅桂小学,也多次在校内操场搭戏台,入夜后开着汽灯演出抗日活报剧,周边男女老少纷纷前来观看。在抗日激情的激励下,连小学生都上街为一元献机活动募捐。

    国共合作抗日后,中共梅县中心县委成立,组建起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领导了韩江一带的抗日救国群众运动;还组织学抗会、青抗会宣传抗日斗争,推动地方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潮汕沦陷后,梅揭师管区迁到梅县,在梅城设立了后方医院,有不少伤兵在医院疗伤,常到街上搞事。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聂耳、冼星海创作的歌曲和一些进步刊物辗转传到梅县,鼓舞了民众的抗敌斗志。记得1941年梅桂小学音乐教师教唱了一首歌曲《中华颂》,解放后听了《延安颂》,觉得非常熟悉,才发现那《中华颂》只是将《延安颂》歌词中的“延安”改为“中华”,曲调和其余歌词完全相同。梅桂小学于暑假期间举办高小生补习班,油印教材里简述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还介绍了社会主义苏联,并刻有斯大林头像。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召唤广大知识青年从戎抗日。省商的吴志华老师带头报名从军,他在校内外多次演唱自己谱曲的岳飞词《满江红》,鼓动学生参军,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省立梅州中学李时可校长亲自送儿子参军。梅县不少中学生怀着同仇敌忾的激情,热烈报名参加青年军和远征军。当年参加青年军的有好几百人,编入温鸣剑的209师,在东教场举行了欢送大会。梅州中学的朱睦粦、李晋贤,省商的叶竹英、谢雪珍等同学均在队列中,他们复员后大都回到原来学校继续学业。

    在日寇企图侵犯兴梅地区之际,各界民众纷纷捐钱捐物,支援前方将士抗击日寇。民间大姓族自发组成自卫队,准备与来犯的日寇搏斗。我们楼下塘就有十多位青年参加自卫队,由一位堂兄领队,扛着几支土枪操练。他们集中住宿和训练了半个月,晚间还要轮值打更巡夜。

    1945年8月15,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梅城通宵狂欢,一片欢腾爆竹声响彻云霄,彻夜不停红色的爆竹碎屑满了大街小巷

    日寇投降不久,两个连的日本兵从揭阳押解到梅县,再转往福建乘船回国。日本兵在东教场临时宿营,我们小孩儿见了,都怀着对日寇的强烈仇恨,向他们扔小石块。

    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沉重代价。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复活军国主义,中国人民是坚决反对的!

                                 2015810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梦游中国 2015-8-19 17:31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硬实力、软实力都很重要!
回复 张维耿 2015-8-19 18:09
梦游中国: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硬实力、软实力都很重要!
说得没错,强国必先强军!
回复 张维耿 2015-8-22 21:14
1944年梅县不少中学生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参加了青年军,抗战胜利后大部分复员回原校继续学业。对待这些人,应当和以后参加反共战争的那些青年军人区别开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手机版|Archiver|梅州时空网 ( 粤ICP备09090531号-3 )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08号

GMT+8, 2024-4-23 18: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8-2014 Design: 梅州时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