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耿‖古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30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4-3 11:12: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4-3 11:19 编辑

张维耿‖古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来源:客都原创

       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文/张维耿近日在网络看到不可移动文物嘉应桥的图片,引起了我不少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从我老家东教场背楼下塘到梅城城区,必经嘉应桥。东教场西边有条小溪,汇入流经虹桥下的溪水,注入梅江,形成昔日东门外的城濠,其间就横跨了这座嘉应桥。嘉应桥很短,只有十来米长,却是连接东教场和城区的必经之桥。嘉应桥是座二孔古石拱桥,为九百多年前宋代所建,成为现梅江区的重要文物之一。小时候我们把进城叫“出州”,因为梅城镇是以往嘉应州治所在。我们老家的人都习惯把“嘉应桥”叫做“跟桥”,大概“跟”是由“嘉应”快读而来。以往嘉应桥北头是一连几间食肆,桥头有间叫杨仁合的颇大的香纸店,常见一些和尚、斋妇到店里购买香烛纸宝等用品。那老板见了,就大声叫喊厨子洗净锅炒素菜招待佛门弟子。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广州沦陷后,有不少难民辗转来到梅县,带来了常在东教场司令台演出的粤剧,带来了广州地区的菠萝面包和油香饼、咸煎饼等传统小吃,也带来了广州人饮茶的习俗。

       入夜前后,嘉应桥到东教场的空地上摆放了好多小圆桌,桌旁放几把竹椅。小伺应生用道地的广州话招徕生意:“饮茶呢喥好!饮茶呢喥好!”。一到夏夜,这些简易的茶座,曾吸引了众多广府人前来饮茶和乘凉。1943年,梅县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旱,早稻颗粒无收,加上霍乱流行。嘉应桥近旁的六角亭不断有饥民躺在那儿呻吟,悲惨死去,十分骇人。我初中在梅江区南岸的广东省立岭东商业职业学校上学,每天都要来回走过四趟嘉应桥。有一回春节过后,我穿着簇新的唐装衫裤进城。

      路经嘉应桥时,突然追过来一条黑狗,我吓得赶快跑,不慎裤脚给咬破了一个口子。还有一回,租了自行车学骑,快到嘉应桥时,没想到车制没刹住,连人带车滑倒在桥边的竹丛旁。1958年以后,与东教场相连的梅州文化公园建成了,如今又改建成梅州足球文化公园。公园门前是个大广场,与通衢大道相连接。嘉应桥已经不是昔日东教场通往城区的必经之桥了,在广场、大道的掩衬下显得甚为短窄。从图片上看到,古老的嘉应桥已修葺一新,旁边镶嵌着一块石碑,刻下了其不平凡的岁月。石碑后头,还见到半轮弯月石雕浮在水面啊。望着网上发布的这张嘉应桥图片,我不由得泛起了阵阵乡愁,那外地游子的无尽乡愁啊!‍
张维耿‖古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阿华/摄
张维耿‖古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阿华/摄
张维耿‖古嘉应桥泛起的乡愁

      作者:张维耿作者简介:广东省梅州人,中山大学教授,为一至三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二至四届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学术委员,广东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修辞学》(与黎运汉合作,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年版)、《汉语修辞学》(与李圣超合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华客文化》(与潘小洛合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客家话词典》(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